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一节 我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存在的问题(1 / 3)

第八章 我国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二)——承德市农广校的改革与探索

1993年以后,农广校招生出现了全局性的滑坡,这一现象引发了对农广校存在问题的思考和对农广校现行政策、职能、做法、专业设置、服务方向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探讨。在我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农广校在以下四个方面表现出了与农民需要的不适应。

(一)过分依靠行政手段,造成办学与市场需求脱节农广校招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靠行政手段和计划调控。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和诱发下,农村市场迅速发育,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表现在学员构成发生了变化。农广校建立后的十几年中,主要面向乡镇干部和农业技术人员,以中专学历教育为主,随着乡镇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学历的提高,这部分生源在逐渐减少,由工作单位交费上学的做法也在变化,靠计划招生的做法越来越难以适应变化了的社会需要。另一方面,大量的在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具有强烈的依靠科技来发展自己和改变家乡的愿望,他们的目的不是为了学而学,也不是为了文凭而学,传统的学历教育不能使他们获得一技之长,以具备就业和谋生的能力。因此,农广校对这部分生源也缺乏吸引力。我们对230名农民调査的结果显示,农民求学的最大目的在于获得一技之长而不是学历。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劳动力中相当一部分也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农民就业出现了多样化,相应地引起了农民对教育需求的多样化。农广校只有适应这种变化,改革计划体制下形成的不合理的管理体制、办学机制和运行模式,既要适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也要适合农业教育规律,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农村社会和农民的需要。农广校尽管实行了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办学体制,但中央农广校在许多方面仍然统得过死,必须切实将一部分办学权力交给地方分校,使得各地农广校能够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和最紧迫的需要来调整工作计划,确定工作重点,提高其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农广校的实践证明,在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上,应坚持以中专学历教育为主体,积极向两头延伸的办学模式,做到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长短结合、内外联合,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形成灵活反应的机制。

(二)专业设置不能满足农村发展需要农广校办学20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从招生人数,还是专业设置、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等方面,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然而,我们不难发现,在越来越多的学员当中,报考农业类专业的学员越来越少。虽然从中央到地方为农科专业的稳固和发展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如把“农学”变成了“高效农业,把”畜牧“变成了”经济动物营养“等,但这类专业的建设水平仍然很低,教学质量差的严峻事实影响到了农广校的办学性质,甚至影响到了农广校的生存。令人担忧的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由于政策的、观念的等各种原因,一向以”学农、爱农、务农“为根本指导思想的农广校,屈于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办学方向不得不向第二、第三产业转轨。于是,专业设置由农学类为主转变为以经济类为主,教学重点由急需农业新技术哺育的田间地头转到以获取文凭为目的的机关、企业。由此而造成的直接后果是,经济类教师严重匮乏,在无奈的情况下,出现了大量的专业知识不系统、水平不高的”农转非教师,这样的师资队伍,无法保障预定的教学质量。这种舍己之长,取己之短的做法,是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的。

导致这些结果的原因固然很多,有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有鄙视农业的社会心理的影响,也有农广校专业设置不合理和教学方法和效果方面的原因。就专业设置问题而言,首先表现为,专业课程设置单一,缺乏综合性。农科类专业主要涉及到小麦、玉米、棉花等常规大田作物的栽培、育种、植保等,而对产业结构调整中急需的园艺、保护地蔬菜、食用菌、特种养殖等涉及较少;对粮、棉、油的贮藏、加工几乎没有涉及。此外农业贸易、农村经济、农村生活、现代观念的教学内容则更少。农业产业化要求农民走,农工贸、产供销一体化的新路子,使农民在致富的路上体验到综合知识与能力的重要性,而目前的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因此不受农民的欢迎。其次,专业知识过于陈旧,不具备先进性。学员学到的书本知识,已经非常陈旧了。至于农民需要的名、特、优产品的生产新技术,则更难以接触到。再次,大部分农广校缺少实践教学设备和试验场所,这是一个在短期内难以弥补的缺陷,不仅影响了农科专业的实践教学水平,也难以起到带动、示范和推广的作用。农业是技术性和操作性极强的学科,缺少实践环节导致了学员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