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五章 坚持自我,突破人性的弱点(2 / 3)

常在谈论自己的人,反而对自己的天性、真心和真实身份有所隐瞒。

这就是为什么人在说谎时比平常话多。这是因为,他们试图用无数的单调乏味的信息来吸引对方的注意力,防止他发现自己隐藏的东西。

164 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漂泊者及其影子》

想要文章拥有有说服力的逻辑,只懂得写作技巧是不够的。

为了提高自己的表达力和文章深度,不仅需要吸收表达和写作技术,更需要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不懂这个道理的人缺失认知力,所以他们会局限在眼前的技术上,总也搞不清楚。

165 逆境下的成长——《快乐的知识》

参天大树的成长离不开暴风雨等恶劣的天气。

水稻完全成熟之前需要暴雨、台风、阳光和闪电。

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恶与毒。没有这些邪恶的毒药,人们也就不能更强健更健康。

在仇恨、忌妒、顽固、贪婪、暴力等不利情况下,有许多障碍会让你心烦意乱,成为你烦恼的根源。但没有它们,人类不能更强。

这些邪恶的力量,给人以机会和胜利的希望,让人变得坚强。

166 患得患失的利己主义者——《快乐的知识》

利己主义者总是计算个人得失,计算是否能够获利。

他们总是认为重要的是离自己近的,轻视那些离他们远的。这是一种目光短浅的计算。

“距离”是利己主义者判断远近的标准。所以利己主义者不周密,也不顾及事实,他们的判断可以说是极其感性的。因此,利己者的判断是毫无根据的,不足为信。

167 走出“信念”的局限——《人性的,太人性的》

热烈的感情产出的意见,催生了主义、主张。

为了让别人都赞同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你总是局限在自己的意见、主义和主张,最终它们逐渐硬化,变成被称为“信念”的东西。

有信念的人总被认为是伟大的,但这些人只是在看着他们的过去,他们的精神停留在那时,没有任何改变。松弛的精神创造了信念。

那时的观点是否正确,必须不断新陈代谢,在时代的更改中回溯,重建。

168 不要盯着他人的缺点 ——《善恶的彼岸》

看别人应该集中于他人的特长。

总是盯着他人的缺点,这说明你的状态很糟糕。因为你想要通过观察其他人的缺点,来逃避自己愚蠢,不愿努力的事实,欺骗自己说:“我的更好。”

最好不要和不喜欢看到别人优点的人亲密。你可能会立即成为和他一样低级的人。

169 人类的炫耀欲和占有欲——《曙光》

一些妻子常以丈夫的地位作为自己的本钱,四处炫耀,还有的将孩子们的学校,宠物狗,花园里美丽的树木,城市的美景作为自己的优势。

政客和官僚,就会摆出一副掌控了时代的姿态。大多数人会突出自己知道的东西,他们强调它们具有非常特殊的价值,以为自己知道的就是自己的。

他们似乎是在谈论事情和知识,其实是在炫耀自己和扩大强烈的占有欲。不仅如此,人类还尝试占有过去和未来。

170 女人比男人大胆的地方——《善恶的彼岸》

人总以为,男人比女人更勇敢更野蛮,但这仅仅是先天体质和行动带来的误会。

在报复和爱情上,女人比男人大胆得多。

171 急躁是一种隐患——《曙光》

相爱和战斗时,相互尊重时,其中的一个人总要承受很多麻烦。

那些人的共性是容易急躁。

那些人无论面对的是什么,事情还没有结束就做出紧急反应,令感情破裂,做额外的动作。因此,再普通的事情到他们的手中也会成为一个问题。

172 遵守约定——《人性的,太人性的》

不提前声明,让人们等待,是糟糕的。这不仅是不礼貌的,不遵守约定的,而且还会让等待的人产生各种负面的推理并开始担忧,这种不愉快让人愤懑。

所以,迟到是一种极其不道德的做法,会在不经意间让人性变成邪恶的。

173 不要轻言拒绝——《曙光》

拒绝别人的感谢,会让对方感到侮辱。

174 利益主义者眼中的善恶——《曙光》

对他们有害的就是恶,有利的就是善—— 一些利己主义者如此判断善良和邪恶。

他们之所以是利己主义者,是因为他们坚信自己判断善良和邪恶的标准。如此野蛮的人,并不罕见。

175 远离孤独——《狄奥尼索斯之歌》

混迹在喧嚣的人群,去找众人的所在。

去人群中,人群将使你成为一个更加圆滑的新生儿。

孤独,不是一件好事。寂寞会让你失望,寂寞会让人腐朽。去吧,走出房间,出门去!

