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法家·管子(1 / 1)

内容概要

《管子》是托名管仲的一部论集。是记录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管仲及管仲学派的言行事迹的一本总集。书中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军事、哲学、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全面反映了齐国法家学派对战争理论问题的理性认识。

今存76篇,主要分为8类:《经言》9篇﹐《外言》8篇﹐《内言》 7篇﹐《短语》 17篇﹐《枢言》5篇﹐《杂篇》10篇﹐《管子解》 4篇﹐《管子轻重》16篇。

《韩非子》﹑贾谊《新书》和《史记》所引《牧民》《山高》《乘马》诸篇﹐学术界认为是管仲遗说。《立政》《幼宫》《枢言》《大匡》《中匡》《小匡》《水地》等篇﹐学术界认为是记述管仲言行的著述。

《水地》提出水是万物本源的思想﹐在学术界,有人认为这是管仲的思想﹐也有人认为是稷下唯物派的思想。

《心术》上下﹑《白心》﹑《内业》中﹐提出了朴素唯物主义精气说,认为万物的本源是精气,精气是构成万物的最小颗粒﹐又是构成无限宇宙的实体﹐无论世间万物还是人类都产生于精气,如“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由此说明了世界的物质性。

文章中也讲“道”,认为“道”没有办法由感官直接感知到,是“虚而无形”的,是一种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身体无法感知的东西。

阅读指南

在唯物主义的方向上,《管子》朴素地解决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认为有意识的人是由精气生成的。它认为“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这是把物质摆在第一位。

《管子》没有否定鬼神,但它认为鬼神也是由精气生成的。说精气“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把鬼神视为普通一物﹐否认它是超自然的存在﹐反映出唯物主义的泛神论思想。

《管子》认为,认识的对象存在于认识的主体之外。它说:“人皆欲知,而莫索其所以知,其所知,彼也﹔其所以知,此也。”又认为,在认识过程中,主体要舍弃主观臆断,以外物为认识根据,要反映外物的真实情况。它称这种认识方法为“静因之道”,说:“是故有道之君,其处也若无知,其应物也若偶之,静因之道也。”这在认识论上属于唯物主义。

《管子》的精气论在中国唯物主义宇宙观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对中国唯物主义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后来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如王充﹑柳宗元等,都受过它的影响。

《管子》在诸子百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研究古代政治、经济、法律等各方面思想的珍贵资料。

《管子》绝大部分的思想资料是属于管仲学派的,它所体现的政治、经济和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思想成就。《管子》还在保存丰富的史料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作者介绍

这本书究竟是谁写的,自古以来就众说纷纭,它的内容比较庞杂,书中既有管仲所作的内容,也有很多后人续补的篇章。

晋代傅玄推断:“管子之书,过半便是后之好事者所加。”南宋叶适说:“《管子》非一人之笔,亦非一时之书。”但是从多方角度来看,都可以断定管仲是《管子》的主要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