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兵家·六韬(1 / 1)

内容概要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是一部兵书,属于我国古代道家学派的著作。

本书共有6卷,共60篇。书中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几乎对有关战争的各方面问题都涉及了。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它的战略论和战术论。

本书通过周文王、武王与吕望(即姜太公)对话的形式,对于治国和治军的战略和理论进行了讨论,这对后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影响巨大,因此被誉为兵家权谋类的始祖。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必读之书。《六韬》在16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种文字。

最早是由《隋书·经籍志》明确收录此书,里面题为“周文王师姜望撰”。姜望也就是姜太公吕望。不过自从宋代之后,就开始不断有人对这一点提出质疑。现代研究学者根据本书的内容、文风和近年出土的文物资料来分析,可以大致断定《六韬》是战国末期某人托姜望之名而撰。

本书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我古代国汉族古典军事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代汉族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阅读指南

本书所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了战争观、军队建设、战略战术等有关军事的诸多方面,其中又以战略和战术的论述最为精彩,它的权谋家思想也很突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首先,强调对于人心的争取。

在本书中,作者多次提到赢得人心的重要性,并且指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例如“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大意是“与人共同分享利益能够得到天下,一个人独享利益则会失去天下”。在此基础上,作者又延伸出“爱民”、“惠民”、“修德”及“有德不可敌”等观点,都是注重收揽人心的主张。

很显然,姜太公学识渊博,对历史智慧的汲取非常深入,再加上一系列政治军事斗争的实践经验,很容易得出“失道寡助,得道多助”的结论,从而意识到收揽人心的重要性。为了达到这一政治目的,姜太公针对各个社会阶层,制定了一系列政治措施,取得了极为广泛的社会支持。不过,受时代和阶级地位所限,姜太公收揽人心的对象基本只包括奴隶主,而且即便是收揽这些人,也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其目的不过是为了巩固自身权力,进而获取自己的政治利益。

其次,强调“攻心”的对敌策略。

在本书中,作者创造性地提出了“文伐”概念,简单来讲就是政治攻势或舆论攻势,同时提出和“武伐”并用的重要性。在《文伐》篇中,作者主要论述了通过政治攻势战胜敌人的方法,从而收到“武伐”无法达到的效果。在此过程中,一旦通过“文伐”方法创造成熟时机,应妥善、精准、快速地发动“武伐”,并且在“武伐”陷入僵局后,可以视情况再次转为“文伐”。正是利用这一政策,姜太公在辅佐文王夺取天下时,成功地麻痹了纣王,从而分化瓦解了商朝的统治集团。

最后,强调“文武相济,谋略为先”。

作者在《六韬·武韬·发启》篇中论述道:“全胜不斗,大兵无创”,“大智不智,大谋不谋。”大意是:“真正的胜利不在于斗争,真正的军队不在于出击,洞悉大道的人往往大智若愚,大奸似忠,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此外,在《兵道》篇中,作者还提到“用之在于机,显之在于势”,即“真正的动作要等待合适时机,露出真正的意图必须在大势已定时”,进一步阐述了用兵的基本法则。

作者介绍

吕尚(约公元前1156—约公元前1017年),姜姓,吕氏,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别号飞熊。商朝末年人。

《孟子》的《离娄上》和《尽心上》两章,都提到姜子牙“居东海之滨”;《吕氏春秋·首时》也说,“太公望,东夷之士也”;《史记·齐太公世家》也说他是“东海上人”。但这些说法都很笼统含糊。晋代张华《博物志》说得较为明确:“海曲城有东吕乡东吕里,太公望所出也”;《水经注·齐乘》也说,“莒州东百六十里有东吕乡,棘津在琅琊海曲,太公望所出”。

姜子牙后辅佐了西周王,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武官名),被尊为“师尚父”。他是齐国的缔造者,亦是齐文化的创始人。当然,他也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