176 过度的占有会成为物质的奴隶——《各种意见与箴言》

一个人拥有钱、舒适的住宅、健康和足够的食物,他将会自由独立地生活。

然而,如果过度,会使人变成占有欲的奴隶。为了占有,花费更多的时间,即使休息的时间也被用于沟通,他们被组织操纵,甚至被国家束缚。

人们生活,不是为了更多不断的竞争。

177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善恶的彼岸》

让一个有勇气的人采取行动,这是一个诀窍:你告诉他那种行为非常危险且充满困难就行了,即使那并不真的如此艰难危险。

一个有勇气的人会觉得,自己不采取行动,没有人会行动,因为那种行为太危险了。

人的特点是逆流而上。如果太简单,失败时就没有借口。挑战困难的事情,即使失败了,别人也会称赞你的勇气,至少会安慰你,你真有勇气!

178 善与恶的来历——《尼采文集》

善与恶的观念有着两个来历:它首先来自于占统治地位的宗族和种姓的灵魂中。谁有足够的能力去惩罚恶人,报答善人,并且确实做到知恩图报和有仇必报的人,就被称为好人;而没有能力去进行报答和报复的人,就被看作坏人。好人属于“善的”群体,有公共意识,因为所有个人都通过报答和报复的意识彼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

坏人属于“恶的”群体,他们是一群没有公共意识、卑躬屈膝的无能之辈。好人是一个种姓集团,坏人就像没有归宿的尘埃。好与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等同于高贵与卑贱,主人与奴隶。相比之下,仇人却并不属于恶人,因为他有能力报答善人和报复恶人。在荷马那里,特洛伊人和希腊人都是好的。坏人指的不是那些加害于我们的人,而是那些卑贱渺小的人。在善的群体中,善是代代相传的,如果在这善的土壤中说要生长出来一个坏人那是不可能的。

尽管如此,但是如果好人的群体中有人干出了不太地道的事,那就得找些说法了,比如,人们将责任推卸到神的身上,说是神让好人丧失了理智,变得疯狂起来。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在受压迫者、无能者的心灵里,善恶的观念是怎么样的。

在这里,任何其他人,无论他是高贵的还是卑贱的,都被看作是敌对的、不管他人死活的、剥削的、残酷的、奸诈的。“恶”是一个表明特性的词,不仅用于人,甚至也用于人们所假定的任何活的存在物,例如神。人性的、神性的,和魔鬼的、恶的,都被看作是一回事。至于善、乐于助人、同情等,则被惊恐地当作诡计,当作一个可怕结局的前奏,当作麻痹和蒙骗。一句话,当作披着羊皮的狼来看待。

有这样一种思想感情的个人,几乎不可能形成一个集体,他们顶多形成一个粗糙而松散的联合体,因此,任何地方如果被这种善恶观念所占领,那么也就将面临个人和种族的沦陷。我们现在的道德就是从善恶观念的第一种来源——占统治地位的宗族、种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79 更大的痛苦——《尼采文集》

某些情况下慈悲比纯粹的痛苦有更大的痛苦。例如,当我们的朋友为可耻的事内疚,我们会感到比为自己做可耻的事时更痛苦,因为我们比他自己更相信他是无辜的。然后,也许是因为这个观点,我们对他的爱比他对自己的更热烈。与此同时,即便是他必须为他的过失承担责任,他的利益真的比我们的利己主义带来更大的痛苦,我们的非利己主义——这个词不要严格地去理解——能比他感到更多由过失带来的震动。

180 人与人交往的灵丹妙药——《尼采文集》

善与爱作为人与人之间交往中最神奇的灵丹妙药和最伟大的力量,是如此珍贵的创造,以至于人们会希望,这些镇痛剂能够最大限度地得到经济地利用,可这是不可能的。善的经济学是乌托邦主义者做的梦中最敢想的一个。

181 把善意当成一种义务——《尼采文集》

某些事物虽小,但因其频繁发生而具有较大的影响力,相比于伟大却少见的事物,科学应给予它们更多关注,“善意”就应该算是其中的一个。我这里说的“好意”是指人际交往中那种友好情绪的表达,那种眼睛里的微笑,那种手与手的相握,那种所有常见的人类行为交织在一起的和谐。

教师和官员们都把这种人际交往中的“善意”当成一种义务,是人性不断实现的过程,仿佛一切事物在其中不断绽放着人性之光,尤其是在家庭内部这个最小的圈子中,生活只有通过这种善意才能幸福地延续。

