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四节 湖南怀化市农村中学的“3+1”模式(1 / 2)

我国农村大量没有升人高一级学校的初、高中毕业生,是亟待开发的巨大农村智力资源。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在做好普及义务教育工作的基础上,在初中后、高中后,以及尚未普及初中的地方的小学后,逐步对毕业生开展与到地经济建设密切结合的实用技术和管理知识的教育,培养新型的农村建设者。这是我国农村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的提出回乡初高中毕业生的继续教育(这与“文化大革命”中的“再教育”是不能等同的),并作为农村教育主要为当地建设服务的一项重要订:务,列入教育工程计划。目前,全国很多中学都已经实施了这一项改革,但具体的改革方式不同。最普遍的方式有两种:一、“3+1”模式,另一是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融人到日常的课程教育中,仍然保持初中三年制。这里介绍一下“3+1”模式。

湖南省怀化市是最早实行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结合,对初生进行适当的初级职业技术教育,而且取得了良好效果的地区一。怀化市每年约有50%以上的初中毕业生不能进入高中阶学习,留在农村务农。而所学的书本上的知识并不能直接给他们参与农业生产提供任何帮助,“3+1”教学模式就是为弥补这一缺陷而提出的。“3+1”教学模式的具体含义是:3年普通教育加1年职业技术培训初级中学毕业证普遍实行“两证”制度,一是红证,即普通中学毕业证书;另一是绿证,即职业技术培训合格证书。所有学生必须同时持有两证,才算是合格的毕业生。

怀化市中方县的炉亭坳中学,是炉亭坳乡惟一的一所初级中学,自1983年开始,他们狠抓教育观念的改变,从只有升学的学生能成才、考上中专和大学的是人才的旧人才观念,转变成为培养适应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多种类型、多层次的人才打好基础、行行出状元的人才观。因此,学校在培养目标上,就从为少数学生升学服务,转到为提高学生素质、培养有农业科技知识的现代农民上来,坚持学校教育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开始,他们采取3年普通教育加1年职业技术培训的方式,在学生学完普通教育的课程之后,再加上一年的职业技术培训,后来几经改革。炉亭坳中学利用拥有320亩教学实验基地的优势,把农业技术培训内容融入初中三年的教育之内,做到培训时间适量,培训内容适量,劳动强度适量,帮助学生了解和学习一些基本的农业技术。同时,该校根据本乡经济发展的需要,编写了《果树栽培术》、《药材种植加工》等十几种乡土教材。在两种教育结合的形式上,也注重多样化。例如,结合思想品德课教学,进行劳动观念教育;结合文化知识课教学,进行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教育;结合劳动技术课教学和生产实习,进行劳动知识与劳动技能教育。多年来,该学校培养了一大批科技示范户和种养专业户,他们发挥着农业技术的示范、辐射功能,成为分布在全乡各村的科技致富带头人。该中学毕业生潘海生,1988年毕业后,利用在学校学的药材栽培技术,开发荒坡,从学校引种天麻药材,当年获得很好的收成。之后,他与母校共同在村里建起天麻培训联系点,推广天麻的种植技术,直到全村大规模种植天麻,使这个村一年就甩掉了“贫穷帽”。如今,该村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药材专业村。

为了帮助回乡务农的毕业生尽快富起来,学校建立了毕业生跟踪调查卡,利用学校教师的技术优势,对他们进行无偿的服务活动:一是指导、咨询服务,解决毕业生在具体操作中遇到的问题;二是定期举办技术讲座,主要是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三是印发各种资料,如提供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等等。此外,自90年代中期以来,炉亭坳中学根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坚持发挥科技示范作用,引导当地农民对传统农业品种进行改造。一方面他们在各村建立技术联系点,定期送技术上门,每年定期举办2~4期技术培训班,由本校劳动技术教师或者聘请农业专家前来讲授科技知识、发布技术信息等。一方面,他们不断在自己的教学实验基地上进行农业新品种的试种,建立小型特种养殖场,进行试验和繁育,成功之后则推广给当地农民。如该校劳动技术课教师现在正在试养绿壳蛋鸡,基本成功,准备开始向全乡农民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