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论语(1 / 1)

内容概要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是儒家经典之一。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全书共20篇,492章。

《论语》的内容,大部分记录的是孔子回答弟子们的提问所表达出的言论,也记录了孔子对当时国君、公卿大夫等人问题的回答,还有孔子的弟子们对其他人提出问题的回答。

《论语》首开语录体体裁,其篇章结构乃至段与段之间没有时间或内容方面的必然联系。全书分为《学而》《为政》《里仁》《公冶长》《阳货》《尧曰》等,篇名取篇首的两三个字,这不过是为了记述方便,并没有实际意义。

阅读指南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书中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风格,他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南宋时,朱熹将《论语》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到了明清两朝,规定科举考试中八股文的题目必须从四书中选取,因而当时的读书人把《论语》奉为“圣典”。几千年来,《论语》深邃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言行风貌、风俗习惯,因此,要充分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就必须熟读《论语》。

在品读《论语》的过程中,要体会孔子关于其核心主张“仁”的精神和境界,关于鬼神、怪力的观点,在读到教书育人方面的时候,也要体味语录体语言的启发性、凝练性、哲理性和深邃性。

在孔子看来,做人要重视仁德,那么什么是“仁”呢?就是通过约束自己的言行以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达到礼的要求,而且要坚持不懈,不断进步,才能向“仁”无限靠近。孔子认为,“仁”是道德的最高标准,求仁是人生的根本原则。孔子还要求弟子们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除了做到仁德以外,还要做到忠、孝、义、信等,还要修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不仅如此,孔子认为在政治生活中也要做到“仁”。当权者要讲究信用、爱护人民,不能残酷剥削百姓,要善待百姓,采取富民政策。在国家的治理方面,要注重招揽贤才,教育百姓,确定法则。

对于鬼怪等迷信的看法,孔子虽然不否定其存在,但对其所持的态度是怀疑的,他主张“敬鬼神而远之”。相对于这些天命怪力事件,孔子更加注重人的主观努力,讲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体现了儒家的进取精神。

对于功利钱财,孔子主张重义轻利,但并不完全否定功利,而是要通过正当的方法来获取,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就孔子的一生来说,他最受后人敬仰的要数在教育事业上所作出的贡献了。他不但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更留下了“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和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他提出的启发式教育和因材施教等方法,注重学生独立思考、研究能力的培养等,对于当今的教育依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阅读《论语》,我们会发现其语言通俗易懂,很口语化,在辑录方面还吸收了语言凝练典雅的特点,因此,《论语》普朴实无华而又深入浅出,言简意赅而又隽永有味。在整部著作中,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并列、对偶等修辞手法,句式长短相宜,显得活泼又有气势。总体来讲,《论语》的语言风格耐人咀嚼,回味无穷。

《论语》不仅对于中国社会形成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影响,而且很早就流传到了海外,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著作,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被誉为东方的“圣经”。

作者介绍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年幼时的孔子就表现出聪明好学的劲头,20岁的时候已经有非常渊博的知识了,30岁左右已经很有名气,并开始招收门徒,传授文化知识。

孔子毕生致力于研究为政和为人之道,却一直郁郁不得志,直到50岁才被任命为中都宰、小司空,后升为大司寇,兼管丞相事务。

后来,浪迹多年的孔子重新回到了鲁国,然后开始一边讲学,一边整理古代文化典籍,编校了诗、书、礼、易、春秋等典籍。公元前479年,孔子因承受不了得意门生都先他而去的打击去世。孔子终其一生没有自己的著作,他的弟子们把他平时的言行整理记录下来,构成了我们读到的这部《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