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早期哲学家的研究(1 / 1)

说到第一个把“情欲”视为万物的一个原因的人,人们会想到希萧特和巴门尼德,因为希萧特在描述宇宙创生的时候是这样说的:

“爱神是在她的计划中顺利成功的第一个神祇。”

希萧特还说道:

“最开始的时候是混沌,

接下来是胸怀宽广的大地……

在所有的神祇中,爱神的位置是在前面的。”

这就意味着万物之中,要有一个可以引发变动的原因,这样才可以使万物集结。在这些思想家中,到底是谁最先提出的这个说法,我们在后面再加以讨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大家可以看到自然界中,万物的种种形态大多都是有着相对的性质——不仅仅只有美丽和规整,还有丑陋与纷乱,而且不好的事物往往要多于好的,就像美丽的要少于不美丽的,所以另一个思想家把“友”和“斗”当作二者每一个的原因。我们如果研究恩培多克勒的想法,彻底了解他所说的嗫嚅的涵义,按照他的实际含义来对万物进行说明,那我们就可以明确“友”(爱)是万物向善的原因,相对而言,“斗”(憎)就是万物向恶的原因。这样的话,我们如果说恩培多克勒说出(首先提出)“爱使万物向善,憎使万物向恶”这样的话,把善恶作为世界的第一原因,那就是正确的。

我们在前面的“论自然”中已经探讨过两个原因:物因和动因。这些思想家虽然已经认识了一些,但还不是很明白,了解得也不透彻。就像那些了解过拳术但是没有训练过的拳术家,他们打拳,总是在对手的周围转,有的时候出击,虽然也展现出了好的拳法,但终究不能算是高明的拳术。这些思想家也是这样,他们对于自己的理论也未必了解得那么熟,掌握得那么精湛。原因就在于他们不怎么使用自己的理论,或者说很少用。阿那克萨哥拉把“理性”作为万物本源,但是他自己平时并不用此来解释问题,而多用别的原因,只有在没办法的时候,才会用“理性”。虽然恩培多克勒在主张自己的看法时,有的时候用的范围过大,有的时候也不充分,甚至在用的时候有些自相矛盾。但是最起码,他在很多地方用到了自己的学说,把“友”作为万物分离的原因,把“斗”当作万物结合的原因。如果说宇宙万物是因为憎斗而解体,成为了一个个的元素,那么从另一种角度来看,火就是因此而再一次集结在一起了,其他元素也是这样。如果这些元素因为爱又聚集为万物,那么其他几个元素就又重新分散到各个事物中去了。

和他的前辈们相比较来看,恩培多克勒可以说是第一个把变动的原因分为相异又相对的两个来源的。他也是首先把四种元素作为物质元素的人,不过在实际上,他很多时候是把火这种元素单列出来放在一边,而把土、水、气这三种放在另一边。我们再看他的诗句的时候,就可以看出来。他所讲的原理就是这个样子,元素的数量有的时候是四,有的时候是二。

留基伯和他的同窗德谟克利特把“空”和“实”作为万物的元素,他们认为“实”就是“是”,“空”就是“不是”。他们还认为“是”离不开“不是”,所以“空”离不开“实”,“实”离不开“空”;他们把这作为万物的物因。有些人认为万物都是由同一底层的物质不断变化而来,这些人认为“疏”和“密”才是变化的根本,他们也同样认为,元素的差异是引发各种质变的原因。他们认为元素之间的差异有三方面:形状,秩序,位置。他们认为万物都是因为这三种差异而各不相同的。比如A和N形状是不同的,AN和NA顺序是不一样的,Z和N的位置是不一样的。至于变动的问题——万物为什么会发生变动?又怎么变动?——这些思想家也和其他人一样,直接忽略了。

关于这两种原因,早期的哲学家的研究,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