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狮子滚绣球:祛灾祈福,万福安康(1 / 1)

狮子,自古以来就有百兽之王的美称,在百兽之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后来被世人作为权势和富贵的象征,是一种吉祥的动物。在中国古代,官府衙署的建筑门外,两旁大多都摆放着石狮子,这些狮子的形象异常威武,常常是卷发巨眼,张口伸爪,在皇家的宫殿之前也要摆放铜狮,比如故宫的太和殿,门前就有两个铜狮子,乾清宫的门前也有鎏金铜狮。按照传统习俗,门前摆放的狮子一般都是一对儿,左边的为雌狮子,脚底下踏着一只小狮,右边为雄狮,脚底下踏着一个绣球。这类狮子形象最早的时候都是用来镇宅的,具有驱除邪气,镇压凶煞的功用,后来成为皇家官府的一种象征,代表着威严和权势,在明清官员的补服上也绣有狮子,一般作为二品武官的标志,品级高于虎豹的补服。

由于狮子是一种非常凶悍威猛的动物,比老虎更具有威慑力量,所以,古代民间百姓认为狮子可以驱邪避祸。在古时候,除了宫殿和衙门外面摆放石狮子,陵墓中也有一些狮子形象,作为镇墓兽,同时也标志着陵墓主人的身份地位的高贵。狮子有威严的外貌,在古代被视为国法的拥护者,不仅大户人家常雕巨型狮子镇宅辟邪,在佛教中它也是寺院等建筑的守护者,又是释迦左臂侍文殊菩萨乘坐的神兽。

此外,在中国古代,狮子的“狮”,也会写成“师”字,所以老百姓常常用“师”作为“狮”的谐音,表达出一些吉祥的祝愿。在古代官制中,有太师和少师,太师被誉为三公之一,而少师则是三孤之一,他们负责指导辅佐天子,地位极其尊贵显赫。所以人们常用“太师少师图”(太狮少狮图)来祝愿官运恒通,飞黄腾达,而“太师少师图”其实是大小两只狮子。同时又有双狮戏绣球图,表示喜庆吉祥欢乐之意。民间的风俗是,雌雄二狮相戏时,它们的毛纠缠在一起,滚而成球,小狮子便从中产出,象征着吉祥袪灾,祝福连绵,民间的狮子舞绣球,是逢年过节的重要节目之一。

狮子滚绣球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活动,在节日中表达吉祥喜庆,富贵如意的愿望和祝福。根据《汉书·礼乐志》的相关记载,汉代民间就开始流行“狮舞”,由两名舞狮者合作,穿上戏服,一前一后,共同扮演成一只狮子,前面一人手持彩球逗弄狮子,上下跳跃,舞起来非常生动活泼。后来人们把这项活动画下来,“狮子滚绣球图”,就慢慢流传到后世。

传统的狮子滚绣球是一种民俗喜庆活动,一般都在一些传统节日中演出,寓意祛灾祈福,民间百姓希望狮子能够赶走厄运,绣球则带来好运。相传,“狮子滚绣球”有一个起源故事:南北朝时有一位名将叫宗悫,元嘉二十二年与南方林邑国发生一场战争。宗悫为先锋,接连受挫后想出了一条妙计,命部下雕刻木块,制成狮子头套和面具戴上,复披黄衣,敌方以为是狮子冲过来了,均败阵而逃,宗悫获得全胜。这种作战方法,逐渐流传民间,并在狮子身上慢慢增加舐毛、搔痒、打滚等动作,将凶猛变为可爱的形象,逐渐演绎为狮子送祥瑞的习俗。

为什么狮子和绣球这两种事物结合在一起,代表吉祥如意呢?这是因为狮子是古代汉族人民心目中的瑞兽,被称为兽中之王,狮子外形宏伟,体态生动有力,有极大威慑力,透露着神圣、尊严、神秘的气息,久而久之就成为象征着王者富贵的吉祥物。而绣球是用丝绸、花布等纺织用品制作成的球状物,因为颜色鲜艳多姿,常常用在传统婚礼中,有吉祥喜庆,好事连连的寓意。古代视绣球的为吉祥喜庆之品,而舞狮子是为民俗喜庆活动,且寓意祛灾祈福。因此,狮子滚绣球就寓意着消灾驱邪,赶走一切灾难,好事马上就要降临。

常言道:“狮子滚绣球,好事在后头。”古人相信狮子的震慑力十分强大,有狮子在的地方,一切妖魔鬼怪都不敢近身,所以每到节日,或者红白喜事,都会有狮子滚绣球的活动。每当活动开始,总会引得附近的居民一起观赏,喝彩,大家齐聚一处,一边看舞狮,一边企盼厄运消散、好运降临。

狮子滚绣球的寓意就这样流传至今。

相关小知识

镇宅石狮:狮子不是中国本土的生物,是“舶来品”,它在中国出现的时间最早是在汉朝,据资料记载,东汉汉章帝年间,西域的大月氏王国将一头金毛狮子作为贡品进献给中国皇帝,这是狮子第一次在中原地区出现。后来佛教传入中国,狮子逐渐被神话成一种具有神力的灵兽,有着吉祥的寓意。随着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狮子开始成为看守门户的形象,镇宅石狮渐渐在中原大陆上盛行。在每个朝代,镇宅石狮都有自己的时代特色:汉唐时期,镇宅石狮一般高大威猛,强悍狰狞;元朝时期,镇宅石狮则是身躯瘦长,挺拔有力;明清时期,它的形象相比于前面的朝代显得有些温顺;清末时期,镇宅石狮已经基本定型,大致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寻常百姓家门前的镇宅石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