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蔡崇信·上天送给阿里的礼物(2 / 3)

对于这样义无反顾的毛遂自荐,马云手下的人也是不懂了。真是创业?还是打发时间的疑惑一直萦绕心头。直到那一天,蔡崇信在白板上一笔一画地写下“股权”二字、直到蔡崇信的衬衫被辛勤的汗水浸湿,阿里人开始从心底里接受这个洋博士,并心生几分敬佩之意。

◎ 最重要的合伙人

杭州的夏天也会有热得让人烦躁的一面,湖畔花园150平方米原本作为新房的住所现在已然成了阿里开创天下的战场。这个夏天,它又多了一个功能,是阿里员工普及资本金融知识的课堂。

那个时候空调属于奢侈品,风扇不停地转着头,成了唯一赶走炎热的利器,但似乎效果并不明显,屋子里的人全都燥热难耐,对着白板讲课的“蔡老师”更是汗流浃背。

“股东权益”“股权稀释”……这些专业的术语在蔡崇信的口中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擅长技术攻关的阿里员工尽管一时未能全然明了,但却深切地感觉到,这些东西将在未来关乎公司的成败。

自从蔡崇信来了以后,很多新鲜事物也跟着出现了,由他主导的公司制度上的变革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开来。正如外界所说的一样,如果没有蔡崇信,阿里极有可能走入家族企业的轨迹,而关于阿里这棵大树的根部组织架构所进行的构架则是蔡崇信送给阿里的一份厚重而珍贵的见面礼。

那天,蔡崇信手里拿着厚厚的一摞资料出现在了马云和其他创始人的面前。资料被分成了18份,是蔡崇信为大家准备的合同。

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英文字母,这位律师出身的财务专家在里面明确了每个人的股权和义务,并且按照国际惯例,将其完善到了“滴水不漏”的程度。

说实话,大家在拿到合同的那一刻基本上是看不懂的,倒不是因为合同是英文出具的,而是因为大家并非出身法律和财务领域,对于专业性很强的这些方面并不了解。

此时,马云拿起笔,毫不犹豫地签了下去。看见马云的举动,其他人也紧接着签上了姓名。这是蔡崇信推进阿里巴巴规范化运作的伊始。

在自己擅长的专业领域里,蔡崇信有十足的自信、动作起来也非常自如。在马云信赖的“十八罗汉”中,蔡崇信拥有其他人所没有的知识,对此,大家都是心悦诚服的,因此在这方面很信任他,连马云都毫不掩饰地说,阿里巴巴将等着蔡崇信这样的人帮着成就公司。

与此同时,蔡崇信始终保持着谦逊的合作资态,他心中十分清楚自己在阿里巴巴的角色和职责是什么,从没想过要大包大揽,也从未恃才傲物。

作为一名律师,他不仅懂得如何去规范地设立一家新公司,更懂得如何帮公司筹措资本,这样的人才是马云在自己的团队中无法培养出来的核心人物。

凭借这样低调却不乏霸气的才华,蔡崇信成功地为公司进行了多次融资,并且最后完成了阿里巴巴和集团的整体上市。可以说,在实现阿里巴巴与资本世界的完美碰撞上,蔡崇信是真正的主角;如果没有蔡崇信的加入,并帮着阿里跨出这一步,阿里公司将在“感情”“义气”这些纽带的维系下缓步前进。

在融资上迈出的第一步,就是1999年10月,来自高盛的一笔500万美元的融资,这至关重要的一步也是颇有些戏剧情节的。

对于投资人的选择,马云曾经有过一个精彩的描述,他说,找投资者就好比是找老婆,甚至更难,不仅要找漂亮的,关键是要找一个能够同甘共苦,并且愿意在关键时刻与你一同并肩奋斗的,这一点至关重要。因此,马云希望找一个长期的投资合作伙伴,能够长远地与阿里巴巴合作下去,而不是中途放弃。

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阿里巴巴在正式融资成功之前拒绝了30多家投资机构抛来的橄榄枝。与此同时,他们眼中所看重的、优质的融资机构又将他们拒之门外。

对于阿里巴巴来讲,创业初期筹集的50万元资本如今已经有些捉襟见肘了,如果没有新的资金注入,这棵刚刚有些生气的树苗就有可能一下子进入生命的严冬,其后果可想而知,无源之水谈何“长流”?

