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4章 乔达摩(1 / 3)

在舍卫城[1]中,每个小孩都知道大智大慧者——佛的名字,家家户户随时都做好了准备,以待在佛的弟子们静静地去乞食时,把他们的食钵装满。

城外的祇园精舍树林是乔达摩心爱的居所,那是一位非常虔诚的信徒对佛和其弟子的奉献。这信徒名叫须达多,是个富有的商人。

两个青年苦行者在寻找乔达摩的路上,凭着道听途说和一路打听,终于来到了这片地方。他俩到了舍卫城,刚静静地站在第一家门前乞食,那家主人立刻把食物布施给他们。

吃完饭,悉达多问给他食物的女人:“慈善的女士,我们很想知道那位大智大慧的佛住在哪里。我们两个人是从森林里来的沙门,想要拜望那位至圣者,并且想听他亲口讲道。”

那女人说:“哦,森林来的沙门,你俩正找对了地方。那位大慈大悲的人居住在祇园精舍中,就在须达多的园林里。二位苦行者,你们可以在那里过夜,那边地方很大,足够容纳所有拥到那里去听他亲口讲道的人。”

歌文达高兴极了,愉快地说:“啊,这样说来,我们到达目的地了,我们的旅途结束了。不过,尊敬的女施主,请您告诉我们,您认识那位佛吗?您亲眼见过他吗?”

那位女士说:“那位大智大慧的佛我见过许多次。曾经有许多天我看见他身着黄袍,默默地走在街上,在人家门口默默地伸出钵子,钵子装满了,他就转身回去。”

歌文达听得入了迷,想再问更多问题,多听一些讲述,但是悉达多提醒他时候不早了,该走了。于是他俩道谢告辞。

看情形似乎可以不必问路,因为有一大群朝圣者与身为乔达摩弟子的和尚,正向祇园走去。入夜后他俩到了那里,后面仍有人陆续到来,熙熙攘攘地寻找住宿的地方。这两位沙门已经过惯了森林生活,所以静静地,很快就找好了栖身之处,在那里待到第二天早晨。

太阳起来后,他俩四下一看,不禁吓了一跳,原来夜间在那里过夜的信徒和好奇的人竟然那么多。宽阔的园林中每条小径上都有身穿黄袍的和尚在漫步,树下处处都有和尚坐着,有的沉浸在沉思冥想中,有的在高谈阔论。那座浓荫处处的花园好像一个蜂窝,里面挤满了蜜蜂。

大多数和尚拿着食钵走了,为的是去乞讨中午那一餐食物——那是一天中仅有的一餐。甚至于佛自己也要在上午去乞食。

悉达多看到了他,立刻就认了出来,就像是得到了神在暗中指点一样。他看到佛拿着一个食钵静静地离开那地方,穿着连有头巾的黄色僧衣,神态谦和。

“你看,”悉达多轻轻对歌文达说,“那就是佛。”

歌文达注视着那位穿黄袍戴黄巾的和尚。他夹在千百个和尚之中,与他们没有任何不同,然而歌文达立刻意识到,不错,是他,于是他俩就跟着他,仔细观察。

佛默默地行走着,沉浸在深思中。他平静的神情中没有快乐,也没有忧伤。他似乎在心中对自己轻轻地微笑,隐含着笑容的脸庞如同健康的孩童一样。

他走着,平和地,默默地。他穿着袍子,同别的和尚一样地走着,可是他的面容、他的步伐、他安详俯视的眼神、他平静低垂的双手和手上的每一根手指,都流露着和平,流露着完善,无所追求,毫无造作,闪现出恒久的静穆、不褪的光明、不朽的安详。

乔达摩就这样慢步进城去乞食。这两个沙门之所以能认出他来,全是由于他从容安详的风度,他静若止水的神态。在他的身上看不到寻求,看不到欲望,看不到刻意,没有任何努力的痕迹——有的只是光明与安详。

“今天我们听得到他亲口讲道了。”歌文达说。

悉达多没有回答。他对讲道并不太好奇,他不认为那些讲道能教给自己什么新东西。如果从他人之口几经辗转听来的东西是真的,那么,他同歌文达可以说是已经听过佛讲道的大意了。

悉达多端详着乔达摩的头、他的双肩、他的双脚、他静静低垂的手。在他眼中,佛手指上的每个骨节都饱含着智慧,它们在说话、呼吸,在闪射真理的光芒。这个人,这个佛,确确实实是位彻心彻骨的圣人。悉达多从来没有像此刻这样地敬重一个人,也从来没有像此刻这样地深爱一个人。

他俩默默地跟着佛进城,又默默地跟着回去。他俩决定在那一天戒食。

他俩看着乔达摩回去,看着他坐在弟子们中间进食——他吃的东西还不够填饱一只鸟的肚子,又看着他退避到无花果树的阴影中去。

到了晚上,暑气消退后,园林中的人们聚集在一起,聚精会神地听佛讲道。他们聆听他的声音,那声音也是完美的、平静的,充满了安详。乔达摩讲到痛苦、痛苦的起源、解脱痛苦的途径。人生是痛苦,世上充满痛苦,然而解脱痛苦的途径已经找到了,顺着佛指示的途径前行的人就会得到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