发自内心的善良、友好、尊重是非利己主义的浪潮不断冲刷的结果,与之相对的是人们称之为同情、怜悯、献身的那种情感,后者申明诉说着它们对人类精神大厦做出的巨大贡献。但是人们却低估了它们,事实上它们身上并没有多少非利己主义的影子。

但是,这些微不足道的点滴相加起来,总和是巨大的,拥有最强大的集体力量。同样,与忧伤比起来,人们会发现,在世界上的幸福要多得多。当然,这得以正确的估计为前提,而且不要忘记所有舒适、惬意的时刻,在这些时刻里,人们生活的每一天都是富有的,即使是生活最潦倒的人也不例外。

182 怀有一颗同情心——《尼采文集》

拉罗斯福哥在他那最有价值的自述(一六五八年初版)中说得很有道理,他警告所有理智的人不要怀有同情,让那些需要激情的平民百姓去怀有一颗同情之心就好了(因为激情不是由理智决定的),这样做才能够帮助受苦的人,在不幸发生时可以有力量去加以干预。而同情,依照他的(以及柏拉图的)判断,会使灵魂软弱无力。

当然,人们还是应当表达同情的,只是需要避免怀有同情心,因为那些不幸的人是如此愚钝,以至于在他们那里,同情的表达意味着世界上最大的善。如果人们没有把不幸者对同情的那种需求理解为愚钝和智力低下或是理解为不幸带来的一种精神错乱(拉罗斯福哥似乎就是这样理解的),而是将它理解为完全不同的东西,理解为一种更为可疑的东西,那么也许人们会更强烈地警告别人不要怀有同情。

让我们观察一下小孩吧,他们整日啼哭,就是为了得到同情,所以他们终日等待着他们被人注意到的那一刻。再让我们试着与病人和精神上受压抑者交往一下,问一问自己,他们发出的那种理直气壮的抱怨,那种不幸的展示,是否从根本上讲想要达到伤害其他在场者的目的?在场者那时候所表达的同情,在一定程度上对弱者与受苦受难者是一种安慰,因为他们因此认识到,尽管他们有种种弱点,但至少还有一种力量——伤害的力量。

在场者对他表达的同情使他意识到一种优越感,获得了一种乐趣,他平添了一丝自负,在使世界痛苦的这个问题上,他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所以,对同情的渴望就是对自我享受的渴望,而且这种享受是以牺牲其他人作为代价的。这里突出的是那种只顾自己,全然不顾他人的人,但是并不仅限于拉罗斯福哥所说的“愚钝”的人。在社会交往的谈话中,在所有的提问和回答中,有四分之三的提问和回答是为了给交谈者一点点小小的伤害,因此许多人才如此渴望社会交往,它使他们感觉到他们的力量。

同情就这样以其特有的恶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凝聚起点点滴滴的力量,强烈地促进了生命的发展,就像以同样形式通过人类世界传播的善意一样,是任何时候都有备无患的良药。但是,会有许多诚实的人提出,伤害也是良药吗?

由于大多数人都算不上诚实,有一些人又过于纯良,因而对这种羞于启齿的东西一无所知,于是他们就要否认普罗斯佩·梅里美所说的这句至理名言:“还要记住,为了取乐而做坏事这种事简直是再常见不过了。”

183 欺骗与自我欺骗——《尼采文集》

所有的大骗子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他们在真正的欺骗行为中,尽管为了行骗已经做足了准备,声音、表情、姿态都在演戏,但是在真正打动人心的紧要关头,他们自己都相信自己的所作所为是真的。这种信仰是如此神奇,使得他们能够如此有征服力地对周围人说话。宗教的创建者们与那些大骗子们的区别就在于,他们始终处于这种自我欺骗的状态之中,或者他们极少有那种较为清醒的怀疑占上风的时刻,但是他们往往将这种较为清醒的时刻推给邪恶的对手,借此自我安慰。为了使某些人能够产生伟大的影响,自我欺骗必须存在。因为人们只信奉那些他们显而易见的真理。

184 对于真理的理解——《尼采文集》

有个常见的错误结论:因为有人对我们真诚,所以他说的是真理。于是孩子会相信家长的判断,基督徒就相信教会创建者的断言。同时,人们也不想承认,他们在过去的几个世纪牺牲快乐感和用生命捍卫的东西都是错的。会有人解释说,这是真理的几个阶段。其实,人们想表达的是,如果有人全身心地去信仰并为之付出生命,但是那信仰不过是个错误,那就太不公平了。这样一件事就是对永恒的公正的背叛,所以敏感的人心总是反对他们头脑确定的原则——在道德行为和理性的洞察力之间的必要的联系。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永恒的正义并不存在。

