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Part 22 老师的心理准备(2 / 2)

可是,这一情况在我们和孩子打交道时就变得不一样了。孩子不能从理性的角度去对他们受到的待遇是否公正而进行判断,但他们能够感到有些事情和他们希望的不一样,并因此产生抑郁情绪,甚至是心理扭曲。孩子对成年人产生了怨恨,他们不喜欢那些行事轻率的成年人,所以他们会用一些特殊的行为进行反抗,如说谎、怯懦、出格的行为、看不出明显理由的哭闹、失眠和过度的惊恐,因为孩子没有办法对抑郁的原因进行理性的思考。

发怒在一开始会以某种程度的暴力行为表现出来。由于这种暴力的表现方式比较巧妙,所以往往不被人当成是暴力。成年人对孩子的抵抗感到恼火,于是就会发怒,这种形式十分简单,但过不了多久,它就会和傲慢结合起来,发展成为不许孩子实现内心愿望的专制。

专制是与商议相互排斥的。施行专制的人能够受到认可的权威的保护,并凭借着这种天生就被认可的权威来对孩子进行统治。这种权威就像一堵又高又坚固的城墙,保护着墙里的人。如果说在早期社会中,暴君就是世界的统治者,其地位不可动摇,其统治不可侵犯,那么相对于孩子,成年人就是这个世界里的暴君。成年人不允许自己的权威受到来自于孩子的侵犯,于是孩子只能够保持沉默,服从成年人的意愿,并努力使自己适应周围的一切。

如果孩子的确表现出了某种抵抗,那么这种抵抗并不是针对成年人而产生的抵抗,而是一种在压制下产生的无意识的反应。他们并不想与成年人发生直接的冲突,他们只想保护自己心灵的完整。孩子只有在进一步成长后才能学会如何用直接的方式对这种专制进行反抗。但到了那时,成年人也学会了更巧妙的征服孩子的方法,并能够让孩子觉得这一切都是为了他们好。

虽然尊敬长者是孩子们应该做的,但是成年人却并没有做出值得孩子尊重的行为。成年人认为自己对孩子的侵犯是一种正当行为,并把这当成自己的权利。成年人把孩子的反抗当成是危险并无法容忍的行为,自己却不失时机地对孩子的需要进行压制。

成年人对孩子采用的方式和古代的暴君没有什么不同。古代的暴君会不容争辩地从臣民手中抢过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而成年人则用同样的方式剥夺了孩子内心的需要。臣民们相信自己的一切都是君王赐给他们的,而孩子则相信自己拥有的一切都是大人为他们提供的。可是难道这样成年人就不需要负责了吗?成年人以为自己就是造物主,所以一切与孩子有关的事情都应该在自己的掌握之下。成年人为了保持自己的完美形象,从不承认自己对孩子做了过分的事,反而认为是自己让孩子变得善良、聪明、虔诚。让孩子能接触到环境、人、上帝。成年人的行为和暴君从不承认自己折磨过那些可怜的臣民的行为有什么区别吗?

想要依据我们的教育体系成为一名老师的人必须要学会自我反省,摒弃内心的专制,并把内心的傲慢和愤怒去除掉。此外,他还必须学会谦虚和宽容。这些都是成为一名老师所必需的美德。只有做好这些心理准备,他的心才能够变得平和和沉静。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应该对孩子的所作所为无动于衷,不做任何评价,或者必须对他们做的每一件事表示赞成,甚至不在乎他们的心理和情感是如何发展的。相反,老师应该永远把教育这一使命牢记在心。我们必须要做到谦虚平和,并摒弃内心深处的偏见。对于那些有助于教学的品质,我们不应该压制,但是对于那些成年人特有的、会对我们理解孩子造成阻碍的思想,我们必须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