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十七章 阿尼斯通走麦城 摩萨德转换新角色(1 / 3)

以色列准备进行导弹试验,伊拉克派出突击小分队飞往南非,用“云爆弹头”和“沙林”毒气弹将试验区变成一片废墟;南非政府发现以色列在自己的土地上发展化学武器后大加指责,一张张巨额支票拍过去后那些高官都保持了沉默;《奥斯陆协议》让巴以谈判取得进展,摩萨德开始扮演新的角色。

“阿尼斯通事件”

1989年9月,内厄姆·艾德莫尼因为南非“阿尼斯通”恐怖袭击事件引咎辞职退休,摩萨德掌门人再次易位,摩萨德原副局长沙巴泰·沙维特成为摩萨德第七任局长。

沙巴泰·沙维特上任以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彻底清查发生在南非的“阿尼斯通事件”。

众所周知,南非是世界上最早能够制造核武器的国家之一,也是唯一的一个成功制造出核武器后又自动放弃的国家。1992年南非的军用导弹计划被宣布取消,一年后南非又开始了一个空间计划。所以,南非的核工程,又成了一个世人关注的话题。

1993年3月24日,南非总统德克勒克宣布南非已经制造出了核武器,并称这个装置在1991年7月10日,即南非加入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之前已经被销毁了。当时南非发展核武器计划主要有两个动机,其一是为了制衡前苏联。因为前苏联介入非洲事务的战略意图给南非领导层带来很大压力。这也就成为后来南非生产核武器的主要动机,想通过核武器来阻止苏联的侵略。其二是为了制衡西方世界,希望在坚守外界一致反对的种族歧视制度的情况下还可以得到外界的帮助。

而南非的核计划进程,又同以色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南非发展核计划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南非有着丰富的铀资源。南非已被探明的铀矿约为35万吨,占世界总量的11%。截至2000年底,南非已经采掘出15万吨铀。二战即将结束时,南非就开始向外出口铀。

1948年,南非通过一项国会法案,成立了全面负责国家核能研究和开发的“AEB”(原子能委员会)。在1957年达成的一份协议下,美国同意向南非提供一个核反应堆“SAFARI-I”(沙发瑞- I)和反应堆所需的核燃料,并答应帮助培训科研人员和反应堆的技术人员。

1961年,南非在比勒陀利亚以西30公里处的佩林达巴修建了国家核能研究中心。虽然一开始这个中心是致力于民用核能研究,但随着国外和国内政治形势的一些变化,“AEB”展开了一项一种独特铀浓缩技术的秘密研发计划。截至1967年底,南非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并实现了实验室规模的铀浓缩。

南非大约有12万犹太人。这些居住在南非的犹太人同在世界其他地区的犹太人一样,对以色列有着一种天然的感情。虽然他们远离以色列已经有一两千年的历史,但是那种民族和宗教的情结,却让他们和以色列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所以早在20世纪60年代,南非和以色列双方的军事合作关系就全面展开了,不过这种合作还是仅止于常规武器层面,并没有涉及核武器的开发。

到了20世纪70年代,南非和以色列之间的军事合作关系已经发展到了由常规武器到核武器的开发,展开了秘密的核合作。当时,南非可以从以色列获取核技术协助,作为回报,以色列则可以从南非获取核能源所必需的铀,从而为以色列刚刚建成的核反应堆提供及时的能源。

两国的合作关系是在常规武器合作计划的掩盖下进行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并没有为外界所知,就连那些对以色列一直虎视眈眈的阿拉伯国家也一直被蒙在鼓里。

20世纪80年代,南非和以色列开始了联合导弹研发计划。

1984年,以色列在南非的阿尼斯通附近建立了一座奥弗贝格试验区,以色列可以在此测试自己的导弹武器。阿尼斯通位于南非第二大城市开普敦东部200公里处,是南非一座有名的渔城。在以色列的帮助下,这个地方变成了一个很好的试验区域,成了以色列帕尔马欣试验区的一个翻版。

1989年7月的一天,以色列准备在阿尼斯通附近的奥弗贝格试验区,进行南非“杰里科-2”号导弹试验。在此之前,以色列已经研制出了“杰里科-1”号导弹,并正在同南非合作研发更先进、射程更远的“杰里科-2”号导弹。由于首次试验地是阿尼斯通,这个导弹曾被冠以“阿尼斯通”的名字。整个导弹家族在南非被称为“RSA”(南非共和国),共有四种运载工具 (RSA-1到RSA-4)以及一个空间发射器“RSA-5b”。阿尼斯通研发的完全武器化核装置可以作为飞机携带的炸弹,也可以作为“RSA”的弹头。

当时,以色列在阿尼斯通地区集中了大量工程技术人员,还空降了一个营的兵力为“杰里科-2”号导弹的试验作准备。“杰里科-2”号导弹是新式中程导弹,射程为1800公里,几乎能够覆盖整个中东地区。如果再配上以色列自己研制的核弹头,就可以对中东地区的任何一个阿拉伯国家实施先发制人的核打击。

