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Part 23 偏离正轨的孩子(2 / 3)

如果文明的发展要依靠物质和思想的流通,那么为什么人们还会对彼此缺乏信任呢?是不是即使世界上只剩下一个民族,这些由于痛苦和暴力产生的心理障碍也会存在呢?痛苦和悲伤一旦结合在一起,就会给一个民族带来更可怕的障碍,这种障碍会严重影响这个民族的生活。

依附心理

有些孩子天生意志薄弱、容易退缩,以至于成年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他们造成很大的影响。这些孩子会对乐于为他们代劳的年长者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于是遇到什么事情都会去找那位年长者。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缺乏本应拥有的活力,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总是容易掉泪并不是正常的现象。他们对所有东西都报怨,并总是给人一种他们正遭受着痛苦的印象。于是,人们便认为这些孩子既敏感,又充满深情。这些孩子没有足够的耐心,但他们自己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容易感到厌烦,却不知如何摆脱。他们不愿意在一件事情上花太多时间和精力,所以他们总是寻求成年人的帮助,似乎离开了成年人,他们就什么都做不了。

这些孩子会要求成年人时刻在他们身边,陪他们玩、讲故事或唱歌给他们听。于是,成年人在无形之中成了这些孩子的奴隶。出于对孩子的感情因素,这些成年人不会拒绝孩子们的要求,可是孩子对他们的依赖如同一张渔网,将他们缠得越来越紧。这些孩子总喜欢向成年人提问,看上去,他们在渴求知识,可是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他的眼睛,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的心不在焉。他们并不希望从成年人那里得到知识,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只是为了有人能够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做出回答。他们认为,只要自己不停地发问,就能够将愿意给予他们帮助的人留在身边了。

这些孩子乐于服从成年人的命令。哪怕那些命令并不重要,这些孩子也会马上停下手中的工作,然后按照命令去做。成年人在面对这样“温顺”的孩子时,会很容易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他们。这时,一个巨大的问题就产生了。这些孩子会渐渐地对任何事情都失去兴趣,并变得迟钝或懒惰。成年人喜欢懒惰的孩子,因为这样的孩子比较乖,不会对自己的行动造成影响。可是,这样只会使这些孩子离正轨越来越远。

惰性其实是一种心理疾病,它是由于活力和创造力的衰退而产生的。我们可以把惰性理解为患了重病的人的虚弱。基督教把惰性解释为人首要的罪恶之一,这种罪恶会让人类的灵魂死亡。

成年人给予了孩子太多没有用的帮助,对孩子施加了过多自己的意愿,并对孩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都是阻碍孩子心理发展的因素。

占有欲

幼小的婴儿和正常化的孩子对周围事物的态度是积极的,他们会深爱这些事物。他们对使用多种官能有着强烈的渴望,这种渴望就像是饥饿的人对食物的渴望一样,并非来自于理性。当一个人极其饥饿的时候,他会四处寻找食物。而如果我们并不感到饥饿,我们就不会有吃东西的欲望。不会有哪个人在已经吃饱了的时候还说:“我已经很久没吃东西了,我要是再不吃东西,我就没办法保持体力,甚至会死去,所以我必须吃些有营养的东西。”的确,饥饿会让人感到痛苦,它会成为人类寻找食物的动力。孩子对环境也会产生一种类似的饥饿感,他们需要寻找到让自己心灵满足的东西,并需要在活动中得到能够促进心灵发展的营养品。

让我们如同新生儿一样对“精神的滋养”感到喜悦吧。每个人对环境都有与生俱来的热爱,但是如果说孩子对环境充满了激情和热爱,这也并不十分确切,因为激情是一种转眼就会消失的冲动。我们可以把孩子的这种喜悦称为能够被感受到的“充满活力的体验”的动力。正是这种动力促使孩子在环境中不停地活动。这种激励孩子活动的热情就好像氧气在他身体中产生的热量一样。一个富有活力的孩子会让人感觉到,这个孩子所生活的环境刚好适合他的发展,他能够在这个环境中得到自我的实现。相反,如果一个孩子长期处于虚弱、乖戾和与世隔绝的状态,那么这个孩子长大后就会无法独立、缺乏智慧,并且经常被一些奇怪的念头困扰。这样的人不但会使周围的人感到讨厌,还会无法融入社会中。

