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64章 往事纪实(23)(1 / 3)

时代呼唤精品,儿童渴望精品。创作更多的具有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贴近当代少年儿童生活和心灵、具有强烈的艺术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精品力作,是作家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正确的创作思想、热爱和熟悉孩子的童心、深厚的生活根基和熟练的艺术技巧,是产生优秀之作缺一不可的条件。要推出儿童文学精品力作,就要求热心为孩子写作的作家在思想、生活、艺术三方面锲而不舍地下功夫。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奔腾向前,现实生活变化日新月异,要使我们的思想跟上形势,正确地认识时代生活本质,准确地反映当代儿童生活,就要加强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并把理论学习同生活实践、创作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使自己的创作更充分地反映新的时代精神,更加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适应塑造跨世纪一代新人心灵的需要。要像江泽民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所期望的那样,着力塑造出更多能成为广大少年儿童的楷模和朋友,能鼓舞他们爱祖国、爱人民、奋发向上的典型形象,激励少年儿童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立志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而艰苦创业。在艺术探索和审美情趣上,要提倡题材、样式、形式、风格和表现手法的多样化,创作出更多的有利于当代儿童净化心灵、陶冶性情、启迪智慧和开发想象力的丰富多彩、饶有趣味的作品。

繁荣儿童文学、振兴儿童文学、建立儿童文学精品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党和政府的有关部门,文联、作家协会等群众团体,要把繁荣儿童文学创作,培养儿童文学新人,提高这支队伍的思想、业务素质列入自己的工作日程,常抓不懈,加强对儿童文学创作、出版的规划、引导。要为儿童文学作家营造良好的创作环境,在学习、写作、生活等方面,尽可能为他们提供较好的条件,在政治思想上、社会地位和权益保障上更多地关心他们,尊重他们的创造性劳动。要吸引更多的成人文学作家和有条件的科学家、老红军、老战士为少年儿童写作、讲故事,并注意从密切联系少年儿童的中小学教师、幼儿园保育员和少先队辅导员中发现、培养儿童文学新人,不断壮大创作队伍。新闻出版部门要改进儿童文学读物的编辑、出版、印刷、发行工作,坚持社会效益第一,以高尚的思想、精湛的艺术陶冶儿童的心灵,给孩子们提供丰富、精美的精神食粮,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报刊要加大对儿童文学的宣传力度、评论力度。各有关报刊,首先是各文学创作、评论刊物要经常选登一些儿童文学作品、评论文章。巩固、扩大儿童文学评论队伍,在儿童文学小百花园里,倡导积极的、健康的、科学的、与人为善的文学评论和文学批评。国家教委、共青团、妇联要提倡、鼓励教师、辅导员、家长关注中小学生的文学阅读,推荐优秀文学读物,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

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儿童文学界一定会推出一批无愧于我们时代的儿童文学精品,迎来儿童文学繁花似锦的又一个春天。

1995年5月25日

附记:本文发表于《人民日报》1996年5月30日,署名“本报评论员”。

说长道短——中国作协第三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综述

中国作协举办的第三届(1992—1994年)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圆满结束了。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召开的隆重、热烈、喜气洋洋的颁奖大会上,少先队员向19位获奖作家发了奖。第二天,《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的位置以“本报评论员”的名义发表了题为《让儿童文学繁花似锦》的文章。同一天,几十位作家、编辑、读者欢聚于北京文采阁,深入探讨获奖作者秦文君的长篇小说《男生贾里》《女生贾梅》。面对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儿童文学界的朋友可说是沉浸在节日的喜庆氛围里,企盼着儿童文学花团锦簇的又一个春天的到来。

我作为本届儿童文学奖评委会负责人之一,又是中国作协书记处分管儿童文学工作的成员,愿借《作家通讯》这块园地向各位会员简要汇报一下第三届全国儿童文学奖的评选经过、成就和不足,以及儿童文学界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体现导向性、权威性、公正性

中国作协举办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是1986年6月14日作协四届主席团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国作家协会关于改进和加强少年儿童文学工作的决议》定下来的。评奖的宗旨是鼓励优秀创作,奖励文学新人,为广大少年儿童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从1986年作协主席团决定设置儿童文学奖到现在,共举办了三届:第一届(1980—1985年)、第二届(1986—1991年)评选的时间跨度均为6年,第三届则为3年,即1992—1994年间出版的作品。今后计划每3年评选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