为此,马云和蔡崇信启程飞往美国旧金山,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寻找心仪的融资合作伙伴。在此之前,马云并无正式接触国际投资机构的经历,此次出行,蔡崇信的作用尤为重要。

在短短7天的时间里,两人马不停蹄地会见了40多位投资人。尽管马云和蔡崇信对阿里的未来信心十足,但在投资人的眼中,对于阿里巴巴当时的运作模式却并不看好,不少投资人更是直言,他们无法清晰地看到阿里巴巴将如何盈利,对投资前景不抱希望。因此,马云他们此时收到的,都是否定的意见。

然而,命运的神奇往往就在于此,成功往往喜欢在看似没有尽头的失败之后陡然出现。

在旧金山,马云和蔡崇信吃了不少闭门羹,这对他们的士气多少有些干扰,但是,却并没有动摇他们的信心。就在他们整理好新的思路准备重新出发时,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在不经意间降临身旁。

那天,马云和蔡崇信正在酒店里和一家投资机构商谈融资的时期,与此前一样,事情并没有取得什么令人振奋的结果。谈判中途的休息时间里,蔡崇信偶然间在酒店大厅遇到了的一位老朋友,阿里巴巴的命运就此转变。

这位旧相识此时正在高盛公司担任香港区投资经理,一番寒暄叙旧之后,两人不约而同地聊到了熟识的专业领域。这位朋友无意间透露的信息,让蔡崇信喜出望外。

原来,高盛在此前已经意识到互联网热潮开始席卷全球,因此,他们有意在中国寻找投资对象作为尝试。对此,蔡崇信马上意识到对阿里巴巴来讲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并向这个朋友提出了阿里巴巴希望获得融资的想法。

最终,在这位朋友的引荐下,高盛公司开始把阿里巴巴作为投资的对象,在进行了基本的情况了解和实地考察之后,高盛作出了对阿里巴巴进行风险投资的决定。

随后,蔡崇信着手处理参与高盛与阿里巴巴的投资谈判事宜。在知名的投资机构面前,急需用钱的阿里巴巴可以自主谈判的空间确实不大,但即便对方开出的谈判条件较为苛刻,马云和蔡崇信商议后还是决定选择高盛作为投资机构。一来是高盛的长远投资意向符合公司发展利益,二来就是高盛可以为阿里巴巴带来的、千金难买的知名效应。

马云和蔡崇信一拍即合。在具体细节上,蔡崇信的意见同样重要。在和高盛签合同时,对方提出要主要创办人马云和张英对财务资产做出保证,对此,并不深谙法务和国际惯例的马云和张英有些困惑,此时,他们想到了蔡崇信。

蔡崇信解释道,虽然说公司的财务没有什么问题,但这个保证也是有必要做的,否则就有可能被对方告上法庭。做得严谨一点,对创办人好一点。

在实际运行中,蔡崇信的角色看上去更像是协调双方的意见,但有一点可以确定,蔡崇信是“自己人”,他的加入让阿里巴巴有了从一开始有了规范化、国际化的基调。

几个月后,高盛携手富达投资和新加坡政府科技发展基金等机构向向阿里巴巴注资500万美元,有意思的是,这些投资机构中,还有原来拒绝与阿里投资合作、也是蔡崇信原来的雇主Ior AB公司。由此可见,在提升阿里巴巴被投资资金认可和接纳上,蔡崇信功不可没。

对于蔡崇信带来的影响,马云不止一次地说过,在他眼中,蔡崇信就是专门负责与投资人对话的那个人。他不仅专业知识过硬,更重要的是,他每次都能准确明白地将马云关于股东利益和公司前景等方面的重大想法转达给投资者,并着力促进这两者之间的融合。

国际投融资的注入,为阿里巴巴的国际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国际化的舞台上,阿里巴巴从原本名不见经传、默默努力的小身影,开始成为被业界刮目相看的新兴角色。

随着高盛注资阿里巴巴的消息传开,更多投资者将目光聚焦在了马云和他的团队上,新的投资基金开始选择加入其中,阿里逐渐成为炙手可热的追捧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