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63章 往事纪实(22)(1 / 3)

二是加强作家与小读者的联系。今年9月,江苏省委宣传部、作家协会等部门成功地组织了一次“江苏作家校园行”,儿童文学作家海笑、黄蓓佳、金曾豪、刘健屏、祁智、王一梅、饶雪漫等到北京、南京、扬州、淮安等地的小学签名赠书,与学生座谈交流,收到较好的效果。上海市作家协会也举办了“文学百校行”活动,向中小学生进行文学启蒙知识教育,传播文学经典名著的精神。深得孩子们喜爱的女作家杨红樱带着“淘气包马小跳”系列,今年暑假以来走遍了近40个城市,举办了60多场活动,同小读者直接面对面交流,使马小跳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

三是举办读书讲座、诗文朗诵活动和征文比赛。首届中国青少年读书周期间,同时启动了全国青少年百场读书讲座活动,著名专家学者和青年楷模在全国各主要城市的读书讲座上主讲,让青少年进一步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诗歌、美文朗诵会、讲故事比赛、写读书心得的征文大赛、排练、演出课本剧等,也都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鉴赏文学的形式,是促进小读者参与阅读的良好的互动手段。举办这些活动,已有很多成功的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时制宜地加以推广,一定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除此而外,面向家长、中小学语文教师、少先队辅导员、少年宫和儿童图书馆工作人员,做好指导儿童文学阅读的培训工作;改进和加强儿童文学读物的出版、发行工作,加大原创优秀作品的宣传、营销力度,也都是做好儿童文学推广工作的重要环节。

让我们满怀热忱,千方百计,把优秀儿童文学读物推广到亿万小读者中去!

2004年10月24日

发出自己的声音——略谈儿童文学批评

这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在诸多奖项中,理论批评没有空缺,榜上有名,得主是长期致力于少数民族儿童文学研究的张锦贻。作为一个评论工作者,对此,我感到十分欣慰,并表示由衷的祝贺。

不久前,谭旭东的论著《童年再现与儿童文学重构:电子媒介时代的童年与儿童文学》荣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批评奖。我以为,张锦贻、谭旭东的获奖,不仅是对他们个人研究成果的鼓励和表彰,而更重要的是对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的关注、重视,和对整个儿童文学评论队伍的激励、鼓舞。

创作、评论是儿童文学的两翼。重视原创,发展原创,是繁荣儿童文学重中之重,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关注评论,加强评论,也是繁荣儿童文学不可或缺的根本一环。只有同时抓好创作与评论,儿童文学才能展翅高飞。从当下儿童文学状况来看,相对于创作,评论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扶持。近些年来,儿童文学评论领域也有一些可喜的、引人注目的景象,长期被边缘化的儿童文学论著进入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评委的视野,得到认同和鼓励,固然是一大喜讯。除此以外,我还高兴地看到,一批富有热情、才气的理论批评新人崛起,活跃于当今儿童文苑。今年初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的“第六代儿童文学批评家论丛”(包括陈恩黎、李学斌、杨佃青、张国龙、钱淑英、赵霞六人的著作)及几年前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的“儿童文学新论丛书”(包括唐兵、唐池子、杨鹏、谢芳群四人的著作),集中展示了新生代批评家出手不凡的实绩。同时,我们也不时看到李红叶、徐妍、李东华、安武林、萧萍、李利芳等行进在文学批评道路上的矫健身影。

企盼已久的全国儿童文学理论研讨会去年春天终于在桂林召开了。在中国作协的历史上,除了1988年在烟台召开过一次儿童文学发展趋势研讨会外,就没有再开过这样全国范围的理论研讨会。桂林会议梳理、探讨了当代儿童文学中的一些重要现象、热门话题,共商加强理论建设、促进创作繁荣的大计,对促进理论批评与创作的良性互动,凝聚评论队伍的力量,必将产生积极的深远的影响。

我还不无欣喜地注意到,浙江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儿童文学研究所倡导独立、严谨、坦诚、纯粹的批评精神,试图建立一种纯粹的、相对超脱的学院学术研讨体制的努力。近两年,他们先后讨论了彭学军的《腰门》、张之路的《小猪大侠莫跑跑》。会上对这两部作品有赞扬有批评,有争论有交锋,有质疑有建议,力求做到有好说好,有坏说坏,各抒己见,直言不讳,让我们从中深切感受到久已向往的那种与人为善、坦诚相见、入情入理、实事求是的批评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