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两个学派的理论(1 / 2)

比这些哲学家更早或者同时期的人中,一向以数学领先的,所谓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不仅推进了数学的研究,而且沉浸在了数学里面,他们就认为“数”是万物本原。在自然所有的原理之中,数理是第一位的,所有的事物从创造到存在,无论是归于火、土或者水,都不如归于数。数值的变化可以成为“道义”,还可以是“魂魄”,可以是“理性”,也可以是“机会”,同样的,万物都可以用数来解释。他们又看到了比例和音律的变动也是可以用数来计算的,这样,他们就联想到,自然万物好像都是由数来组成的,数也是世间第一原理,组成数的要素,也就是组成万物的要素,全宇宙也是如此,并应该是一种乐调。他们把万物的数和音律收集起来,把它们进行排列,使全宇宙的每个部分都有一个完整的秩序,如果哪里有不足,他们就加以补充,使之完满。比如数的完结被认为是10,那么宇宙的全部也应该是10,天体的全部也是10,但是可以看见的天体却只有九个,那么他们就相对应地造出第十个天体来凑足数字。我们以前在别篇更加深入地讨论过这些问题。

我们现在重新看这些思想家的原因是想看看,他们所说的很多原理,和我们所说的到底有什么异同。这些思想家,就是很显著地认为数就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所有的变化也都是由于数的变化,数的要素就是奇与偶,奇数代表有限,而偶数则代表无限;“元一”就是来源于奇偶(可以是奇,也可以是偶),其他的数字都是出自“元一”,就像前面所说的,全宇宙就是数字的一个系列。

这门学派中,还有一些说原理是十,分为两个系列:

有限 奇 一 右 男 静 直 明 善 正

无限 偶 众 左 女 动 曲 暗 恶 斜

阿尔克迈恩好像曾经也有这样的想法,无论是他从那些人那里得到启发,还是那些人从他这里得到启示,他们的学说都是很相似的,他说什么事都不是单行的,世道很多时候是两种情况,比如黑和白,甜和苦,善和恶,小和大。但他的说法和毕达哥拉斯学派又有些不一样,他的说法是很随意的,也许多,也许少,而毕达哥拉斯学派是有固定数量和内容的。

从这两个学派的说法来看,我们可以知道“对成”就是万事万物的原理,不过对成的内容,我们就应该向每个学派分别探讨。但是这些原理怎么才能和我们所说的那些原因相融,他们并没有说清楚,他们好像是要把这些要素归到物质里,因为按照他们所讲的,凭借这些要素作为内容就可以组合来创造本体。

从这些旧的说法中,我们就可以全面地了解古人所说的“自然是由很多元素组成的”这句话的涵义,但是也有另一些人把宇宙作为一个“实是”,他们所说的有高低之分,各家学说与真实的自然现象的贴合度也不一样。我们在这儿去研究自然,肯定不能很详细地阐述他们的想法,他们所说的“实是”就是“一”,但不是用“一”来创造“实是”,这种说法与一些自然哲学家的观点有些不同,自然哲学家说的是把实是作为一个方面,把一当作物质来创造实是。自然哲学家认为万物有变,他们却说“宇宙不变”。巴门尼德所说的“一”好像只是定义而已;梅里苏则把一作为物质,所以巴氏认为一是有限的,而梅氏认为一是无限的。齐诺芬尼(据说他是巴氏的老师)本来是一元论的开创人,但是却并没有对此有明确的论述,他对于后两家所说的宗旨似乎也并没有深入了解,当说到全宇宙的时候,他就说“一于神”。我们现在抛开比较疏漏的齐诺芬尼与梅里苏两家不谈,只有巴门尼德在许多地方研究得不错。他说道“在是之外就没有不是了”,存在就是存在的,就只有这一种形式,不会有不存在这种情况存在;但是我们的感官世界所感觉到的是非一的,与他所说“自然的定义就是一”有出入,这时他又提出了两种原因、两种原理,称之为热与冷,或是火和地,对于这两种东西,他把热归到“是”里面,把冷归到“非是”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