以色列的这次导弹试验计划,是在极其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实验的地点就是在阿尼斯通郊外的奥弗贝格试验区。从阿尼斯通到奥弗贝格试验区不过50多公里路程,一向谨慎的以色列人在南非政府的许可下,在这里部署了一支500人的部队担任警戒;同时,南非军队在奥弗贝格试验区北面的威洛多普驻扎了一个旅的部队。威洛多普与奥弗贝格试验区之间直线距离不过15公里,机动部队15分钟就可以抵达。

整个部署看起来似乎是万无一失,但还是走漏了风声,让伊拉克得到了消息。伊拉克得到这一情报后,马上派出了一支特种部队秘密潜入阿尼斯通地区,制造了震惊世界的“阿尼斯通事件”。

事实上“阿尼斯通事件”的发生,责任并不完全在于摩萨德和内厄姆·艾德莫尼本人,还在于以色列人的麻痹轻敌——因为这次事件的制造者是伊拉克著名的特种部队“第36突击营”。

伊拉克当年有两支特种部队,一支是伊拉克的“反恐怖局”,另一支就是“第36突击营”。他们都是伊拉克军队中的王牌部队,其战斗力并不亚于美国的“三角洲”特种部队。当时以色列也有自己的特种部队,先是“第101部队”,后来是“202伞兵旅”,再后来“第101部队”和“202伞兵旅”合并为一支部队,代号是“第55伞兵旅”。这是以色列最精锐的部队,也是以色列的秘密武器。当时以色列人根本就没有把伊拉克的“第36突击营”放在眼里,认为只有自己的特种部队才是打遍天下无敌手。殊不知经过连年不断的战争,特别是多年的两伊战争的磨砺,伊拉克的“第36突击营”已经历练成了一支克敌制胜的劲旅。“第36突击营”最擅长的就是近距离格斗,从直升机上顺绳快速下滑着陆的技能更是他们的拿手好戏,至于擒拿格斗和射击爆破就更不在话下了。“第36突击营”的官兵穿的是伊拉克军队制服,装备的武器有比利时制造的卡拉什尼科夫步枪和各种现代化的轻重武器。有时他们也会坐着那种名贵而又先进的悍马越野车去执行任务。

这一次,伊拉克的“第36突击营”又派出一支突击小分队来到了南非,他们的任务就是摧毁以色列在阿尼斯通的奥弗贝格试验区,阻止“杰里科-2”号导弹的试验。

那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一阵阵带着潮湿的风从大西洋上吹来。奥弗贝格试验区在昏黄的月光下,显得格外宁静。住在试验区营房里的那些以色列核工程师和技术人员都进入了甜蜜的梦乡。他们都是以色列核工业方面的精英人物,当中许多人都毕业于美国的名牌大学,甚至在各自从事的研究领域中已经小有名气了。但是,这些人却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回到了以色列并且加入了军工企业,来到了荒凉偏远的非洲。但这些人却无怨无悔。因为他们是以色列人,是犹太人的后裔,他们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民族曾经历了两千多年的苦难,他们不能让自己的民族再去颠沛流浪。

这是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周围是低矮的山峦和荒凉的丘陵、沙漠,那些巡逻的以色列士兵走在这柔和的月光里,就像走在特拉维夫的郊区一样,似乎是在月光下漫步,他们根本就没有觉察到危险正在向他们一步步地逼近。

就在这时,距离奥弗贝格试验区几十公里的海面上,四架军用直升机正在作超低空飞行。机身紧贴着海面,几乎触到了大西洋飞溅的浪花。伊拉克“第36突击营”的突击小分队,此时正在这些直升机上,离以色列的奥弗贝格试验区越来越近了。

5分钟以后,四架直升机相继进入奥弗贝格试验区的范围。在机载导航雷达的指引下,它们在山谷里盘旋,一步一步地向试验区逼近。指挥这支小分队的指挥官名叫哈瓦尔,是伊拉克特种部队的一名上校,曾多次成功地指挥解救过人质和偷袭行动,他坐在最前面的一号飞机里。这时,只听到哈瓦尔上校在命令飞行员萨格尔“降低高度,避开以色列人的雷达”,驾驶员萨格尔紧握操纵杆,驾驶着飞机继续往山谷里钻。

伊拉克的直升机进入了群山之中,机舱外一片漆黑,黑黝黝的山峰扑面而来,又从飞机身边擦过。直升机精确地绕开一个个障碍物,向着目标前进。

“马上进入预定机降区,请指示!”飞行员萨格尔在准确地报告。“各位注意,作好滑落准备!”哈瓦尔上校一边下达指令,一边伸手拉开了机舱门。只听到“哗啦”一声,一股强烈的气流猛烈地吹了进来。他站到机舱门口,看了一眼手腕上的夜光表,时间正是零点25分。

随着哈瓦尔上校的一声令下,伊拉克“第36突击营”的突击队员一个个顺着粗壮的绳索,快速滑落到了地面。为了准备今天晚上的这次突袭,“第36突击营”的突击队员已经进行了整整四个月的秘密训练。

两分钟后,所有的人员在地面集结完毕。然后他们按照预定的编队,向奥弗贝格试验区扑去。这里离奥弗贝格试验区还有10公里的路程。他们离开了丛林,一路疾步狂奔,30分钟后,哈瓦尔上校就率领突击队登上了奥弗贝格试验区后面的小山头,命令各小组迅速进入各自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