185 环境的影响——《尼采文集》

为什么人们习惯说真话——当然不是因为神的禁止。首先是便捷,因为说圆一个谎言要求必须有好的记忆力,能编会造。其次是在简单的关系里,直接表达更能建立信誉。但,如果一个孩子在复杂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他也会自然地说谎,为自己的利益辩护。真实对他来说是完全陌生的,所以他对谎言没有愧疚可言的。

186 心如止水鉴常明——《尼采文集》

人类基本上都是恶人,是堕落的人——对于想要变得更有智慧的人,曾经这样想过是好事——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正如相反的想法也是错误的一样。但是这种想法却是在每个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它在我们的内心和我们的世界之中根深蒂固。我们想要理解自身,就得理解它,而要在其后有更高的发展,就得超越它。而后,我们才会意识到,没有形而上学意义上的罪恶,但是也没有同样意义上的道德。整个道德观念的领域不断处于波动之中,因而各种善与恶、道德与不道德的观念才会此起彼伏。人们渴望事物,不过是渴望了解事物,那么他们很容易达到心灵的宁静,最多会由于无知,但却不会由于渴望而犯错误(或者像世人所说,犯罪)。他将不再想要否认或试图消除那些渴望,但是有一个目标在主导着他的行为,这就是无论何时都要努力地去认知,这个目标将使他冷静下来,令他不再疯狂。此外,他将摆脱大量折磨人的观念,当他再次听到“地狱的惩罚”、“罪孽深重”、“遭报应”等说法时,已经心如止水,他只会在其中挑出错误的世界观、生活观的缥缈的影子。

187 关于承诺——《尼采文集》

人们可以承诺行动,但是不能保证感觉,因为感觉不是有意识的。谁承诺了永远爱、永远恨、永远忠诚都是不可能的事。但是他也许能承诺这样的行动:这是爱、恨、忠诚的后果。但也许是其他原因,因为多种途径和动机会导致同样的结果。因此,保证永远爱的意思是只要我爱着你,你真是我的爱;如果我不爱了,那么你还会继续收到同样的行为,无论是源于承诺还是其他动机。所以一些人认为爱仍然没有出现变化,仍在继续。——所以,永远爱一个人只是承诺的爱的表面现象。

188 复仇的毒药——《尼采文集》

将复仇的欲望付诸实施,意味着有一个短暂的热病。复仇却没有勇气和力量去实施,意味着有一种慢性疾病,要随身带着毒药。只问意图的道德对这两种情况的评价是相同的,人们通常以为前者更坏(由于报复行为可能不利后果)。两种评价都是一种目光短浅的做法。

189 等待的痛苦——《尼采文集》

等待是如此难以实现的能力,最伟大的诗人,也不会在诗歌里重视不会等的主题。所以,莎士比亚创作了《奥赛罗》,索福克勒斯塑造了埃阿斯,只要这些主人公还有时间平息情绪,正如神谕所言,他们就不必自杀。因为他可能会因受伤害的虚荣心的暗示不以为然,并且觉得:谁否认现下的失败者也是一位英雄?

相反,这只不过是一般人性的东西而已,埃阿斯可以这样安慰自己。激情不愿等待,伟大人物的生活中之所以充满了悲剧因素,往往不在于时代和他们自身,也不在于他们同恶人之间的冲突,而在于他们不能将他们的任务推迟一年或两年——他们不能等待。

必须确定的一点是,在所有的决斗中,参加决斗的人是否还能等待:如果不能,那么这便是一场合乎情理的决斗,只要双方都对自己说:“要么是我活下去,那么对方马上就得死,要么相反,他活我死。”在这样的情况下,等待意味着荣誉将遭受更长时间的蹂躏,承受更长久的痛苦,这种痛苦可能比生命本身更沉重。

190 谨慎对待狂躁的人——《尼采文集》

面对一个猛烈狂躁的人,人们必须谨慎。像一个预谋杀死我们的人,我们仍然活着是因为他没有杀害的力量;假如眼光能杀人,我们早就死定了。这是一种更残酷的文化,通过显示体力的强势,唤起了人们的恐惧,并且让人们保持沉默。那主人看待仆人的冷酷目光,是野蛮的,古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