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东方 都市 西方 武侠 架空 科幻 网游 悬疑 古代 幻想 都市 总裁 青春 唯美 文学 经典 经管 生活 婚姻 科普 纪实 亲子 其他 其他 其他 其他 其他 其他 其他
首页

第十六章 “短剑”千里追杀 叛国者终进铁窗(1 / 3)

瓦努努把以色列的核机密卖给了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把以色列的天给捅了一个大窟窿;摩萨德派出“短剑”小组千里追杀,将他抓捕回国判了18年徒刑;刑满释放后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要对那些认为我是叛国者的人说,我对自己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和欣慰”。

被解雇的“危险分子”

内厄姆·艾德莫尼出任摩萨德第六任局长后,还干了一件让世人震惊的大事,那就是把泄露国家机密的以色列前核物理学家瓦努努捉拿归案。

瓦努努1954年出生在摩洛哥的一个犹太家庭,他在七个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二。20世纪60年代初,在摩萨德向以色列偷运移民时,瓦努努一家从摩洛哥历史古城马拉喀什搬到了以色列,定居在贝尔谢巴的一个贫民区。瓦努努的父亲靠做一些小生意勉强维持全家的生计。

瓦努努长大成人后加入了以色列工兵部队,成了一名下士。后来,他就读于特拉维夫大学,但因一年级物理考试不及格而退学。21岁时,他偶然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招聘广告,是以色列的迪莫纳核研究中心在招收“受过训练的技术员”。瓦努努一见,马上呈交了一份求职报告,他很快被录用了,在迪莫纳核中心接受了速成训练。两个月后,他通过了考试,被秘密地送到了迪莫纳核研究中心。来到迪莫纳核研究中心后,瓦努努按要求在一份保密宣誓书上签了名。该宣誓书的条文规定,凡向任何人(包括同事)泄露其在迪莫纳工作情况的人将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

在迪莫纳中心,瓦努努本来会像别的工作人员那样默默无闻、兢兢业业地工作,然而,性格上的变化使他走上了另一条道路。

第一次变化是他与自己的宗教传统彻底决裂。出身于东正教家庭的瓦努努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凡夫俗子,断绝了与家人的一切联系。

第二次变化是发生在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之后。瓦努努本来与众多的摩洛哥移民一样,是一位具有民族主义思想的犹太复国主义者,信仰贝京和他的利库德集团,主张对阿拉伯人采取强硬政策。但是,他在贝尔谢巴大学哲学系读书时,结交了很多阿拉伯民族的同学,成了贝尔谢巴大学附近的左翼团体的活跃分子,他甚至曾经申请过加入以色列共产党。在贝尔谢巴大学读书时,有许多老师因为拒绝去阿拉伯被占领土服役而遭到了监禁,于是学生们就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要求以色列当局释放那些老师。瓦努努也参加了这次运动,并且表现非常积极,表现出了一种愤世嫉俗的意识。

同时,瓦努努在大学里还是一位出了名的怪诞人物。有一次在校园里的晚会上,他在表演音乐喜剧时竟然跳起了脱衣舞,当时的情景还让他的同学给拍摄了下来。同时,他还给艺术系的学生当过裸体模特。他曾经和巴勒斯坦的大学生一起打着标语牌,参加过各种抗议以色列政府的活动。当时贝尔谢巴大学的校报上还引用过瓦努努的话——“停止迫害阿拉伯人”。

瓦努努的所有活动和思想言论,引起了以色列情报机关的注意。1985年,迪莫纳核研究中心的一位安全官员曾经警告过他,要求他按照研究中心的要求,检点自己的行为,尽量保持沉默,至少不应该在大庭广众中抛头露面,或者惹是生非,恣意生事。瓦努努虽然受到了警告,但他仍然一意孤行,我行我素,于是迪莫纳核研究中心便决定开除他。为了避免事情被张扬出去,酿成一种丑闻,核研究中心并没有正式宣布瓦努努为“危险分子”,而是悄悄地在内部对他作了处分,同时向他支付了解聘费。于是在1985年,瓦努努就和另外180 名工作人员一起被迪莫纳核研究中心解雇了。

瓦努努被解雇之后,卖掉了他的旧汽车和小公寓,然后长途跋涉来到了远东地区旅行。在那里,瓦努努对自己的信仰和人生目标进行了自我反省。

核机密卖了5万美元

瓦努努于1986年5 月抵达澳大利亚的悉尼。在一个犹太教“安息日”的晚上,他信步向有灯光的地方走去,推开了圣·约翰的安利坎教堂的大门。两个月之后,瓦努努终于迈出了他具有决定性的一步——皈依了天主教。瓦努努的这种人生的改变和宗教的选择,不仅是同自己的过去和自己的家庭出身彻底决裂,而且是与自己的国家以色列作出了彻底的决裂。

来远东旅行的时候,瓦努努的兜里装着一件小小的纪念品,不过他从未告诉过任何人。但是,当他与一位古怪的哥伦比亚人相识之后,他便不由自主地说出了这一秘密。那个哥伦比亚人名叫奥斯卡·格雷罗,是一位很不安分守己的自由派记者。格雷罗当时由于失业而在当地的一座教堂做油漆工,给这座教堂涂刷栅栏。瓦努努就是在这时候认识了他。交往了数周之后,两个人成为了无所不谈的知己,颇有相见恨晚之意。不久,这位以色列人就向他的这位异国朋友吐露了埋藏心中已久的秘密。

