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虚无的十字架》:寻求救赎的三种方式(1 / 2)

东野圭吾的推理,这些年真是红透半边天。究其原因,我想是因为他兼顾了以下几点:情节设置巧妙,比如《嫌疑犯X的献身》;语言平实流畅,读起来十分顺滑,少有烦琐的场景描写或是深沉的理论分析;人物性格鲜明,情感剧烈,比如《白夜行》中的雪穗。

除此以外,他还很擅长结构的编织,比如设计两条情节作为纵线,其中再穿插几个人物,连接起来,作为横线,最后汇聚到一起,收一个漂亮的结尾。很典型的代表就是《虚无的十字架》。

这本书似乎读者不多,但它是东野圭吾作品中我最喜欢的一本。它的情节谈不上激烈,也不能说多么巧妙,但它让我看到了东野圭吾对思考疆域的拓展,他通过这部作品,对现行法律做出质疑和挑战,同时也在试图引导读者进入更高维度的思考,甚至是走向宗教命题的思考。

故事开始于一位母亲:小夜子。她曾经是日本无数家庭主妇中最平凡的一位,但五年前,因为把女儿爱美独自留在家中,导致了孩子被虐杀。从此她的人生就跌进了深不见底的深渊。

她为了寻求内心的救赎,与丈夫离婚,成为一名独立调查记者,也成为死刑坚决的拥护者。之后的五年里,她调查了无数案例,写下一部充满坚实论据的作品,只为了说明一件事:法律是虚无的十字架,如果只是把杀人犯送进监狱,他们被释放后犯罪的复发率是50%甚至更高,杀人犯在监狱里根本不可能被改变,他们不会忏悔。她认为,监狱改变不了任何人,既改变不了罪犯心中的罪恶,也不能安慰被他所伤害的人,唯有死刑,唯有偿命,才能赎罪,才能告慰遗族,唯有死刑,才是对杀人犯唯一公正的十字架。

而小夜子多年来,其实也一直把自己钉在十字架上,她曾说,因为不能保护女儿,她再也没资格做母亲。这种自责将缠绕她一生,她对杀人者的仇恨,其实也是对自己的恨,她把对死刑的寻求,作为她救赎自己也对女儿谢罪的方式。

很多人认为,东野圭吾想通过这部作品来探讨的是死刑到底应不应该废除。但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死刑只是一个表面的法律,在法律之下,纠缠着的永远是人们的深情、利益、欲望、仇恨该如何真正得到释放和妥善的安置。

提到十字架,我们会第一时间想到基督教。十字架实际上是一种刑具,而如今,十字架却成为一个救赎的记号。这揭示了一个可怕的真相,人们是通过什么来救赎自己的?答案很残忍,这救赎,是建立在别人受到伤害和死亡之上的。唯有杀人,才能救自己,要让自己快乐,就必须让别人痛苦。

比如这个故事中的两对父母,第一对是高中生,他们亲手把自己的婴儿钉上了十字架,以为可以从此拯救自己的前途、声誉,维持一个平静的假象。而另一对则情有可原,但他们所寻求的救赎也一样是要把凶手钉上十字架,必须要用这样的方式来救赎自己的悲伤、痛苦和失去挚爱女儿的绝望。

整个人类社会,也莫不如此。首先是被伤害,然后为了让这种伤害得到补偿,就再伤害回去。于是,不少战争都有了正义的名字,所有的伤害都被命名为救赎,其结果就是伤害不断地呈几何倍数增长,冤冤相报,世世代代无穷尽。这样的十字架,最后到底救赎了谁呢?还是只带来更多的伤害呢?

小夜子终于没有写出的,却在对方律师口中说出来:“死刑,同样也是一个虚无的十字架,即便让杀人犯受死,所有人也同样得不到救赎。”

小夜子一心想揭穿法律的虚无,揭穿监狱惩罚的无用。而当她以无可置疑的论据证明了这一切之后,却在对死刑的虚无上失去了勇气,哑口无言。她不敢记录下对方律师关于死刑的观点。死刑,已经成为她的信仰,她完全不敢质疑,生怕把自己推进又一个真正的虚无中,这时她又能从哪里寻求拯救?

她曾以为死刑是对虚无的拯救,是对不公的社会、不公的命运的拯救,而当她终于抵达她信仰的终点时,却不得不再次面对那更大的虚无,她就像一个收到礼物的孩子,期待其中有拯救,但当她一层一层地拆开礼物的包装时,却发现其中空无一物,到那个时候,你又可以去剥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