如果孩子不能够在有助于自身发展的活动中找到动力,他们就会对“物品”产生强大的占有欲。他们可以进行一些不需要知识和热爱的活动,比如说把某个东西拿走并收起来。于是,孩子的心力被转移走了。这样的孩子只会想要拥有一些东西,而不会在意自己想要的东西是否适合自己使用,或自己是否有能力使用。当两个这样的孩子同时看中一样东西时,他们就会争夺、会打架。他们不在乎看中的东西是不是会在争夺中被损坏,他们只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事实上,那些偏离正轨的道德和行为就是因为在爱和占有之间做出了错误的选择。一个人一旦做出了选择,他就会沿着选择的那条路走下去。孩子的本能就像章鱼的触角一样,在占有欲的驱使下,它们会伸向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然后把这件东西牢牢地抓住。一旦它们抓住了这件东西,它们就会用尽全力保护这件东西,不许任何人抢走。它们宁肯让这样东西在争夺中破损,也决不放开。身体强壮的孩子就会这样对待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当有其他孩子想要从他们手中拿走什么东西时,他们就会把那些孩子推开,或是和那些孩子打架。当一群这样的孩子聚在一起,他们就会经常为了一点小事争吵不休。我们不应该轻视孩子之间的这种争执。

为什么孩子之间会发生争执呢?这是因为这些孩子的自然能量被转移了。占有欲不是由外界物质决定的,而是由某种内心的黑暗所引发的。

我们在对孩子进行道德训练的时候,会督促他们不要把自己依附在物质的东西上。这种教育以尊重他人财产为基础。如果一个孩子已经对某种物品产生了强大的依附心理,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个孩子已经从那座把他与内心生活相隔开的桥上越了过去。正是这个原因导致他对外物的帮助有着强烈的渴望。这种欲望已经在孩子的思想中深深地扎下了根,所以人们把这种欲望也当成了孩子的一种本性。

是不是具有缄默气质的孩子就不会这样了呢?不是的。这些孩子同样会在毫无价值的东西上投入大量的注意力,只不过,他们会用与外向的孩子不同的方式去占有这些东西。这些孩子不会和其他孩子争吵,更不会打架,他们只喜欢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偷偷地藏到别人找不到的地方。一些人认为这样的孩子和收藏家一样,但这些孩子只会把自己想要的东西统统塞在一个地方,而不是分门别类地摆放好。而且他们收集的东西五花八门,相互之间并没有联系。一些智力上存在缺陷的人和犯过罪的少年总会在口袋里装上很多既没有用,又和自己不相称的东西。个性内向的孩子也会这样做,但他们的行为却被人们认为是正常的。一旦有人想从这些孩子手中拿走这些东西,这些孩子就会拼命地保护它们。

心理学家阿德勒把这种收藏的偏好比作成年人的贪婪,这种贪婪在一个人还是婴儿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如果一个人总是对许多没有一点用处的东西表现出特别的依恋,明知没有用也不肯放弃它们,那么这个人的生活就会被彻底地打乱。爸爸妈妈们看到孩子保存自己的财产会感到很高兴,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人类的本性,也是社会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普通人会对孩子们的这种占有欲和收藏欲表示承认和理解。

支配欲

还有一种偏离正轨的思想也和占有欲有关,那就是支配欲。我们可以在想要支配环境的本能中发现一种力量,这种力量通过人对环境的热爱而表现出来,进而想要把外界的环境占为己有。但是,如果这种力量不是在正常的心理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的,它就会转而发展成贪婪。

当一个不正常的孩子感到自己的身边有一个能力很强、什么都能做到的人时,他就会觉得很安心。这种孩子认为,如果自己能够利用成年人的能力,那么自己也就具有了强大的能力。这样的孩子一遇到自己能力范围以外的事情,就会找成年人帮助自己。这种做法可以被理解,它还会对所有的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于是,其他孩子也认为这样做是理所应当的,我们很难纠正孩子的这种做法。这是孩子最喜欢用的一种策略,一个无助的孩子会把这种行为当作是一种非常合理、非常自然的行为。他会习惯于让能力强的人为自己做任何事情,满足自己的任何要求,即使这个要求很无理。这样的孩子有着无止境的欲望。对于一个想象力丰富的孩子来说,成年人是无所不能的,他们能够让自己最奢侈和变化的愿望得到满足。在神话故事中,我们常常能够看到这样的描写,故事的主人公从仙女那里得到了无穷的财富和恩惠。孩子被这些故事深深地吸引了,他们认为故事中的事就是自己一直希望发生的事。在孩子的心中,成年人就好像无所不能的仙女,有些仙女长得漂亮,有些仙女长得丑陋,有些仙女很年轻,有些仙女很年长,有些仙女身着华丽的衣服,有些仙女则衣衫褴褛,但无论这些仙女的外貌如何,她们都能够随时给自己帮助,对自己百般宠爱。

