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兵家·纪效新书(1 / 1)

内容概要

《纪效新书》原本有18卷,卷首1卷。卷首包括三篇内容,分别是:“任临观请创立兵营公移”、“新任台金严请任事公移”、“纪效或问”。

“公移”主要论述练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结合了我国东南沿海的地形、民情与倭情,从而确保了练兵用兵的合理性和完整性。“纪效或问”主要论述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战事经费和选贤任能等,以防止将帅在疑惑不解的状态下盲目行事。文中有曰:“束伍既有成法,必信于众,则令可申。苟一字之忡疑,则百法之是废,故历述所急与可辨者,为或问以明之。”

正文部分共有18卷,详细论述了兵员的选拔编伍、水陆训练、作战和阵图、律令和赏罚、武器的制造和使用等情况,对于报警(如烽堠)和指挥(如旗语)也有具体阐释,同时还附有大量形象逼真的插图,内容涉及兵器、旗帜、阵法和习艺姿势等。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还详细记载了戚继光发明的“鸳鸯阵”,以及后世兵家从“鸳鸯阵”衍化而来的 “三才阵”等,这些阵法都是各军事天才的智慧结晶,在实战当中具有极大效力。

阅读指南

从文字风格上来说,《纪效新书》是一部语言通俗的著作,它结合士卒的实际情况讲述平实的道理,让人感到情深意切,易学易记。

从体例来说,《纪效新书》“乃集所练士卒条目”汇辑而成,和军中各种条例条令类似,这也比较充分地反映了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倭时练兵、作战的思想。

关于如何练兵,《纪效新书》主张“从难从严”,并且制定与实战相同的标准,坚决反对为了练兵而练兵的“花架子”。作者认为,只要将士按照相关规定严格操练,一天可以见到一天的功力,一个时辰亦可见到一个时辰的功力。将来赶赴战场,平日里操练的技巧都将成为保命杀敌的本领。文曰:“设使平日所习所学的号令营艺,都是照临阵的一般,及至临阵,就以平日所习者用之,则于操一日,必有一日之效,一件熟,便得一件之利。”

关于带兵和制敌的文韬武略,《纪效新书》对于将帅们也给出了很好的建议和要求,比如:要精通各种技艺,要作士卒的表率;不仅战时与士卒患难与共,而且平时也要处处与士卒同甘共苦。书中指出:“为将之道,所谓身先士卒者,非独临阵身先,件件苦处,要当身先。所谓同滋味者,非独患难时同滋味,平处时亦要同滋味,而况技艺岂可独使士卒该习,主将不屑习乎?”

此外,本书还特别强调了赏罚的重要性,主张公正赏罚,赏不避仇,罚不避亲:“凡赏罚,军中要柄。若该赏处,就是平时要害我的冤家,有功也是赏,有患难也是扶持看顾;若犯军令,就是我的亲子侄,也要依法施行,决不干预恩仇。”

不过,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纪效新书》这部在当时较为实用的兵书,很多条款已经逐渐派不上用场了。另外,里面所夹杂的一些糟粕,比如用所谓“相法”选士,“忌凶死之形,重福气之相”或者认为士卒是愚人等,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摒弃的。

作者介绍

戚继光(1528年—1588年),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谥武毅。汉族,山东蓬莱人(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微山县鲁桥镇)。明朝时期的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多年,终于扫平了一直以来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之后,戚继光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患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写下了18卷本《纪效新书》和14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还有《止止堂集》及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呈报朝廷的奏疏和修议。

同时,作为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戚继光还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陆装备优于敌人;他富有创造性地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