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静水流深: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1 / 1)

(一)

阳光下,站在湖边,凝视那一潭湖水,水面静静的,仿佛睡着了一般。心中的焦虑渐渐淡去,竟不由得想要走进湖里,让那宁静在身边环绕。

偶尔拂过湖面的微风,让湖面变得像一匹起伏的丝绸,闪着耀眼的光。那光仿佛有一种魔力,将人的眼神吸了过去,将人的心吸了进去。

我们羡慕湖水的宁静,可有谁知道,那平静的湖水下,是怎样的世界?在那里,是否也有暗潮涌动?在那里,是否也充满着纠葛?

也许,我们一旦迈入其中,那些隐藏在湖底的水草就会缠绕住我们的双脚,将我们拉向更深处;也许,我们一旦迈入其中,那些棱角尖锐的碎石就会将我们的双脚割伤;也许,我们一旦迈入其中,那些湍急的暗流就会用力推着我们的脚踝,将我们推向更远的地方。

我们只知平日看到的水面是平静的,又可知水下的世界到底有多深,有多复杂,有多纷扰?是的,我们不知道。

若是能够一眼看穿,便不会有那么多人贸然闯入那些看似平静清浅的湖,最后淹没在湖里。

越是清澈见底的水越喧哗,越是深不可测的水越平静。那清澈见底的,欢快地奔跑,若是被凸起的石头绊倒,就会泪花四溅;那深不可测的,沉稳地行走,即使被石头的棱角摩擦得痛了,也仍然平静。

湖水如此,世界如此,人心亦是如此。

(二)

豪放派诗人苏轼曾有过一段被贬黄州团练副使的经历,这份经历长达五年,使他的内心充满了压抑和痛苦。然而,这种压抑和痛苦并没有让他沉浸其中,并因此消沉一生。

在这一时期内,苏轼创作了一首《临江仙》,词中通过描写一种宁静舒缓的风景,表现出了他旷达恬淡的情怀,向往自由和宁静的心境,以及磊落豁达的胸襟。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诗人在夜间饮酒,醉了便睡,醒后又继续饮酒,反复几次后,终于酩酊大醉。当他回到家时,大约已经三更了。家童已经睡熟了,诗人敲门许久,却无人答应,只听到门内传出的鼾声大得好像雷鸣。于是,他只得拄着手杖来到江边,静静地聆听那奔流的长江发出壮阔的声响。

在这样的夜里,诗人不由得对自己没有自由身而产生一种怨恨。他想,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忘却名利,不用继续在名利场中奔走?夜色越来越深,越来越浓,江风也伴着夜深而渐渐地停了下来,最后恢复了平静。酒也渐渐醒了,诗人从浮生梦中醒来,突然想到若是能驾着小舟悄然引退,自由遨游于江海之上度过余生也好。

只有怀有平静自由之心的人才能发现和感受到这样的美景,才能放浪形骸,超脱于天地之上。苏轼正是拥有这样的心境,才能如此洒脱地吟出这样的词句。

(三)

光阴流转,千年已逝。世间万物已变,未变的,是人们对官场和名利场的渴望。那些为名利所驱,终日在尘世间徘徊的人仍不在少数。

作家赵万里在名为《静水流深》的散文集中将“静”看作生命的完满,将“水”看作生命的本源,将“流”看作生命的体现,将“深”看作生命的蕴藉。初读时有些不知其意,但细细品味后,便会恍悟确实如此。

“静水流深”不是恰好与那些面容平静,态度平和,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动声色,心内却蕴藏着无限的心思的人相符吗?

“静”是柔和不张扬的态度,是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的气量,是丰富却不溢于言表的内心活动。

“水”是一种清澈洁净的人品,是不为世俗所污染的清心,是波澜不惊的定力。

“流”是活力,是激情,是脚踏实地地前行,是因势利导,不被形式、形状、条件等拘束。

“深”是自省时的深刻,考虑问题时的深远,研究事情时的深入,也是浓厚的实力和扎实的功底,更是不流于得失的执着和厚积薄发的力量。

“静水流深”是一种修养,一种气度。拥有这种修养的人,极少表露自己的感情。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能在喜悦到来时冷静思考,能在失败到来时从容面对。

这样的人,洞察了身边的一切,自然不会在矛盾中挣扎,不会被欲望捆绑,这便是他们拥有长久的快乐和真正的自由的秘诀。

“乱花渐欲迷人眼”,人世间充满了喧闹与嘈杂,只有拥有平常心的人才能在这物欲横流的世界中过着不为所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