一个成年人无论是高是矮,是胖是瘦,相对于孩子而言,他都是一个强而有力的人。孩子希望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支配这些强而有力的人。最初,成年人会为自己能够给孩子带去幸福而感到高兴。可是时间一久,他们就会因为一次一次地让步而付出惨痛的代价。孩子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当他们的第一个愿望得到了满足后,他们就会希望接下来的所有愿望都能够得到满足。成年人越是让步,孩子就越是想要更多。然而,成年人只能满足孩子有限的物质需要。直到有一天,成年人无法满足孩子的愿望了,而孩子却仍想活在要什么就会有什么的想象中,这时,孩子和成年人之间就产生了剧烈的冲突。直到这时,成年人才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多么大的错误。面对自己亲手制造的灾难,成年人只能承认,是自己宠坏了孩子。

即使一个孩子总是十分顺从,他也有让成年人服从于自己的方法。情感、眼泪、恳求、忧郁的眼神都是他用来征服成年人的武器,就连他的自然魅力也可以用在征服成年人上。成年人会屈服于这些孩子,直到自己再也不能给予他们更多的东西。这时,孩子就会感觉非常痛苦,并产生偏离正轨的行为。成年人直到这时才意识到自己做错了,才能意识到导致孩子产生缺陷的原因在于自己的所作所为。于是,成年人开始寻找解决的方法。

但是我们知道,想要找到纠正孩子任性的方法是非常困难的。规劝没有用,惩罚也没有用。这就好像一个人正在发高烧,而我们却想用规劝使他们的烧退下去一样,即使我们威胁他,再不退烧就会挨揍,他的烧也不可能立即退下去。当孩子对成年人表现出屈服时,这说明成年人已经停止了对孩子的娇惯,可是这样却会使孩子的发展受到阻碍,并使孩子偏离自然发展,走入歧途。

自卑感

成年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轻视。虽然一位爸爸可能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完美的,并以拥有这样的一个孩子为荣。虽然这位爸爸会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未来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并相信孩子一定能够发展得很好,但是,由于受到某种神秘力量的支配,这位爸爸并不能对孩子表现出足够的信任。在这股力量的驱使下,这位爸爸认为孩子一定是“一无所知”的,孩子的身上一定存在着一些缺点,所以自己必须要把大量的知识灌输给孩子,并帮助孩子改正那些缺点。

成年人一旦拥有这样的想法,就会对孩子产生轻视,同时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附属品。在对待孩子的时候,成年人喜欢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却不管孩子喜欢什么。也许他在面对另一个成年人时,会意识到自己有些言行是可耻的,并尽量收敛,但是在孩子面前,他就会忽略这些,肆无忌惮地对孩子做一些可耻的事,说一些可耻的话。在家里,一位爸爸会把所有的贪婪和暴虐展现在孩子面前,并将这些看成是自己权威的表现,丝毫没有想过这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比如,一个孩子端着一杯水出现在爸爸的视野范围内,这时,贪婪会使这位爸爸产生“杯子是非常珍贵的东西,不能让孩子打碎”的念头,于是他就会抢过孩子手中的杯子,并严厉地斥责孩子。

也许这位爸爸一个人这样做是为了不断积聚财富,并希望自己的孩子比自己还要富有,可是在那一瞬间,他心里想的是杯子价值要远远高于孩子活动的价值。他心里想着:“为什么孩子要用和我不同的方式放杯子呢?我还是希望能够按照我喜欢的方式放杯子。”这个人并不是不愿意为孩子做任何牺牲,他希望孩子能够成功,希望孩子能够成为一个有名的人、一个有权势的人。可是他却在看到孩子拿着杯子的时候产生出一种对自己财产的强烈的保护欲。事实上,如果这样端着杯子的不是孩子,而是仆人,他只会一笑了之;如果打碎杯子的人是客人,他不但不会放在心上,反而会安慰客人这只杯子并不值钱。成年人对孩子施加的权威让孩子觉得非常受挫。在孩子心里,产生了一种自己是世界上最没有用的人的想法。

我们必须对我们的做法进行一些改变。如果我们希望孩子的内心能够得到正常的发展,我们就应该允许他们自由碰触周围的东西,并让他们在使用这些东西时遵循合理的、始终如一的方式。这些都非常有利于孩子人格的发展。一个成年人在早上醒来后,会知道自己必须要做哪些事情,并能够按照正常的顺序依次进行日常行动,因为这些事早已成为他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他们不需要再对如何做这些事情,或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这些事情而做出过多的考虑了。这些行动的发生就像心跳和呼吸一样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