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兵家·吴子(1 / 1)

内容概要

《吴子》也是我国古代的一部著名军事著作,是《武经七书》之一。具体成书年代不详,相传是战国初期由吴起所著,到战国末年开始流传开来。

《汉书·艺文志》称“吴起四十八篇”,《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载为一卷。今有《续古逸丛书》影宋本及明、清刊本,存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六篇,分上下两卷。

就成书背景来说,《吴子》是在封建制度确立后,战争和军事思想有了显著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这个时候,随着铁兵器和弩的广泛使用以及骑兵的出现,军队成分发生了改变,同时也引起了作战方式的明显变化。本书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战争理论、军队建设和作战指导方面的观念。

在本书中,人们不难感受这样的观念,即:内修文德,外治武备(《续古逸丛书》影宋本,下同)。也就是把政治和军事紧密结合起来,所谓“文德”,就是“道、义、礼、仁”,并以此治理军队和民众。认为“民安其田宅,亲其有司”,“百姓皆是吾君而非邻国,则战已胜矣”,强调军队、国家要和睦。所谓“武备”,就是“安国家之道,先戒为宝”,必须“简募良材,以备不虞”。它把战争区分为义兵、强兵、刚兵、暴兵、逆兵等不同性质,主张对战争要采取慎重的态度,反对穷兵黩武。

阅读指南

想要了解《吴子》一书,首先需要了解其军事思想。

首先,作者提出“政治与军事并重,且以政治为先”的战争理念。比如在《吴子兵法·图国》篇中,作者提到富国强兵必须做到“内修文德,外治武备”。

所谓“文德”,实际上就是政治教化;而所谓“武备”,实际上就是增强军力。按照作者的说法,二者同等重要,偏废任何一方都会造成不利后果。为了增强说服力,作者还列举了历史典故:承桑氏(古代部落)只修文德,不重武备,结果遭遇灭顶之灾;相反,有扈氏(夏代部落)恃强凌弱,不修文德,最终也灭亡了。

不过,“文德”和“武备”虽然同等重要,但还是要侧重于“文德”,即对国家内部的政治教化。作者对此提出论述:“昔之图国家者,必先教百姓而亲万民。”同时,作者还提出具体方法——“四和”,即“国家和睦,军队团结,上阵统一,战斗协调”。君主能够做到这些,才能够建立国本,并最终使国家繁荣昌盛。至于教化百姓,应推崇“四德”建设,即“道、义、礼、仁”。

此外,作者还对战争实质进行了分析。文曰:“凡兵之所起者有五:一曰争名,二曰争利,三曰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大意是“但凡发生战争,原因无非有以下五点,即‘争名’、‘争利’、‘报仇’、‘内乱’、‘饥荒’”。作者由此得出结论,只要能够避免这五点弊端,理论上就能够规避战争的爆发。当然,为了避免理论与实际存在差异,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因而根本的避战方法还是富国强兵。

在论将方面,《吴子》也有新的思想。书中提出了“理、备、果、戒、约”五种才能,是将帅的综合考评指标。具体来说,具有“理”是能“治众如治寡”;“备”是能“出门如见敌”;“果”是能“临敌不怀生”;“戒”是能“虽克如始战”;“约”是能“法令省而不烦”。

另一方面,本书还提出了在作战过程中要想法判定敌对将领的才干。实际上也就是我们现代人常说的“知己知彼”,其目的也是为了针对敌将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谋略。本书中,作者将敌军将领分为多种类型,比如“愚而信”、“贪而忽名”、“轻变无谋”、“富而骄”、“进退多疑”等,并且分别制定了相应的作战方针,诸如“诈而诱、货而赂、离而间、震而走、邀而取”等等。

作者介绍

吴起(公元前440年—公元前381年),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县,一说山东省曹县东北)人,为战国初期的著名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是兵家的代表人物。

吴起的一生,无论在内政,还是军事上,都有着极高的成就。他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是不可多得的一位“全能型人才”。

吴起在鲁国时,曾经击退齐国的入侵;到了魏国的时候,吴起屡次破秦,尽得秦国河西之地,成就魏文侯的霸业;而到了楚国之后,吴起又主持改革,史称“吴起变法”,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国贵族趁机发动兵变攻杀吴起。后世把他和孙武并称为“孙吴”,《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正是因为吴起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全才”,并且做到了料敌应变、爱兵如子,所以他在历朝历代都享有很高的赞誉。但是他有一点显著的人格缺陷,那就是吴起太过贪恋功名,他甚至为了取得成功不择手段。比如他杀妻求将、为子不孝和好色的人格缺陷为这位文武全才的将领增加了人生污点,也成为文人墨客诟病的对象:此外,对于吴起执法严厉、不近人情,用兵杀伐无度,造成横尸遍野、生灵涂炭的行为也多有非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