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24章 [前苏联]阿赫玛托娃(1889-1966年)(1 / 1)

作家简介

1946年,苏联卫国战争结束仅一年,文艺界又起风波,8月14日,联共(布)中央发布了《关于〈星〉和〈列宁格勒〉两杂志的决议》,点名批判诗人阿赫玛托娃,说她追求“唯美主义和颓废主义”,是与苏联人民“背道而驰的空洞的无思想的诗歌的典型代表”。与此同时,阿赫玛托娃被从各级作协开除,沉默了十几年,直到五十年代后期才恢复名誉。虽然她把生命的最后数年称作“果实累累的秋天”,但无奈诗的“青春”不再,人们记住的还是她早年的那些优美感伤的诗篇。其实,早在十月革命前,阿赫玛托娃就已名扬俄罗斯,被认为是当时俄国诗人中的代表人物,进入革命时代后,虽遭此磨难,但历史很快作出了公正的评价。1966年3月阿赫玛托娃去世后,全苏作协理事会、俄罗斯联邦作协理事会及其列宁格勒分会联合发布讣告,称她是“卓越的苏联诗人”,说她的作品“具有充分的根据被认为是伟大的俄罗斯诗歌的杰出成就”。

就这一点而言,她比同时代的许多落难作家要幸运得多。阿赫玛托娃的父亲是一位在海军供职的工程师,母亲出身贵族,受过上流社会的传统教育。1907年,她在基辅符杜克列耶夫中学毕业后,进入彼得堡女子大学法律系学习,但她酷爱文学,尤其酷爱诗歌。大学毕业不久就出版了第一本诗集《黄昏》,1914年出版了第二本诗集《念珠》。这两本诗集的出版,是当时俄国文学界的大事,作者被认为是诗坛上升起的一颗明星。

《诗选》让我们来看一首她的诗:我披着深色的披巾捏住他的双手……“为什么你今天脸色惨白忧愁?”原来是我让他饱尝了心灵的苦涩的痛楚。

怎能忘记啊!他摇晃着往前走,歪着嘴唇十分难受……我没扶楼梯扶手奔下楼来,跟着他跑到了大门口。

我一边喘气,一边喊叫:“过去的一切都是玩笑。你一走,我就会死掉。”他平静地强颜一笑,对我说:“你别站在风里头!”译文出自《苏联三女诗人选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译者陈耀球,以下同。

《诗选》虽短,然而写得起伏跌宕,极尽曲折委婉,有人物,有情节,有感情的发展和变化,简直凝炼了一部小说的内容。

其中亲切的交谈和盟誓般的语调,富于感情的、简洁的诗句,令人浮想联翩,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想像编织出各不相同的爱情故事来。

阿赫玛托娃是一位悲剧笔调的抒情诗人,她的诗感情热烈、真挚,忧伤与欢乐糅杂,绝望光明并存,而曲迴的思想、复杂的心理和细腻的感情,总是通过清晰的、富有“物质感”的形象被凝炼在短小的诗里。所以,有评论家认为,“读她的诗,就好像手里捧着一个多棱面的晶体,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透明的,也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不能够一览无余。”见《苏联三女诗人选集》译本前言。请看《月涌》:从珠贝和玛瑙里,从熏黑的玻璃里,它突然侧着身子,成功地涌出,好像贝多芬的《月光曲》,立刻把我们的道路挡住。

在这里,自然、人和意气,在一瞬间被定格成一幅多么美好的画面!阿赫玛托娃的诗情也并非只沉在个人圈子里,在伟大的卫国战争中,她与数百万苏联军民生活在被围困的列宁格勒,并写了一首在战壕中流传甚广的短诗,叫《誓言》:今天与爱人永诀的女人,愿她把悲痛熔铸成为力量。

我们向孩子起誓,向坟墓起誓:谁也休想使我们屈膝投降。

阿赫玛托娃生前曾长期被人遗忘,但在死后声名逐年高涨,她的诗被俄罗斯人视为民族的瑰宝,近年来学术界对她的语言艺术的研究蜂起,更说明她无愧于“大诗人”这一桂冠。值得注意的是,著名苏联诗人叶夫图申科甚至把她与普希金相提并论,说如果把普希金比作俄罗斯诗歌的“太阳”,阿赫玛托娃则是一轮晶莹的“月亮”——你能掂得出这句话的份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