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禄:禄神临世,高官厚禄(1 / 2)

提到禄字,许多人便会立即想到另外一个字:福。的确,禄是从福字中分化出来的一个主题意义。《说文解字》这样解释道:“禄,福也”,用现在的话解释就是福气、运气。商周时期,若臣子能够接受君王授予的爵位,那便是“福”;若能够得到君王赏赐的礼物,那便是“禄”。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官员实行薪俸制,官职越高,薪俸便越丰厚,即所谓的高官厚禄,从此,禄便逐渐转变成薪俸的意思。从这里可以看出,禄字从一开始,便代表了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是世人心中吉祥的字眼。

探究禄字中包含的更多的吉祥意义,便不得不提一个词:禄神。其实关于禄的最早的神话并非禄神,而是一种名叫“禄”的异兽。相传它形状很像麒麟,头上只有一个角,背上生着一对翅膀,善于辨别声音,能够明察事情的是非曲直。但关于异兽禄的神话传说不多,反而后来创造的中国四柱神煞之一的禄神香火不断,逐渐流行了起来。关于禄神,历来有许多说法,最为大家认可的是禄神比干。在中国的神话体系中,早期的神仙并不多,而且想要成为“仙籍”认可的神仙非常困难,所以能够被世人香火朝拜的神仙屈指可数。后来世人逐渐繁衍,凡人越来越多,“自学成才”修成神仙的野狐禅也越来越多,玉皇大帝深感治理人间非常麻烦,还要疲于应付那些争着入仙籍的神仙们,于是借商周大战之机,挑选许多修为高、品格高的人进入仙籍,直接成为神仙,帮助他管理人间。比干是轩辕氏后裔,修为有法,品格高尚,他在世间身死之后,被玉皇大帝挑选,位列仙班,成为“文曲星”,又叫“魁星”,掌管人间文运,成为世俗之中文人的保护神。隋唐时期开始科举制,文人一旦通过科举考试,便能够做官发财,从此,比干又被世人称作“官禄之神”,即禄神。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们也因此将北斗七星的正前方六颗星中第六颗星叫作禄星。

最早出现“禄神”这个名字和关于他的神话传说,是在西周,但当时信奉它的人并不多,直到西汉时期,它才逐渐得到了人们的公认。禄神真正的香火旺盛,是在距离西汉几百年的隋唐时期。隋朝发明了科举制,唐朝大大完善和发展使其繁荣。科举制一改前朝九品中正制或者察举制,不再需要公卿大臣和州郡长官的推荐,从一定程度上将血缘世袭制度和氏族垄断的权力打破和削减。寒门学子只要经过刻苦努力的读书,便有可能成为权力中枢的一分子。唯一遗憾的是,这条路实在太过狭隘了,所谓千万人争过独木桥,寒门学子要通过各级考试与选拔,表现极为出类拔萃者,才有可能得到官位。许多落榜之人悲愤之余,便想起了禄星,于是官禄之神比干的香火一下子旺盛起来。全国无论富贵贫贱,争相祈祷拜叩,希望得到大名鼎鼎的禄神——文曲星的帮助。

科举制的长期推行必然决定着禄神热度的长久不衰,到了宋朝,统治者在四川锦阳建造文昌大庙,以供天下学子祭祀供奉,后来又铸造了禄神的铁神像,全像由钢铁打造,大致是一位朝廷大员的形象,神像左右两侧有贴身童仆伺候,以显其身份卓然不凡,重达12000斤。值得一提的是,不知是真的有神灵护卫还是由于神像过于沉重,神像建成后,经过许多战乱,但它始终未曾毁掉,直至今天依然存在。到了明朝,禄神蕴含的吉祥意义又被加了一层——送子神仙。相传送子神仙为张仙,北宋文人笔记中记载了这样一则趣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在一首诗中说,他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俱是由张仙托梦送来。后来苏轼苏辙两兄弟同一年参加科举考试,在同一个考场都考中了进士,一时间朝野为之轰动,送子神仙张仙之名也因此传扬。后来阴差阳错,传到了明朝,送子神仙就变成了禄神,而禄神便是比干,所以禄神比干又有了送子的新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