一天晚上,两个人坐在草坪上聊天。瓦努努神秘地对格雷罗说,自从离开以色列后,他就一直携带着两卷彩色胶卷,但不知怎么样处理才好。因为格雷罗曾经是一名记者,对于胶卷这样的事情当然既熟悉又敏感。他隐隐约约地感觉到,眼前的这个犹太人一定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于是他就迫不及待地问瓦努努,是什么样的胶卷。

当瓦努努说这是他在迪莫纳核中心上夜班时偷偷拍摄的照片时,格雷罗几乎无法相信自己的耳朵。作为自由派记者,这位哥伦比亚人本能地产生了获利的欲望。他没有问瓦努努是如何将照相机偷偷带入迪莫纳核研究中心,又是如何将胶卷带出以色列的,而是马上想到,这个瓦努努即将会成为一只生出金蛋的母鸡。

格雷罗马上告诉他,他的经历完全可以卖钱,而且是可以卖一大笔钱,终生享用不尽。格雷罗这个想法对瓦努努立刻产生了一种不可抗拒的诱惑力。他仿佛听到了“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中那句经典的咒语。经过与自己良心的较量,他最终认定以色列的秘密是不道德的,应当予以揭露——于是,他终于念出了那句“芝麻,开门吧!”

经过一番策划之后,格雷罗将自己指定为瓦努努的“文字代理人”,他们一道与数家国际出版机构联系,表示愿意提供一条耸人听闻的内幕消息。但是他们所到之处却没有一个人相信,眼前的这个瓦努努竟然曾经是以色列核工程的一名工作人员。美国的《新闻周刊》杂志和澳大利亚当地的大小报纸都拒绝购买他们讲述的故事。最后,他们找到了一家愿意让他们试一试的买家,那就是英国的《星期日泰晤士报》。这家报纸决定给他一次机会。

《星期日泰晤士报》是出版业巨头鲁珀特·默多克经营的一张自负盈亏的报纸。澳大利亚就是鲁珀特·默多克的出生地。鲁珀特·默多克听到这个消息后,就将他的一位资深记者彼得·霍纳姆派往悉尼,以便与这位以色列人会晤并且评估他那奇特的故事的真伪。霍纳姆曾经获得过物理学学位,具有这方面的鉴别能力。他以一位行家的眼光同瓦努努和格雷罗进行了多次交谈之后,得出了自己的结论,肯定了这个犹太人的故事绝不是“天方夜谭”。他又仔细看了瓦努努的那些照片,更让他大为震惊。

于是他就向瓦努努开价5万美元,独家刊登他的故事和那些照片,最终出版一本书。霍纳姆把他的想法向报社进行了汇报,《星期日泰晤士报》的老总也同其他具有商业头脑的出版商一样,觉得那个格雷罗夹在中间是个多余人,就很想摆脱这个所谓的“中间人”。于是,彼得·霍纳姆就以“有必要将瓦努努和他的照片带往英国作进一步的调查”为由,把那个格雷罗给甩开了。

1986年9 月11日,瓦努努和霍纳姆从悉尼飞往伦敦,格雷罗到机场为他们送行。这时瓦努努并不想和格雷罗分手,就对他说:“三个星期后我一定回来找你。”但是令瓦努努和霍纳姆没有想到的是,格雷罗等到他们的飞机起飞后,却乘坐了另一架班机跟随他们来到了伦敦。

《星期日泰晤士报》的老总和那些编辑们都十分清楚,现在他们手中掌握的就是一枚以色列的“原子弹”。如果这颗“原子弹”真的能够爆炸,一定会震惊这个世界。

瓦努努让《星期日泰晤士报》的老总和编辑们看了那些照片,然后对他们说,这60多张照片都是自己亲手在以色列的迪莫纳核研究中心拍摄的,有的还是在一栋被他称为“麦昌2 号”的大楼内拍摄的。

说到“麦昌2 号”,瓦努努神秘地告诉他们,在迪莫纳核研究中心的2700名雇员中,只有150 人持有进入“麦昌2 号”的安全许可证,而他就是其中之一。他进一步透露,为什么“麦昌2号”会这么神秘呢?就是因为“麦昌2号”是个地地道道的地下核炸弹制造厂,它就在内盖夫大沙漠底下。

相关小说

名片 文学 / 连载
名片
孙守仁
0万字2018-12-22
西部牛仔 文学 / 连载
西部牛仔
铁嘴
0万字2018-12-22
笑着·活着 文学 / 全本
笑着·活着
刘琦
作者在经历了疾病带来的天翻地覆的变化后,他调整心态,反思从前错误的生活方式,积极配合治疗,用常人难以想象的坚强、乐观和幽默的自嘲泰然处之,并时刻感悟着重生后的蜕变与励志。
16万字2018-12-22
爱满中国 文学 / 连载
爱满中国
董竞一
21万字2018-12-22
当代学人精品——唐晓峰卷 文学 / 连载
当代学人精品——唐晓峰卷
葛剑雄
《当代著名学者精品:唐晓峰卷》为“当代著名学者精品”书系之一。唐晓峰教授是当代中国历史地理学领域内的著名学者,学术功力深厚,涉猎广泛,在先秦历史地理和古代城市地理研究方面建树颇丰。本书将作者代表性的精品文章和论文结集出版,以体现作者学术特色和影响力,必然将在社会上产生重大影响。另附作者学术小传和著作目录。
24万字2018-12-22
雪线兰 文学 / 连载
雪线兰
邱海龙
0万字2018-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