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读史方舆纪要(1 / 1)

内容概要

《读史方舆纪要》原名《二十一史方舆纪要》,全书共有130卷,是古代汉族历史地理、兵要地志重要专著。

编纂此书的作者于明亡后隐居不仕,潜心著述,前后历经30余年,终于在清康熙年间成书。由于清朝统治者对汉族文化心存畏惧,期间曾大兴文字狱,《读史方舆纪要》不仅包含大量亡明信息,而且涉及险要山川地形,具有极高的军事敏感度。因此,《读史方舆纪要》的刊印几经周折,好不容易才进行刊印。

从内容上看,本书以明朝的行政区域划分,内容包括各行政区域的位置和形势等,对于关键地区的用兵方略,也进行了一定的论述。具体来讲,《读史方舆纪要》包括明末清初的十五个省的地理形势,包括这些地形的历史纪要和未来规划。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还采用了大量绘图和表格,以及配套的文字说明,从而便读者能够对相关内容一目了然,这在地志类史学著作中属于首例。

阅读指南

《读史方舆纪要》的著述,最鲜明的特点在于具有军事战略价值,尽管其内容仍然以介绍地形为主。比如书中所论,无论是进攻还是据守,都应该选择有利的地形,一个将军选择自己的大后方,甚至一个国家建立自己的都城,无不如此。其中,胜利者大多在“地利”上占据了主动和优势,而失败者则往往是因为忽略了这一点,借此阐明了“地利”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性。

总体来说,阅读本书可以从以下四点着手:

其一,体例别具一格。《读史方舆纪要》与大多数地志类著作不同,在地形的选材上多侧重于联系重大历史事件和军事事件,同时做出了精彩的点评和建议。全书前9卷,概括叙述了各朝代的区域规划和地势地形;中间114卷,对明朝的行政区域和地势地形进行了详述,几乎细化到了明帝国的每一座驿站;最后一卷概述全国地形,并且结合天文进行分门别类,以传统知识为依据给出了各种分析和建议。

其二,军事色彩浓重。《读史方舆纪要》以军事事件为主线,结合全国各地地形,将明朝的兴衰败亡对号入座。比如明朝的建立和兴盛,是因为统治者善于利用山川地形,同时列举一系列成功战例;而明朝的衰落和灭亡,却是因为统治者不善于利用山川地形,以至于陷入内忧外患中无法自拔,从而总结出了一系列经验教训。此外,该书对全国各地的名胜古迹也有记载,当然依据还是其所在地的地形。

其三,人地关系和谐。《读史方舆纪要》虽然极为侧重地势,却并未忽略人的主观能动性,因而结合了“人和”这一因素。作者在书中明确指出,山川地势对于成败得失只是次要条件,如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利用,才是最为关键的事情。当然,在阐明了“地利”与“人和”因素后,作者紧跟着也阐述了“天时”,并且同样以“地利”为基本立足点。

其四,注重实用价值。《读史方舆纪要》的作者和所有地志书籍的作者一样,并没有局限于书面和理论知识,而是非常注重结合实际阐述各类问题,为此对于任何一项可能影响历史发展的因素,作者都进行了研究和阐述,比如经济、河渠、食货、屯田、马政、盐铁、职贡等。

长期以来,《读史方舆纪要》由于内容丰富、地名齐全、考订精详、结构严密,不但胜于唐代成书的《元和郡县图志》、宋代成书的《太平寰宇记》,而且超越明代成书的《寰宇通志》《大明一统志》。即便是与清代历史地理巨著、官修的《大清一统志》相比,也是各有千秋,毫不逊色。直到如今,仍旧是历史地理学者乃至研究历史、经济、军事的学者们必读的重要参考书。

作者介绍

顾祖禹(1631年—1692年),字瑞五,号景范,江苏无锡人。由于久居无锡城东宛溪,被学者称为宛溪先生。他自幼聪颖过人,好学不倦,背诵经史如流水,且博览群书,尤好地理之学。

顺治元年(1644年),清兵入关,顾祖禹随父避居常熟虞山,长期躬耕授业,选择了以著书立说为手段,以图匡复亡明的道路。秉承父亲遗命,立志著述《读史方舆纪要》,“盖将以为民族光复之用”。

康熙年间,顾祖禹虽曾应徐乾学再三之聘,参与《大清一统志》的编修,但他坚持民族气节,不受清廷一官一职,书成后甚至拒绝署名。在此期间,顾祖禹利用工作之便,遍查书籍,为《读史方舆纪要》的修撰,积累了大量资料。经过30余年的笔耕奋斗,约在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前,也就是顾祖禹50岁左右时,终于完成了这部举世闻名的历史地理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