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杂家·白虎通义(1 / 1)

内容概要

《白虎通义》,又称《白虎通》,共4卷。它是我国汉代历史上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重要著作。

此书的作者是班固。汉章帝建初四年(79年),班固等人根据经学辩论的结果撰集而成。“白虎”之名也是因为辩论的地点在白虎观而得。

本书继承了董仲舒以后今文经学神秘的唯心主义思想,它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对宋明理学的人性论产生了一定影响。

阅读指南

自古文经学出现以后,在文字、思想等诸多方面对今文经学发起了挑战,西汉武帝时期,今文经学在斗争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今文经学派为了进一步巩固地位,急需利用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将自家理论制成定论,而这些义理恰恰能够服务于封建专制统治,封建君主自然也乐于出面支持和提倡。汉章帝建初四年(79年),仿照汉宣帝在石渠阁议经的旧法,以讲论五经异同为目的,召集诸儒百家于洛阳白虎观进行一场声势浩大的集会讨论。由诸位参会的儒生纷纷发言陈述见解,最终讨论的经义经过章帝亲自裁决甄别后制成定论,并撰为《白虎通义》一书。

实际上,《白虎通义》中大部分的经义来自于董仲舒的学说,有些是原封照搬,有些则是稍加演绎,总之继承了一套“天人感应”唯心主义神学体系。

《白虎通义》中通过阐述“三纲”、“六纪”的伦理,把封建社会中的伦理等级制度说成了合乎天理、不可违背的自然关系。其中“三纲”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六纪”则是由“三纲”延伸而来,即“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这里“三纲”中的“父子、夫妻”又从属于“君臣”。

也就是说,君臣关系可以理解为父子关系的升华,臣子事君上,犹如儿子服从于父亲,并且在君命与父命发生矛盾时,必须以遵从君命为先。至于夫妻关系,又是由君臣、父子关系延伸而来,即妇事夫应该兼有臣事君、子事父之道。这种儒家社会秩序观被尊为天道,极大地强化了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目的就是把封建君主的权威推向了坚不可摧的至高点。

《白虎通义》认为,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由天这位至尊之神创造的,当然也包括人在内,既然这样,人就该事事遵循天命。天子就是受天神之命来管辖天下万民,天子事天神等同于子事父,至于天子如何向天神表达孝心,按照书中所说,最主要的办法就是定期举行庄严盛大的祭天活动,除此之外,天子每次进行领兵征伐、出行巡视等重大政治活动之前,都要恭敬地向天神报告。在天子和天神之间,还存在着灵验的感应,即天子如果治民有方,天神就会降下祥瑞之兆,相反,天子如果治理有过,天神则降各种怪异现象以示惩戒。

此外,尊师重道也是《白虎通义》中提倡的义理之一。书中一方面宣扬有“生而知之”的圣人存在,一方面又大举圣人尊师求教的事例,用以说明“虽有自然之性,必立师傅焉”的道理。对于遵循此道,即便贵为天子,也不能例外,不允许把自己的老师视为臣下。

这也反映出《白虎通义》对儒家重礼教的治国纲领的大力倡导,不过,对于与礼相背的刑罚它也并没有给予贬斥,反而同样进行肯定。《五刑》篇中说道:“礼为有知制,刑为无知设。”意思是对于无知的人群采取刑罚措施,有助于帮助他们识礼。如此就把礼和刑从对立关系转化为相辅相成,显然,这也是为了迎合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

综上所述,《白虎通义》不但承继了董仲舒天人感应的理论,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最终把经学神学化,强调君权神授的神学思想,从而达到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目的。

作者介绍

班固(32年—92年),字孟艰,东汉时期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由于父亲和伯父都是著名的儒家学者,班固从小就深受他们的影响,9岁便能够撰写文章。并且由于父亲名噪一时,很多慕名的学者前来探讨学问,这也给班固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不仅开阔了视野,而且学业也随之日益长进。到了16岁的时候,班固为了继续深造,来到洛阳太学。在这里学习期间,班固潜心于各种经书典籍的研读,力求能够贯通其中的大义。一段时间下来,他不仅在文化修养上得到很大的提升,而且成功培养了自己的著述能力。

光武帝建武三十年(54年),父亲去世,家道中落,班固从京师搬回乡下居住。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利用家中丰厚的藏书,开始了编撰《汉书》的生涯。后来,在他的努力争取下,得到了汉明帝的赏识,遂被召进宫中任兰台令史一职,从此他的修史工作也变得更加名正言顺。

班固一生著作宏富,在史学方面,著有成就颇高的《史记》;在辞赋方面,著有开创京都赋范例的《两都赋》;而作为经学理论家,他著有集经学大成的《白虎通义》行世。

可惜,这些突出贡献并没有给他带来善终,最终因受寇宪擅权之事株连死于狱中,时年6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