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三节 电话求职与网络求职(1 / 2)

电话和计算机网络作为现代社会信息沟通的重要手段,在今天已日益普及。大学毕业生要充分利用这些现代化信息传播工具,为就业求职服务。

一、利用电话自我推荐

电话求职是一种双向的沟通,其最大优点是求职者能够得到及时的信息反馈,能了解自己所传达的信息是否被对方所理解,以及对方对自己的兴趣等。电话求职的缺点是不能像求职信那样充分准备,反复修改和润色,也没有信息交流的记录。这就决定了电话求职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讲究语言礼貌。由于电话能传输的惟一信号是有声语言,对方对求职者知识、能力、人品的最初判断就是靠这一声音信号。因此,从电话接通的那一刻起,从称呼、问候到提问、表述自己的意愿和适应工作的条件,都要有礼貌、讲分寸,给对方以亲切感和被尊重感。同时让对方感到你是一个有知识、有能力和有教养的人。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当你说话时,心中要想着对方,想着怎样让对方心情舒畅地接受你所传播的信息。电话语言要做到言简意骇,鲜明生动。为了使自己的表述有条理,做些准备是必要的。

第二,注意说话的语言、语调及语速。语言表达得是否生动,语调起着重要作用。语调不仅能成功表达一个人的心理和性格,还可以表述说话者微妙的感情。使用的语调和语气不同,则表达的意思也不同。同时,语调还能刺激听话者的感情。生硬、冷淡的语调会让听话者感到不愉快。而明愉、热情的语调则给人以心情舒畅的感觉和积极向上的力量。因此,毕业生打求职电话时,应该控制自己的语调与语速。语速太快,对方会听不清楚;太慢,对方会不耐烦。语调太高,对方会觉得你刺耳;语调太低,加之语速太慢,会给人以懒洋洋的感觉,令对方感觉到你缺乏魄力和热情。专家们指出,打求职电话应尽量选择柔和、亲切的语调和语气,以显示你的友善及良好涵养。此外,打电话时用普通话,这也是成功推荐自己的重要条件。

第三,控制自己的情绪。使用电话推荐自己时,如你被对方拒绝了,也不能发脾气或表现出消极情绪,因为这不仅关系到当代大学毕业生的精神风貌和品质,也影响用人单位对你所在的学校和专业的大学毕业生的看法,从而间接地增加了其他同学的就业难度。因此,即使遭到了对方拒绝,也要非常有礼貌地感谢对方,希望以后能够再提供机会。应当注意的是,电话求职只是建立联系或了解情况的渠道,不能把它作为获得职业的惟一途径。电话中被拒绝有时并不代表对方真的不需要你这样的人,这个机会仍然不能放过。你必须通过其他途径如寄送求职材料或直接与招聘者见面,进一步推荐自己。

第四,选好打电话的时间。打求职电话的时间对求职效果的影响是十分复杂的,如果招聘者有空闲时间,心情好且情绪高涨,对求职电话的兴趣就高,反之,兴趣就低。一般来说,人们在一周之内星期一较忙,要安排一周工作,而到周五又忙于考虑休息日的事情,影响对求职问题处理的连续性。因此,我们建议打求职电话最好选择在星期一至星期三的时间。在一天内选择何时最合适呢?一般来说,一天之内则上午较忙,下午事情较少,但有研究证明,上午人们的心理与精神状况优于下午,所以最好选择上午。当电话拨通后,你通过询问知道对方很忙,则可另约时间。否则对方也无心听你讲话,当然就无法达到满意的效果。在打求职电话时,先问一声:“您现在是否有空”,不仅可以激发对方听电话的欲望,也使对方会认为你很重视他的时间。如果对方当时确实没有空,经你这么一问,他也会感到你的理解和诚意,而会另外和你约时间详谈。如果需电话家访,那么一定要注意应选一个既不影响人休息,又便于讲话的时间。

二、利用网络求职

计算机网络的广泛使用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全新的求职就业方式,计算机网络不同于电话网,它的特点在于广泛地应用了现代技术,它的连接的终端都是计算机,而不是电话机,它传送的信息,不但可以是声音,也可以是文字、图像等多种信息。它以快捷、便利、直观及信息面反馈广等优点而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逐渐成为大学生了解社会、获得各类职业信息和自我宣传、自我推荐的重要手段。

1.计算机网络的特点和功能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用途越来越广泛,深入到各个方面。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人才信息管理在全国各地已初见规模,特别是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毕业生就业工作逐渐市场化,如何把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密切联系起来,如何迅速地获得职业信息,并实现各种职业信息的交流与沟通,是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个难题。从毕业生求职情况看,每年毕业生奔波于全国各地人才交流会和用人单位之间,不但浪费大量的时间、精力、钱财,还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而且这种求职效果并不太理想。学生的时间、精力的有限性和用人单位分布的广泛性、需求的复杂性,迫切要求有一种媒体作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信息沟通的桥梁和纽带。计算机网络的广泛使用,无疑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途径。通过计算机网络人们做到了足不出户便可被天下知或知天下。计算机网络实现了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全面的双向交流,通过网络学校和毕业生可以了解各用人单位的情况和对应聘者素质的要求,用人单位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各类学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毕业生的情况。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取向选择。“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中华英才网”、“中国南方人才市场”、“中国北方人才市场”等网络的开通,使人们求职就业的形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网络就业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