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白云、黄泥房以及诗和远方(1 / 1)

下过雪的冬日天空,是一种比雨过天晴还要好看的蓝色,空蒙蒙、清凌凌的,连只有4℃的太阳也看着暖和许多。

是哪个有胆识的天才,脑洞大开,把书店开到了乡村。青石板、黄泥墙、稻田矮竹、一群蝙蝠盘桓在低矮的屋檐。真是文艺到骨子里。

像我这般既爱着乡村又爱着书店的人,并非极少数。创店者是先驱,我是追随者。从第一家乡村书店开始,到第二家、第三家,甚至更多家,我如朝圣者一般,揣着一颗虔诚期待的心,总想亲临拜访一番。

我们走杭新景高速,从桐庐下,一路盘山公路,惯性带动的左右摇晃和逐步增强的耳鸣,伴我们来到这个叫莪山戴家山的地方。

要不是跟着乡村书店的脚步,根本发现不了这片600米高的山顶秘境。古朴的黄泥房,掩映在白云竹影间,一条小溪从山顶流向山脚,石桥田野,大公鸡趾高气扬地走在晒谷场上。在新农村大张旗鼓建设的浙江土地,还有这么一片村子如桃花源般存在着,着实令人惊喜。

更意外的是,这么僻远的村子,来的人竟然挺多,村里没有停车场,车子一排排靠在山岩边,是的,只因这里开了一家叫云夕的书店。

云夕书店2015年10月开业,设计师是张雷。夯土外墙,与青山、白云、竹影、无风的天气,缱绻成一帧静止千年的画面。

云夕书店有两幢老房子:一幢是书店、活动室,另一幢是咖啡馆,中间通过Z字形的回廊相连,门口是先锋标志性的红色邮筒。

书店室内空间开阔,一楼放置着一架畲族织布机,宽阔无扶手的楼梯引上二楼,长木横梁架在一二楼之间。二楼的皮质大沙发,一尘不染。

云夕是先锋继碧山书局后第二个乡村书店。你可以看见门口挂的是“云夕图书馆”的牌子。

到底是图书馆还是书店?

书是店主四处收来的,有不少关于民俗的书籍,还有更全的文学名著,古今中外,多是全新的。不同于一般书店花花绿绿大堆头大架子的畅销书,这里的经典著作显然是经过精心挑选的。

创店者将书店更名图书馆,是有心将书店转成公益性质,让这座坐落在深山的书店,不仅仅是为了吸引外地游客,更是为了成为一家能为当地村民带来福祉的图书馆。

书架那么高,从地上到屋顶,你要踮起脚伸手去够书,甚至要爬上高高的木梯子去取书。一个瘦小的女孩,站在书架下方,留着短发,围着围巾,脸色庄重,脚尖有些吃力地踮着,书与书之间排得太过拥挤,她尝试了好几次,都没有将那本书拿下来。

那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如此吸引着她?

女孩渐渐长大,蓄起了长发,她踮着脚,下巴高高抬起,头发自然垂到身后,发梢是栗色的,打着波浪卷儿。她的脸色依然庄重,但多了平和之气,那种沉浸在书卷中的气息,多年来一直未曾改变。高处架子上的书,依然需要费点力。

此时全神贯注在一旁看着浑然不觉的她的你,恨不得变身男子,帮她把那本书拿下来,微笑着递给她。

“够”这个动作,原来这么美。

抑或者,你才是那个女孩。

云夕什么都好,就是饮料差点。要了杯热可可,一次性的简易纸杯,可可粉冲泡的痕迹太明显,一颗颗未化开的粉末粗粝地滞留在嘴里。不过,我并不在意这些,我理解为,做书人将所有热情浇灌在图书上,总是忽略了美食。真正的爱书人,也不注重这些(但他们会很注重图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谁说花生米配李清照、烤红薯配博尔赫斯不是最佳搭配呢?

这次来书店,我不想看书,一点不想看书。阳光太好,斜斜地打在书架上,斜斜地趴在书桌上,真让人不舍得看书。

云夕创始人钱小华说:“我开书店不是为了纯粹的金钱,书店事关我的理想,事关我的爱,事关我的灵魂,事关我对生命的一种体验和感悟,只要一息尚存,我就永远不离开书片刻。”

许巍有唱:“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

白云天长地久,岁月天长地久,文学天长地久,这座用黄泥墙包裹着的山间书店,大概是对诗和远方最具现实意义的一次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