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不朽》:你经得起不朽的审视吗?(1 / 3)

前段时间翻了很多阅读软件,都找不到一本米兰·昆德拉的电子书,有点伤感,想不到他已经过气到这种程度了。

从前心情烦乱的时候,就习惯抄起一本昆德拉的书来读。

因为这老头儿很会毁三观,经常在你很抑郁的时候说出让你崩溃的话,但他能把人从当时的处境里面一下子拽出来,迫使你以一个奇特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生活,从当时受困的那个价值体系里面拔出来,找到一种洒脱和放松的感觉。

但是我仍然认为,二十五岁之前不要去读太多昆德拉的书,因为年轻人普遍眼高于顶,涉世未深,也没有足够的宽容心,而昆德拉又是一个特别擅长解构和讽刺的人,看多了昆德拉的书就会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自己特别聪明,自然就变得特别挑剔。从他那里学会了刻薄,却没有学会理解和包容,人就容易失望、空虚,显得非常地格格不入,活得很痛苦。

可一旦过了三十岁就不一样了,那个时候昆德拉的书就变成了一种清醒剂、解毒剂,进入人生这个阶段后,人们难免在世俗成就、物质拜金、人际关系的不顺畅中纠缠不清,这时候来读昆德拉的书就比较能够自我反省,来反观自己所认同的价值,来深思所追求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他可以带你去看那个核心的东西,让你挖到那个东西以后就觉得,原来是这样,也就释然了。或者你从他的解析里面能看到,原来实现这个最核心的东西不仅仅通过现在的这一条路,完全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来实现。

就好比这本《不朽》,昆德拉在这本书中想探讨的就是人类的自我实现的问题,人为什么会执着地去追求自我实现,如何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

不朽,是自我实现的一个结果,也可以说是特别成功的自我实现。

一个人经历了漫长的一生,用他最特别的方式—他的语言、他的行动、他的选择,使他成为某个价值体系里面最最闪耀的那面大旗,然后,他本人就化为一个标签、一个象征物,如托尔斯泰、切·格瓦拉。从此,他就不再是他自己,而成为别人拿来实现自我的一个标签。比如人们会去阅读托尔斯泰,学习他,把他当作一个标签贴在自己身上,来找到实现自我的方式,这时候,他就成为一个非常好用的闪光的自我勋章。

但是,人为什么如此地渴求实现自我?昆德拉的里有这样一段对话令我印象深刻:

“你相信上帝吗?”

“我相信造物主的电脑。”

他不称其为上帝,而是称其为造物主,就好像是一个冷酷的工程设计师,他只负责设计一个原型设计图,把代码输进一个电脑,从此以后,这条生产线就开始源源不断地造出各种各样的产品,人类就是其中的产品之一。

所以,昆德拉认为,如果你遇到了困难想去向上帝祈祷,那就像你的灯泡坏了,去向爱迪生祈祷一样。

试想一下人类排排坐着,就像一堆从生产线上下来的排列整齐的丰田轿车。我们和其他人根本就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一模一样的,可是正是这种一模一样就让人抓狂,它迫使你看到你的机械性,看到你的必然死亡性,它会让你找不到生命的价值所在。

所以人必须要给自己一个幻觉,那就是自我价值,也就是说,我在什么地方和别人不同,我在这个世界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吗,我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

所以,人的一生,首要的目标就是去努力发现自己身上的不同,不断去发现自己在哪些方面可以比别人做得更好,可以让自己变得独特,然后不断地去强化,去打磨这种特质,使其更为精进和突出。

归根结底,人一生所做的所有事似乎都是为此:不断擦亮自己的名字,使它闪烁如钻石,使它穿越黑暗幽深的时间长河仍然光彩熠熠,即使这个名字所指代的生命本身早已烟消云散。这就是不朽,这是另一种永生,是对人类的终极诱惑。

在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中,人解决了基本生理需求,必然会重视自我实现,重视自己在他人眼中的价值,重视生命的意义所在,这是和吃饭、安全感一样的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