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儒家·帝范(1 / 1)

内容概要

《帝范》由历史上著名的皇帝唐太宗撰写,是一部论述人君之道的政治文献。全书共4卷,12篇,另有《前序》和《后序》。

在《前序》中,唐太宗指出了自己写此训的目的。在正文的十二篇中,讲的是为君者必须遵守的十二条准则,即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诫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等十二个方面。唐太宗指出:“此十二条者,帝王之大纲也。安危兴废,咸在此焉。”

《帝范》中,“范”的意思就是规范,所以“帝范”所讲的就是做帝王要遵循的规范守则。此书的写作,目的是为了教育太子如何有目的、系统性地学习为君之道。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太宗把《帝范》赐给太子李治。用来表达他的治国理念,同时也对自己的功过进行了自我评述。可以说,这部书既是唐代皇家治家之教,也是对帝王一生治国理政的经验总结。

阅读指南

《帝范》是唐太宗教育太子的一部教科书,对后继者来说,这是本朝先祖一生治国经验的总结,因此学习起来自然真切,很容易效仿。

《帝范》开篇就讲“君体”,如“人主之体,如山岳焉,高峻而不动;如日月焉,贞明而普照”,“君体”指的就是君王的体态容貌,往深处引申可以理解为君王的人格魅力。此篇警诫为君者必须具备君王的人格,做到恩威并施,持威德以“致远”,用慈厚以“怀民”。

唐太宗指出,要想保持君体,就要“宽大其志,足以兼包;平正其心,足以制断”,并指出合格的君体就是“倾己勤劳,以行德义,此乃君之体也”。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唐太宗认为,作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仪容和气质是很重要的。作为君王,要有宽大的胸襟,涵容万物。凡事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要行仁政,对大臣以礼相待,把子民摆在第一位。因为子民是国家的依靠和希望,而国家是君王存在的基础。这才是唐太宗心目中理想的人君及其“为君之体”。

《帝范》行文短小精悍、论证有据,言语间充满哲理且一言中的,展现出了中国最伟大帝王对人生和世界的感悟。

作为唐太宗晚年的精心之作,《帝范》对唐代帝王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将此书赐予太子以后,唐王朝之后的历代君王臣子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各位皇帝当朝时,都命人对此书进行注疏解读,以期对自己的统治或对太子的教育有所帮助。宋元明清诸朝皇帝,也常将此书置于案头。由此可见,该书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道德立于上,则百姓化于下。足见君德巨大的教化作用。陶冶君德,资于治道,正是《帝范》的最大功用。

作者介绍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和诗人。他少年从军,随着父亲兴兵讨乱,24岁发动玄武门之变,平定天下,被立为太子,29岁时登上天子之位。

李世民治理天下时,总是朝思暮想、虚心纳谏,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他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他常把生死置之度外,不管敌人多么强大,他都所向无敌。在他的治理下,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