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歌德谈话录》:写作是个苦力活(1 / 1)

某个待在家里的假期里,我用一整天的时间,读完了被尼采奉为圭臬的《歌德谈话录》。

全书内容不多,但是信息量巨大,囊括了歌德晚年对写作、艺术、科学等多方面的人生见解,语言凝练生动,道理深入浅出,字里行间频频闪动智芒,充满别出心裁的言论,精彩绝伦。

这位西欧文坛的泰山北斗,将一生的写作经验浓缩在这本小书里,堪称一本歌德式的写作秘籍。我抱着抄近路的想法,兴冲冲地读完以后才发现,原来写作根本是个苦力活儿。

歌德是承认天才的,但他也说,若没有好的技巧,没有好的题材,天才会被白白浪费掉。天才永远只是极少数,绝大多数作家的成功都是靠后天对自身有意识的雕琢和训练。

仅凭一腔热情就写出好作品的作家,几乎是没有的。就我所知的作家,无不博览群书,勤于思考,经过大量的写作练习,最终一步一个脚印,百炼成金。

对于才华的过分倚重,似乎是艺术一贯的偏见。对于天才的过分神话,似乎是年轻作家自我放弃的最好理由。天才不是天生就具备写作的技巧,他只是比普通人描绘思想轮廓的能力稍强一点而已,没那么神奇。

而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恰恰是因为他具有热情,足够让他坚持下来的热情,这才是天才最根本的素质。

鲁迅先生曾说:“倘说待到纯熟了才可以动手,那是虽是村妇也不至于这样蠢。她的孩子学走路,即使跌倒了,她绝不至于叫孩子从此躺在床上,待到学会了走法再下地面来的。”

音乐、绘画、雕塑,无一不是需要勤苦练习的艺术,那凭什么写作就不是呢?学英语口语的时候,老师常说,不管词汇量多匮乏,语法多么乱七八糟,重要的是胆子大,张口就敢说。如果一切都要等到成熟完美才敢开口说话的话,那永远也不可能练好口语。

写作亦然。

思考得再多再深刻,如果不记录下来,那些思考也会瞬间消失。不要害怕文字不能准确地还原你的思想,当然这在开始绝对是正常的,等写得多了就会慢慢发现它越来越趋近思想的轮廓,所谓熟极而流就是这样。尝试描述,尝试将思想的形状尽你所能地放在纸上,抓住它,让它成形,不要管最后是什么样子,也不要跟任何人比较,只要开始写就好。

作家的成因不是天才,甚至不是特殊的时代背景、童年阴影、变态人格、教育层次等,只是最简单却也最难做到的对写作的坚持。

作家都是自恋的,因为都坚信自己稍纵即逝的思想有着巨大的价值,所以他们竭尽所能地要保存和记录下来,在这种不停的记录和雕琢中,证明了自己,完成了自己。

伍尔夫每天都写下大量的日记,吝啬得连一丝灵感的火光也不愿放过。

很多作家随身带着纸笔,即便是只言片语,也不舍得让它消逝。

毛姆书中曾写过一位作家,甚至在他妻子过世的时候,他想到的只是如何描述这一场景。

正是这种自恋、这种热情、这种事无巨细的甚至无情的坚持,让他们最终成为描绘灵魂的圣手。扔掉那些所谓天才的神话和幻影,艺术原来就是勤读勤写的苦力活儿,就是这么简单。

看,和这本伟大的谈话录相比,这篇书评实在是粗糙、浅薄、片面,结构混乱,我知道。不过,没关系,重要的是,我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