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断代史·辽史(1 / 1)

内容概要

《辽史》,编撰作者为元脱脱等人,是 “二十四史”之一的纪传体史书,由中国元代官吏经1年修成。《辽史》记载的是辽朝的历史,辽朝是10世纪至12世纪前期契丹族在我国北部、东北部以至西北部辽阔地区建立的强大王朝。

《辽史》共116卷,包括本纪30卷,志32卷,表8卷,列传45卷,以及国语解1卷。记载上自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下至辽天祚帝耶律延禧的辽朝历史(907年—1125年),兼及耶律大石所建立之西辽历史。

阅读指南

在文体上,《辽史》大部分采用了列表的形式记载,共有8个列表。其他史书中,《史记》共有10表,《汉书》共有8表。采用列表的文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立传的烦琐,省去了许多篇幅,同时也能够弥补纪、志、传记载的不足。在创新方面,《游幸》《部族》《属国》等运用多种行文手法。当然,列表里记载的材料难免与纪、志、传中的重复,但列表弥补了《辽史》过于简略的缺点,使后世读者对当时各个少数民族,各属国,以及与辽朝的关系往来,能够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辽史》记载内容丰富详细,尤其是在新创的《营卫志》等志书中,系统地记录了关于契丹的营卫情况,以及各民族部落的建置和分布。《辽史》把《兵志》改为了《兵卫志》,具体地记述了辽朝的军事组织情况,包括五京乡丁、属国军、边境戍兵、大首领部族军、众部族军、御帐亲军、宫卫骑军等。《营卫志》和《兵卫志》很直观地反映了辽朝的政治、军事和民族情况。

此外,《辽史》也对记载的部分内容加以注释,例如书中用契丹语记载的官制、宫卫、部族、地名等,《国语解》一卷中全部将这些文字清晰注释,为后世学者阅读《辽史》提供不少方便。有些出现音译错误的地方,后经过清代作者修改后更正过来。

当然,《辽史》也并不是没有缺点,由于《辽史》只用1年时间就成书,时间仓促,而取材范围又相对狭窄,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出现。

首先,行文过于简略,许多撰写历史时不能缺少的内容在书中并没有体现。辽朝建国之后曾先后改变国号,由最开始的契丹,改为后来的大辽,再到大契丹,最后又复称大辽。这样的重大史实,书中并没有如实反映。

其次,记载内容前后冲突。《太祖记》中记载:“天赞三年,获甘州回鹘都督毕离遏,因遣使谕其主乌母主可汗。”而《属国表》记载的也是同一事件,结果却说成是“天赞三年,获甘州回鹘都督乌母主可汗。”让人不明所以。

再者,史实不清。前后重复,史实错误、缺漏和自相矛盾之处很多。甚至把一件事当成两件事,一个人当成两个人或三个人。这种混乱现象在二十四史中是很突出的。

虽然《辽史》不乏缺陷之处,但作为现存唯一的一部比较系统、完整地记载辽朝历史事实的著作,其珍贵和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且《辽史》保存了许多由耶律俨的《辽实录》和陈大任的《辽史》二书所记载的材料,因而其史料价值还是比较高的。

由于耶律俨实录和陈大任辽史都已失传,元修辽史成了现存唯一的一部比较系统、完整地记载辽的官修史书。它提供了一些研究当时阶级斗争、生产斗争、民族关系等问题的材料。

作者介绍

《辽史》是由铁木儿塔识、贺惟一、张世岩、欧阳玄、揭傒斯、吕思诚等人担任总裁官,由廉惠山海牙、王沂、徐昺、陈绎曾等4人分别执笔撰写而成。

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年)七月,原来金朝的状元,当时担任翰林院学士承旨的王鄂向元世祖忽必烈建议修辽、金二史,忽必烈接受了这一建议,但因军事繁忙,时局未稳,没能实行。

到了至元元年(1264年),王鄂再次提出修辽、金二史的建议,当时的元翰林国史院也建立了起来,但这一次还是没有付诸行动。之后仁宗延祐、文宗天历曾多次诏修辽、宋、金三史,都因正统问题的争论未决,所以都没能成功。直到元顺帝至正三年三月(1343年),在右丞相脱脱、平章也先帖木儿、铁睦尔达世、右丞太平、参议长仙、郎中孛里不花、员外郎老老等人的奏请下,诏修辽、金、宋三史,在君臣同心,而且由脱脱裁定三史各为正统、从而在彻底解决正统、义例问题的前提下,《辽史》才最后纂修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