繁体
首页

攻克剑门关(1 / 3)

1935年3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决定西渡嘉陵江,挺进川北,迎接中央红军,会合后共同北上。消息传来,全军上下,人人欢欣鼓舞,群情激昂。这是指战员们多年的心愿,一是靠近了党中央和毛主席,二是两支红军汇聚在一起力量更加强大。然而此举震惊了蒋介石,他千方百计地调兵遣将,阻止、分割、围剿红军,妄图凭借嘉陵江和剑门关天险,堵击红四方面军与中央红军会合。

3月28日深夜,嘉陵江东岸一片宁静。初春的微风,送来油菜花的阵阵清香。三十一军二七四团二营营长陈康带着部队隐蔽在山沟里和松林间,望着滚滚奔流的江水,等待着渡江命令。陈康很年轻,却以善打硬仗、敢啃硬骨头著称,他带领的二营常常被当作上级的“铁拳头”执行突击任务。

29日拂晓,三十一军乘坐的竹筏和小船,像离了弦的箭,在炮火掩护下,直发对岸。过了嘉陵江,迅速全歼火烧寺(今化林村)守敌,然后火速直插剑门关,打乱了敌人企图依仗嘉陵江堵截红军的如意算盘。敌人于是重新部署,妄图凭借剑门关天险,堵住红军西进。然而,红军要越过剑门关到川西北和中央红军会师的决心是不可动摇的,这就在剑门关展开了一场恶战。

陈康担任营长的二七四团二营,是王树声副总指挥直接指挥的预备队。此刻陈康带领全营官兵,紧紧跟在王树声身后,沿着嘉陵江西岸的一条石板路,疾步前进。随着前面不断传来的密集的枪声和迫击炮声,他们的脚步越走越快,到后来简直是小跑。在渡江后的第4日,即4月1日下午,逼近剑门关前。

“剑门天下雄”的谚语,早在四方面军从鄂豫皖根据地进入川陕根据地时就听说过了。川陕根据地和剑门关只有一江之隔。大家每次登高西望,剑门关雄伟的轮廓,就在茫茫云雾中时隐时现。现在,陈康和战士们来到雄关面前,才看清了它的真面目。

从剑门关外由北往南,整座山的地势北高南低,72峰峰峦绵亘,极像72头雄狮面北而卧,警惕地守护着四川大门。那高耸入云的峭壁,犹如刀切斧劈一般,险峻异常。此处只有一个狭窄的关口,悬在几丈深的绝壁中,古称“鸟道天险”。这就是剑门关。关门有座三层门楼,楼上设置了岗哨,底楼装置有两扇大铁门。在矛刀剑戟时代,若有敌人闯关,守关兵卒便紧闭铁门,形成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但关口一破,就一泻千里,直下成都。因为地形险要,又是战略要地,所以自秦惠王伐蜀以来,剑门关便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从关内由南往北,是起伏的丘陵地,这对于擅长攻坚的红军来说,倒是理想的用武之地。

攻打剑门关的战斗已经展开了。

王树声副总指挥按照原定的作战方案,指挥三十一军从东、西、南三面包围敌人。

4月2日拂晓,剑门关外围敌人的据点全部扫清。敌人被逼上最后一个主峰阵地,红军把敌人围困了起来。

为了不给敌人喘息的机会,攻打剑门关的各部队,不顾几天来的奔袭、苦战和饥饿,向主峰守敌发起攻击。

临近中午11点多钟,天空乌云由淡变浓,毛毛细雨越下越大,地上的水顺着山沟往下淌。红军攻击部队,在迫击炮和轻重机枪的掩护下,又一次向敌人主峰阵地发起猛攻。快要完蛋的敌人,集中主峰上的火力,疯狂地向红军的进攻部队扫射。由于红军的炮火压制不住敌人的火力,使得攻击部队一次又一次被迫退下来。

突然,山谷中出现了喊杀声。敌人在强大的炮火掩护下,企图夺回失掉的阵地。王树声副总指挥一边用望远镜察看战情,一边说:“棒老二还想反扑!”他命令司号长说,“告诉炮兵连长,给炮弹安上眼睛,往敌人集团工事里打!”司号长是个胆子大的人,他在阵地上跑来跑去,一点也不害怕,好像在用自己的行动鼓励大家把主峰阵地拿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