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农家·农政全书(1 / 1)

内容概要

本书共60卷,分为12目,全书有50余万字。12目中包括:农本3卷;田制2卷;农事6卷;水利9卷;农器4卷;树艺6卷;蚕桑4卷;蚕桑广类2卷;种植4卷;牧养1卷;制造1卷;荒政18卷。

此外,本书又可以分为农政措施和农业技术两部分,前者是全书总纲,后者是实现纲领的具体方法。因此,书中记述了大量开垦、水利和荒政(即赈灾救荒的对策)的方法,并且篇幅达到一半之多,这在同类农用书籍中极为少见。如西汉的《氾胜之书》、北魏的《齐民要术》,只是零星出现一些备荒作物的记载。本书则对历代备荒的议论、政策和方法等进行分析论述,并且在此基础上加以发扬,最后还附有可以充饥的植物414种。

阅读指南

概括来讲,《农政全书》首先对之前已有的农用著作进行分析整理,在取用其中有价值的内容后,又加入了作者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体会。应该说,本书作者对农业的研究造诣极深,这一点从他取用材料的书籍多达225种便可看出。

当然,作者并没有盲目效法前人,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又有自己的建树。比如,对于一些迷信文化,作者统统予以删除,并且做出批判。即便是对于录用的内容,作者也会对照古今不同,进行详尽的分析讲解,并且指出其中的错误,从而确保了该书的使用价值。

而对于灾荒,《农政全书》的核心思想在于预防。以蝗灾为例,作者通过对大量史料的研究,发现我国历史上一共发生过111次大规模蝗灾,并且通过对这些蝗灾的对比研究,得出了两个重要结论即“最盛于夏秋之间”和“涸泽者蝗之原本也”,然后就此提出了具体的防治办法。

最后,作者在书中还对“唯风土论”进行了严厉批判,同时提出了“有风土论”和“不唯风土论”。简单来说,此前的农业学者和底层农民大多信奉“靠天吃饭”,认为光景不好的年头必然受灾。但作者却认为,只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如引进新作物、推广新品种、修建防灾设施等),即便遇到光景不好的年头,也可以把灾荒程度降到最低,至少不会发生遍地饿殍的惨剧。

作者介绍

徐光启(1562年—1633年),字子先,号玄扈,明末时期著名的科学家。徐光启一生科学成就颇多,主要集中在科学著作上,包括和西方传教士共同翻译的著作,以及自己创作的著作,如《几何原本》《泰西水法》《测量异同》《勾股义》和《崇祯历书》等。与此同时,徐光启还善于利用西方先进文化制造火器,大幅增强了明朝的军事实力,相关著作有《徐氏庖言》和《兵事或问》等。当然,徐光启最大的成就还是在于农业,尤其善于研究、设计和修筑各类水利设施。

徐光启之所以能够在杂采众家的基础上兼出独见,是与他勤于咨访,不耻下问的好学精神和破除陈见,亲自试验的科学态度分不开的。徐光启一生以俭朴著称,“于物无所好,唯好经济,考古证今,广咨博讯。遇一人辄问,至一地辄问,闻则随闻随笔。一事一物,必讲究精研,不穷其极不已。”因此,人们在阅读《农政全书》的时候,所了解到的不仅仅是有关古代农业的百科知识,而且还能够窥见到一个古代科学家严谨而求实的大家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