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租房派(1 / 3)

受访者:精通房产投资的咨询师石川贵康先生

到底应该买房还是租房,是困扰年轻上班族的一个永恒命题。如果是工作的问题倒还好说,可一旦牵扯到房产的问题,即使询问长辈,也很难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

已经买了房的“买房派”主张,“无论交了多长时间房租,租来的房子终究还是别人的东西。既然花的钱差不多,那还不如贷款买房,使房子成为自己的资产”。另一方面,租房派则指出了买房派所面临的风险,声称“未来是难以预测的,用贷款买房风险太大了”。两方的主张宛如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仿佛这一问题永远得不到定论。

不过,在一片争论声中,却出现了一位明确主张“上班族不能买房子”的咨询师,房产投资专家。他这么说的依据是什么?作为租房派的软肋——晚年生活,又该如何解决?我们就这些问题采访了他。

—— 您在自己的著作《上班族千万不要买房子》(东洋经济新报社)中提出,公司职员贷款买房是有风险的。如果现在这里就有一位打算买房子的公司职员,你会如何说服他呢?

石川:首先,我会问他“在未来的35年内,你认为自己能否一直拿到比现在高的薪水吗”,即便他不被解雇,也有可能因为健康问题而无法工作,即便他可以一直工作,也有可能因为工资下降而还不上房贷。

听到这些话,买房派一定会如此辩驳

—— 已经下决心买房的“买房派”,应该不会因为一个问题就轻易改变决定吧!我想他们会回答:“若真发生什么问题,直接把房子卖掉不就可以了”。

石川:若真是在房产热的那个年代,这么做倒也未尝不可,可是在房产行情持续走低的当下,即便卖掉了老房子,发生资不抵债的概率也是相当高的。若真是如此,即便卖掉了房子,改为租房生活以后,也还是要继续过着还债的生活。房租与余债的双重压力,将使生活陷入更深的泥潭。在普及了Non-recourse loan(无追索权贷款)的国外,如果还不上房贷,那么银行顶多有权把房子收走,可是在日本就没那么简单了。

——我想买房派一定会说,“事态恶化到如此地步只是极少数情况。就算真的发生了这样的情况,那么租房的情况估计也好不到哪里去”。

石川:这么想就错了。如果是租房的话,那么只需搬到更便宜的房子里就可以了,完全不会陷入类似又要支付房租又要偿还余债这样需要同时背负双重压力的境地。而且,因贷款买房而使生活陷入困境的火势,不但会烧到中途失业的人,而且已经蔓延到了年收入在1 000万日元以上的家庭。因为日本经济的停滞不前,人们的薪酬不但没有像贷款时所预想的那般增长,反而还比以前减少了。

比如这样一种情况。某上市公司员工在东京23区内买了一套房子。他的年纪在45岁以上,有两个孩子。因为收入减少,在孩子学费以及房贷的重压下,他已经完全陷入了要靠支取存款才能维持正常生活的状态。如果今后两个孩子还要继续上高中、大学的话,那么他将很可能面临还不上贷款的情况。也就是说,哪怕是不会被解雇,一直正常工作的大企业员工,都有可能陷入这样一种境地。

——听您这么一说,我怎么觉得问题不在于买房,而在于贷款买房呢?

石川:如果拥有一定的资产,能够全款购买一套房子的话,也是一种考虑。

贷款买房其实就是碰运气

——我们一起来回顾下社会中关于“买房派vs租房派的得失争论”,比如有A先生与B先生两个人,他们手头上都有5 000万日元的存款,A先生用这笔钱买了套房子,B先生则用这笔钱买了有价证券。从这一阶段来看,尚不能明确指出谁赚了钱谁赔了钱。假设房产与有价证券的回报率都是5%,那么A先生可通过房租每年获得250万日元的收益,B先生则可通过有价证券的分红获得250万日元的收益。

石川:因为A先生的房租收入是假设自己支付给自己的,所以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我认为这与真正的投资行为还是有差距的。但是作为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倒是可以的。

——不过,如果是用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贷款购买的话,那可就要另当别论了。

石川:硬要通过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贷款方式买房,与企图利用高杠杆购买投资产品的行为并无两样。

——如果用刚才的例子来说,就好比手头上明明只有1 000万日元,却硬要贷款投资5 000万日元一样。如果是类似外汇等衍生性金融产品的话,倒还有可能实现。可是对于普通的工薪家庭而言,硬要拿出辛辛苦苦、省吃俭用才存下来的1000万日元去做赌注的话,反正我感觉是挺难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