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10章 诗歌欣赏学习方法(2)(1 / 3)

2.欣赏语言的表达技巧

诗人的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是抽象的,要把这些抽象的思想感情充分地表达出来,并感染和打动读者,就必须通过语言表达的技巧将抽象的思想感情化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因而,诗歌的语言具有强烈的形象性。深入地理解语言的表达技巧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诗句的内涵和深层次地感受诗歌的艺术性。

诗人化抽象为形象,常用的技巧有:

(1)赋、比、兴

赋,是直接叙述或直接描写,所谓“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朱熹语)。用“赋”的方法写作,虽然要涉及的方面很多,但都是紧紧围绕中心。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叙述事件,可以描写人物,可以抒发感情,而且可以把感情和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因而它适合于表现强烈的感情。

如《诗经·氓》就是典型的运用了“赋”的手法。诗中以女主人公的口吻叙述了与氓由相识到订婚、结婚、婚后的生活及被抛弃的全过程,结构完整,头绪清楚。在叙述中直抒胸臆,真实准确而又淋漓酣畅地表现出了弃妇的悲愤,使全诗具有震动人心的魅力。

又如屈原的《国殇》是一首追悼为国捐躯将士的挽歌,也是一首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的颂歌。这首诗主要就是用“赋”的手法来写就的。诗中概括而生动地表现了将士们的英勇拼杀、义无反顾,“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有宏大的战争场面,有交战的具体细节,有环境气氛的渲染,基本上都是写实。

比,就是比喻,所谓“以彼物比此物也”(朱熹语)。比喻在诗歌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使得抽象的思想感情变为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往往成为诗歌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如《诗经·氓》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女子的年轻美貌,接着用“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来比喻下面的“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这就使要说明的问题非常形象动人。“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女子的憔悴衰老,非常形象。

又如秦观《浣溪沙》词中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用缥缈的梦境比喻轻盈的飞花,把纷纷袅袅的雨丝比作细密的愁绪,则渲染出一种若有所失、难以排遣的淡淡哀愁,成为抒情的名句。

比喻不仅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使诗变得含蓄,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再别康桥》这首诗中,“金柳”被喻为“新娘”,“艳影”在诗人的心里荡漾;清澈的潭水被喻为天上的彩虹,彩虹般的梦令诗人陶醉。在这里,诗人通过比喻将自己独特的感觉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不仅领略到康桥的婀娜多姿,也分享到诗人的怀恋和离愁。

兴,是起兴,所谓“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语)。起兴实际上就是触景生情、寄情于物的联想。它常常就是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以一两句诗,或写眼前景,或状心中事,借以引起下文。如《诗经·蒹葭》就成功地运用了“兴”的手法来表情达意。全诗三章分别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为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来起兴,描绘了一幅凄清萧飒、露凝霜结的晚秋图,以此来暗示和象征诗人孤寂彷徨、幽思百结的心绪,并把抒情者的怀人之情与暮秋时节的河畔之景交互融会,以景托情,以情融景,使之相得益彰。

(2)拟人

拟人是把物当成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动作和行为,使物“人性化”。它可以使诗的语言形象而富于立体感。

曹操的《短歌行》“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赋予山、水以人的思想,表达了诗人延揽贤士建功立业的诚意,表现了奋发有为的精神。张先《天仙子》词:“《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词中“云破月来花弄影”句使满篇生辉。这句词词少意多,一语三折。云、月、花、影四字写了三物四景,中间又用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仅仅七个字,从天上写到地下,云横皓月、风弄花影,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把云、月、花都拟人化了,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从审美体验的角度来看,拟人手法的本质是人在进行审美观照时产生的移情作用。如唐诗人杜牧《赠别二首(其二)》:“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诗人没有说怎样惜别,却把这种感情转移到蜡烛身上,蜡烛无情,尚且替人垂泪,何况人乎?欣赏者通过这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更容易理解诗人的情而进入诗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