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离人的眼泪(1 / 1)

春山烟欲收,天淡星稀少。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生查子·春山烟欲收》牛希济

这首词描写的是一对恋人之间依依惜别的场景,读来自有一番难舍难分的缠绵之情。

破晓黎明,到了不得不说再见的时候:远处的春山,连绵起伏,随着太阳一点点上升,雾气渐渐开始散去,依稀可以看到远处那忽明忽暗的剪影。这不过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早晨,可我们就要面对分别。

要分别的一对人想必是整夜未眠,静静地看着窗外的景象,一点点变得明亮,而他们的心情也跟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收紧。

就着这清晓的晨光,依稀能够看到女主人公因离别伤感,脸上流下了不舍的眼泪。此时,西边的残月还未完全隐退,朦胧地照着她的脸颊,将脸上那道晶莹剔透的泪痕照亮,使女人更显得楚楚动人。

一想到天亮她和眼前的有情人就要分别,心中该是多么不舍。词人在这里只简单地为女子的脸部作了一个特写,就勾勒出整首词所包含着的伤感情愫。我总觉得,在无数的眼泪当中,离人的眼泪是最为特别、珍贵的。因不知道何时再见,因是违背着自己的心意、强迫自己接受一个不能接受的现实。然而“天下无不散之宴席”,再相爱的两个人也有分别的一天。

于是这对彼此都不舍的恋人,从夜里相互诉说衷情、流泪,一直到天亮相送的路边,始终都在依依不舍地同对方道珍重。所以俞陛云先生才会说这首词:“言清晓欲别,次第写来,与《片玉词》之‘泪花落枕红棉冷’词格相似。”

天亮了,有情人不得不上路。这时,女子与他双双携手来到苍茫的路上。他一步一回首,女子细细叮咛。虽然这一夜在室内已经说了太多知心的话,可是怎么比得上我们之间如此深厚的情分?这些情愫,在其他诗人的作品中,也都是有迹可寻的。比如李存勖《如梦令》“长记别伊时,和泪出门相送”;柳永《采莲令》“翠娥执手送临歧,轧轧开朱户。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不同的是,这首词的女主人公在与心爱之人道别时,不但说了很多叮咛的话,更“回首犹重道”,清楚地展现出一股依依惜别之情。

花前月下的欢快日子已然逝去,告别了自己的心上人,以后便只能够闺房孤灯、梦里相思,“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一想到这种即将到来的落寞与孤寂,更加舍不得同眼前的良人说再见了。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借芳草之绿来比喻女子的罗裙,芳草处处则相思处处,表明女子对良人的思念之情,深厚有加,绵延不绝。送别了心上人,她正要转身回家的时候,突然看到了道路两旁那茂盛的芳草,此时正曲曲折折地蜿蜒着伸向远方,想来这绵长的芳草就如同自己绵长的思念一般,能够跟随心上人,闯荡天涯。她是有要求、有寄托、有希望的。她希望自己的良人即便今日离去,他日行走于路上,如若看到了这道路两边的芳草,也千万一定不能忘记在这遥远的一块地方,还有一位身穿绿罗裙的佳人在等待他的归来。

我无心去评价拥有这样心思的女子,是天真还是其他,只是读完这首词,虽然想到了那句令人感到触目惊心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的句子。想必正是在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一位有了家室的女子登楼怀思自己远在他方的亲人,就在此时,突然看到墙头早已长出的新鲜的柳条,在一片温暖的阳光照耀下,若隐若现地闪着有些夺目的光芒。她忽然就心慌了,好心情不再,对远方丈夫的态度由相思直接转为担忧,一遍遍兀自捶胸顿足,悔恨自己当初为什么一定要他去找个官做呢?外面花花世界,比自己长相清秀的女子真的太多,怎敢保证自己的他就一定不会变心呢?

也许这里一心等待离人归来的穿着绿罗裙的女子,没有这么多的悲思。她心里仍然坚信的是,那个人一定会再回来,就像今天突然离去一样。

所以,她会等待,耐心地、真心地等待。

杜甫云:“名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正是这层意思。即将离别,女子怅然回身,正表明她内心深处的秘密。她祈愿行走于远方的男子,可以两情久长,永不变心。此处妙就妙在词人通过一个很小的细节,描写出了女子对男子的期待和深情,生动而形象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