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意式和通式(1 / 3)

那些主张意式为原因的人,他们为了达到掌握周围那些事物原因的目的,首先添加了与那些事物同样数量的形式,就像一个人要计算事物的数量,觉得数量少的时候不好数,就等到数量多了再数。由于通式的数量不少于事物,或者与事物的数量一样多,那么这些思想家在说明事物的时候,就从事物直接越到了通式。每一个事物都有一个“同名实是”的存在,而这个“同名实是”是脱离了本体独立存在的,所有的组列都是这样,都有一个“以一统多”(意式),而这些“多”是现在世上有的还是超越世间的,他们都是不管的。

还有,我们证明通式存在的每种方法都是不足以让人信服的,因为有的方法论据和结论之间并不是很匹配,比如有的论据不必得出这样的结论,而有的得出的通式用在了我们认为无通式的事物上。按照这个原则,所有的事物能够归属到多少门学术中,那就有多少的通式,按照这个“以一统多”的理论,就算是否定的,还会有它的通式存在;对于已经损坏毁灭的事物,也是有其通式的,这是依据虽然事物毁坏灭绝了,但是思想还在的原则,而且我们留下了这类事物的遗像。在那些比较精确比较缜密的理论中,有的人把那些不能够独立出来的事物弄到了“关系”的意式中,还有些是弄出了“第三人”这样的称谓。

一般而言,通式的许多论点,比起那些为了保障意式存有,自己却消失了的事物,我们其实更应该在意那些事物的存在:这是因为依据那些论点,应该是数(2)是第一位的,“两”是在它的后面的,就是所谓的相关数要比绝对数优先。除此之外,还有别的结论,人们随着对意式思想的研究越深,就免不了要与先前所知道的许多原理发生冲突。

还有,根据那些组成意式的许多假定,不仅要有本体的通式,通式也该被其他许多事物所有(即这些想法不应该只在那些本体上应用,其他地方也应该应用,不仅本体要有自己的学术,其他事物的学术也要有,当然非常多的相类似的疑难也将产生),但是依据通式的主张和例子的要求,如果说通式允许被“参与”,那就只是有本体的意式,因为它们被“参与”只是“参与”了不可称呼的本体,而属性没有被“参与”,举个例子来说,有个事物参与了“绝对之倍”也就等于是参加了“永恒”,但这个“永恒”是附带的,因为这个“倍”只是在属性上可以用永恒来称呼。所以同时依然是本体,但这个同样的名词既是指感觉世界中的本体,也是指意式世界中的本体(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个别事物之外的,用“以一统多”称呼的,意式世界中的本体,其真相如何呢)。意式如果和参与意式的某个事物形式一样,那么肯定有某些性质是它们所共有的。比如“二”可以毁灭,在可以毁坏的“诸二”中和在永恒的诸“二”中的属性是相同的。那为什么在绝对“二”和个别“二”中就不一样呢?但是,如果它们没有一样的形式,那么就仅仅是名称一样而已,就好像人们把加里亚称为“人”,也把木偶称为“人”一样,而没有注意两者之间的共同性质一样。

最后,我们可以来探讨一下这样的问题,就是通式对于世上可感觉到的事物(不论是永恒不灭的还是随时生随时灭的)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因为通式不会让事物发生动变。它们对于我们认识事物也没有什么帮助,因为它们甚至都不算是事物的本体。它们就存在于事物里面,它们如果不存在于所参与的个别事物里,那么它们对这些事物的存在就没有任何帮助。如果它们真的存在于个别事物里面,那么就可以被认为是原因,比如“白”进入到白物的组成里面,使所有的白物有了“白”的性质,但是这种观点,先是由阿那克萨哥拉提出,欧多克索和其他人也都试用过,结果就是这种观点是很容易被攻破的,对于这种观点,可以很容易地找出无法解释的漏洞。

要说所有的事物“由”通式所演变而来,那么这个“由”就不可以是平时的字的含义。说通式是个模型,其他的事物参与到里面,这就只是诗喻和虚文罢了。再来试着看看意式(理性),到底在创造什么?就算是没有意式作为根据,事物也会自然出现,也会自然形成,不管有没有苏格拉底这个人,像苏格拉底这样的人总是会出现的,就算是苏格拉底是未来世界的,那么世上总会有苏格拉底这样的人出现。同样的事物也可以有很多模型,这样就要有很多通式,比如“动物”、“两脚”还有“人”都是人的通式。通式不仅仅是可感觉事物出现的依据,也是它自身的依据,就像科属,原本是各个种类的科属,却也是科属所属的科属,这样看来,同一个事物,又是范本,又是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