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你一生的故事》:如果明知要失去,你会害怕拥有吗?(1 / 2)

虽然在我看来,这部的哲学意义远大于科幻价值,但我还是想先从书里的一个物理定律说起。

在中学的物理课上,我们都做过这个实验,把一根筷子放进水杯里,你会看到筷子在水中变弯了,但我们都知道那其实不是筷子真的弯了,而是光在水中发生了折射。

为什么光进入水中会发生折射呢?从前的理解是因为水的密度比空气的要大。水和空气是不同的物质,所以光进入水中的瞬间就会改变路径,但其实我们并不知道真正的原因。

真正的原因,是时间。

作者解释了这一定律,它被称为费马定律,当光进入水中时,传播速度变慢了,如果光仍然按照原来的直线走下去的话,它到达目的地的时间就会变长,所以光改变了路径。它选了一条时间最短的路,以便能更快到达它的目的地。

那么问题就来了,难道光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吗?它有目的地吗?

如果没有目的地,它为何要调整自己的路径?

如果有目的地,而且选择的是最短的路径,难道光在出发之前就已经知道要去哪里,并且能够预知这条路上将遇到的所有的障碍和物质,它已经计算并选择出时间最短的那条路来走吗?

难道光能够思考,能够选择吗?

又或者,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已经预先安排好了光的命运,确保它走的是最好的路?

那么,这种力量,会不会同样作用在其他事物之上,会不会也因此决定人类的命运呢?

这种以目的为原点开始的思考,这种认为先有果才有因,先有结局才有过程的思维方式,你把它称作“目的论”“决定论”“预定论”都可以。

事实上,这不仅是物理学的迷惑,几乎在所有的人类宗教中都有类似的关于“预定”的概念。

基督教的预定观就由来已久。在《圣经》中,大卫王曾在诗篇中写过这样的句子:“我在母腹中,你已覆庇我。”福音书中更是写道:“就是你们的头发,也都被数过了。”

早在4世纪,奥古斯丁就明确地阐述过关于预定的理论,到了加尔文时代,更是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理论,论证了人的命运是被如何预定的,这种预定又如何影响人的一切。如果有兴趣,可以读一读伯特纳的经典著作《基督教预定论》。

佛教也认为,人的命运是被各种因素影响而预定的,前世的孽与缘,已经决定了你今生会生在什么样的家庭、遇到哪些人、和他们发生什么纠缠。或是前世欠人的来还债,或者前世被人欠了来讨债。正所谓: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

再看希腊神话,这种命运早被注定的观念就更加根深蒂固了。奥林匹斯山上的诸神,与其说是神,不如说是一群被命运玩弄于掌心的傀儡,众神都有自己的命运,无论怎样挣扎,也逃脱不了命定的悲剧。唯有命运才是主宰,是有生杀予夺大权的真正的神。

其中最有名的当然是俄狄浦斯王杀父娶母的故事,俄狄浦斯的命运在一出生就已经被预知,于是他的父亲试图逃避这个命运,将他放逐到遥远的异乡。可是,就连逃避本身最后都构成了命运的一部分,这个故事,很完美地证明了命运这一存在的强大、荒谬和讽刺。

当然,如果你认为神话和宗教都不理性,我们还可以转到哲学的领域。

预定论与意志自由论的争论,可以说是哲学中最古老的争论之一,几乎没有一个哲学家不被这个问题困扰,这并不奇怪,因为它的答案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对人及其在宇宙中的地位的理解。

在哲学史上,断然主张绝对预定论的哲学家不少,而断然主张绝对自由论的哲学家则微乎其微。许多哲学家于两者之间摇摆,典型的如斯宾诺莎和伏尔泰,就从意志自由论转向决定论。

斯宾诺莎认为,人之所以认为自己的意志是自由的,是因为他能感知到自己的意愿,而对于产生这个意愿的原因却一无所知。愿望只是一种非常巧妙的机械装置,而这种机械装置的运行过程我们却意识不到。

叔本华认为,人是受到因果律支配的,不自由是人的宿命。

康德则认为,人只在抽象意义上是自由的(作为本体的人),在现实中不可能有自由(作为现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