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11章 诗歌欣赏学习方法(3)(1 / 2)

诗的内容很简单,但意味深长,作者简直是以儿童的天真在观察自然,“鱼戏”四句,好像一个孩子伸着小手在指东道西一样。他只告诉你鱼儿忽东、忽西、忽南、忽北,镜头是跳跃的,其中的细节全靠读者去联想补充。

此外,诗人在塑造形象时灌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在其中,所以我们在欣赏诗歌描写的客观对象中可以体会诗人的人生境界。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及审美取向。反过来,我们也可以通过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及其创作背景,来知人论诗,使我们更好地欣赏诗歌,更好地感受形象。

2.领略意境

意境是评判诗歌艺术水准高下的一个标准,所谓意境是指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情中景、景中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它的特点是情景交融,如诗如画,虚实结合,意蕴丰富,启动欣赏者的不尽联想和想象,具有超越具体形象的深广的艺术空间。所以,我们欣赏诗歌,正是要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去感受作品中鲜明的形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即人们常说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如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中颔联集中表现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落木茫无边际、萧萧而下,是诗人仰视所望;江水奔腾不息、滚滚而去,是诗人俯视所见,这里有“萧萧”之声,也有“滚滚”之势,让人感到整个画面气象万千,苍凉悲壮,气势雄浑壮观,境界宏阔深远。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从这里仿佛感受到了诗人面对逝者如斯的江水所发出的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慨叹,面对一枯一荣的落木所抒发的壮志难酬、无可奈何的苦痛!内在情感与外在的客观景象交融在一起,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又如《诗经·小雅·采薇》这首诗写的是戍边士兵在归途中回顾出戍的原因和守边的艰苦,表现了诗人忧时伤事、无限怨恨之情。其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句成为千古名句。在这四句中,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情感,而是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惜别之情,用雨雪霏霏来表现今日归家途中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隽永。

凡是成功的诗作,在意境方面都达到了巧妙的结合。这就要求我们在欣赏诗时,不能只读词句,只注意表面之象,而是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借诗中提供的意象,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造,体会诗人所要抒发的感情,所表现的理想、追求,这样才能真正进入意境之美,才能领略诗歌的魅力。

中国古典诗歌里,意与境的交融有三种不同的方式。

一是情随境生。诗人先并没有自觉的情思意念,生活中遇到某种物境,忽有所悟,思绪满怀,于是借着对物境的描写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出来,达到意与境的交融。《文心雕龙·物色篇》说:“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讲的就是这由境反意的过程。在古典诗歌中这类例子很多,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那闺中的少妇原来无忧无虑,高高兴兴地打扮了一番,登上翠楼去观赏春景。街头杨柳的新绿忽然使她联想到自己和夫婿的离别,这孤单的生活辜负了大好春光,也辜负了自己的韶华,她后悔真不该让夫婿远去了。这少妇的愁是由陌头柳色触发的,又是与陌头柳色交织在一起的。这是诗中人物的随境生情。诗人自己随境生情,达到意境浑融的例子,如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二是移情入境。诗人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接触外界的物境,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又借着对物境的描写将它抒发出来,客观物境遂亦带上了诗人主观的情意。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些诗句所写的物境都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是以主观感染了客观,统一了客观,达到意与境的交融。

三是体贴物情,物我情融。上面所说的情随境生和移情入境,那情都是诗人之情。物有没有情呢?应当说也是有的。山川草木,日月星辰,它们在形态色调上的差异,使人产生某种共同的印象,仿佛它们本身便具有性格和感情一样。这固然出自人的想象,但又是长期以来公认的,带有一定的客观性,与诗人临时注入的感情不同。我们不妨把它们当成物境本身固有的性格和感情来看待。如凤凰是美的象征,乌鸦、蛇则是不祥、丑、狠毒的象征。小草给人以生命不息的感觉,松、竹、梅都象征人格的高洁。只有理解了这些事物的普遍寓意,欣赏诗时才能更易理解诗人的感情,达到对诗人思想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