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人孰无过,要给机会改正(1 / 1)

报纸上有这么一篇报道:某超市的一名员工,因为在上班时间吃了超市一个价值1元钱的鸡蛋,就被所在的超市给开除了,另外还被罚款1000元。

看到这样的报道,我们不禁愕然,这样的惩罚会不会太过严厉了点儿?不就是1块钱的鸡蛋吗?有必要做出如此大的惩罚吗?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可能在超市看来,今天敢偷鸡蛋,明天不知道还会偷些什么。开除、罚款只是为了杀鸡儆猴。的确,这其中并非没有道理。

但是,如果超市能够做到宽容对待这件事,那么,偷吃者在感到羞愧之外,更多的必将是感激和反省。惩罚是可以让其他人感到畏惧的,但是不一定就会让人心服口服。另外,在惩罚的前提下,如果还有其他员工再犯下错误时,必定会死不认账。如此一来,不但没有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反而给管理带来诸多不便。

有一次,著名的发明大王爱迪生和他的助手们在实验室里连续工作了24个小时,最终制作出了一个电灯泡。

紧接着,爱迪生就让一名年轻的学徒把这个电灯泡拿到楼上的另外一个实验室里。这名学徒拿着灯泡,十分小心地走在楼梯上,就怕一不小心将这个新发明给摔坏了。可他越是这样去想,心里就越是紧张,手也开始忍不住地哆嗦了起来,当他快要走完楼梯的时候,电灯泡还是被摔在了地上。

对此,爱迪生并没有对他加以责怪。没过几天,爱迪生和他的助手们又花了24个小时制作出一个电灯泡。制作出来以后,爱迪生不假思索地将它交给了之前把灯泡摔坏的那名学徒手中,让他仍然送到楼上的实验室里。这一次,这个学徒成功地完成了爱迪生交给他的任务。

后来,就有人问爱迪生:“原谅他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把灯泡交给他呢?万一他又摔坏了怎么办?”爱迪生笑了笑说:“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我们要给他加以改正的机会。”

同样的道理,作为一个管理者如果可以适时地宽容下属犯下的过错,并激励他们加以改正,那么就会激发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和创造力。

其实,当管理者在面临下属犯下的一些错误和失误时,如果只是采取惩罚的手段,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让问题变得更加严重,不如采取宽容的态度去面对下属犯下的错误,如此才是管理者管理的上上策。

春秋时期,楚国国内大乱。战乱平息以后,楚庄王设宴庆祝,楚庄王最为宠幸的许姬也参加了这场宴会。宴会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忽然刮起了一阵大风,吹灭了所有的蜡烛。这个时候,许姬突然感到在黑暗中有人在拉扯她的衣服,就一把将那个人头盔上的璎珞给扯了下来,然后对楚庄王说:“大王,刚刚有人想趁乱非礼臣妾,等重新点亮蜡烛就知道是谁了。”楚庄王小声地说:“酒后失礼只是一时冲动,今天的庆功宴会怎么能因此扫兴呢?你不要把这件事放在心上。”紧接着又大声地宣布:“今天晚上各位一定要尽兴而归,现在请大家把头盔上的璎珞都拔掉。”

三年之后,晋国侵犯楚国,楚军中出现了一位英勇无敌的将领,他带领百名士兵把楚庄王从乱军中给救了出来,同时恳请出任先锋一职,带领士兵英勇杀敌,致使晋国大败。这名年轻的将领就是当年宴会上轻薄许姬而差点儿被杀的人———唐狡。

那位将军一时酒后冲动,一旦楚庄王加以追究的话,将军一定会因此受到惩罚。这样一来,不仅会让宴会变得一团糟,而且还会令众将士寒心。楚庄王只是把责任归结到客观因素上面,从而保全了将军的颜面以及性命,并用宽容的态度激发了将军戴罪立功的心,后来不顾自身性命立下大功。

人生在世,不可能不犯错误。当下属犯下错误的时候,是坦然以对还是大发怒火,是区分管理者优秀和平庸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前者大多会以博大的胸怀宽容下属的错误,并给予他们进行改正的机会。

只有宽容下属无意犯下的错误,才可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真正目的。给予下属宽容的态度,不但可以让下属的心灵得到安慰,更为重要的就是可以让下属从中汲取到经验教训;如果只是一味地加以训斥和惩罚,反而会让下属感到恐惧,甚至还会产生出抗拒逆反的心理。

宽容和安慰下属犯下的过错,是拉近彼此距离的最有效办法,可以赢得下属的尊敬和拥护。宽容,不仅可以有效地调动下属的积极性,挖掘他们的潜能,同时还可以增强下属们的凝聚力。当然,宽容并不等同于纵容,宽容是用一种善意的方式去改正别人的错误,并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帮助他们发展,而纵容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放任行为。懂得用一种宽容的心态去面对下属,是一种睿智的表现,这种度量必将会赢得事业的蓬勃发展。

总之,管理者在面对下属的错误时,不妨采取人性化的管理,给犯错者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毕竟,知错能改,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