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大清一统志(1 / 1)

内容概要

《大清一统志》,是清朝官修的地理总志。全书共342卷。排次为京师、直隶,然后是各省。直隶及每省皆先立统部,冠以图表,首分野、次建置沿革、次形势、次职官、次户口、次田赋、次名宦,皆统括一省者也。

其诸府及直隶州,又各立一表,所属诸县系焉。皆首分野、次建置沿革、次形势、次风俗、次城池、次学校、次户口、次田赋、次山川、次古迹、次关隘、次津梁、次堤堰、次陵墓、次寺观、次名宦、次人物、次流寓、次列女、次仙释、次土产。(《凡例》)其后续修、重修,基本上都是沿用这个体例。

从清康熙二十五年至道光二十二年,前后编辑过三部,即康熙《大清一统志》、乾隆《大清一统志》和《嘉庆重修一统志》。

阅读指南

修编本书,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比如首先要测绘、制作青海、西藏、新疆地区精确的地图,编写《西域图志》等边区的图书,并动员各省官员收集、整理、上交有关《大清一统志》所需的资料等,工程也相当大。因此,总共历时20年之久,直到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才全部完成。

本书完成后,即成了每一个研究中国历史、地理工作者的必读物,而受到官方、学者的重视;同时,它也为我们研究清史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可见,它的价值和重要性,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部地理总志。

当然,这部书也有其缺陷和不足之处,它的最大缺点就是只反映到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为止。由于编辑者中学术水平不一,其中不少内容存在错误,封建糟粕也不少;还有,本书把当时派使臣来华的所有国家,统统称作“朝贡各国”,列为专项,排于书尾,这和事实相去甚远。当然,这是由于时代本身的限制,封建时代任何一部官修地理总志所不能避免的。但这并不能否定本书在学术价值方面的重大意义,也不能掩盖其在世界历史地理著作中的光辉地位。

作者介绍

穆彰阿(1782年—1856年),字子朴,号鹤舫,别号云浆山人,满洲镶蓝旗人,清朝大臣。

穆彰阿为进士出身,历任庶吉士、刑部侍郎、左都御史、理藩院尚书、漕运总督、军机大臣、翰林院掌院学士、文华殿大学士等职。他担任军机大臣二十余年,善于揣摩上意,深受宠信,权倾内外。

在鸦片战争期间,穆彰阿主张议和,诬陷林则徐等主战派,并主持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咸丰皇帝继位后,重新起用林则徐等人,将穆彰阿革职,永不叙用。咸丰六年(1856年),穆彰阿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