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19章 [美国]杰罗姆·塞林格(1919-)(1 / 2)

作家简介

塞林格是一个在个人生活方面独具特色的小说家,长期以来,他一直有意过着隐居生活,故被称作“遁世作家”。他拒绝新闻界的采访,拒绝在作品的封面上刊登自己的照片和记录详细的生平,认为“甘愿隐姓埋名的态度是一个作家在写作的岁月里赋予自己的第二宝贵的财富”。塞林格:《九故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译本序。因此,人们对他的生平知之甚少。塞林格在创作主题上与“垮掉的一代”有较大的相似之处,这派作家于五、六十年代风行美国,他们以无政府主义态度反对现有的社会秩序和风尚习俗,拒绝承担任何责任与义务,追求绝对的自由生活,其作品总的特点是表现了现代社会中青年人的孤独感和精神上的苦闷,以及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反抗。但是,塞林格作品的风格又不像“垮掉派”作品那样过多地沉溺于作者个人的思想和情绪,而是超脱了个人的感情,用精彩的故事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是他在创作上极为可贵之处。

《麦田里的守望者》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在美国文学的浩瀚卷帙中,有两部小说被公认为“现代经典”,其中之一就是《麦田里的守望者》(另一部是黑人作家拉里森所著《看不见的人》)。这部小说的主角是一个叫霍尔顿的16岁中学生,在第四次被开除出校后,他只身在纽约游荡了一天两夜,作者用这少年的眼光和他的自言自语来评价、批判周围成人世界的虚伪与混乱。小说于1951年出版后,立刻轰动;霍尔顿,这个对人间虚伪深恶痛绝的瘦长少年因此成为美国读书界的一名新英雄,一时间,校园里充斥了大冬天身穿风衣、倒戴红色鸭舌帽和满口俚语粗话的假“霍尔顿”。据说,30年来,美国大中学生几乎都读过这本课外必读书,不少成人也从中增进了对青春期少年的理解;更为惊人的是,目前此书的总印数已超过1000万册,蔚为奇观。

在这里,我们似乎有必要了解一下这部小说的大致情节。霍尔顿离开学校,乘火车到纽约之后,不打算回家或告诉父母被开除之事,而是在一家旅馆登记住宿。晚上,他来到酒吧间想找找乐趣,但因为他不够喝烈性酒的年龄而遭拒绝。接着,他怏怏不乐地又回到旅馆。一个电梯工人给他送来一个妓女,并向他勒索,抢走了他的钱。霍尔顿就这样度过了他在纽约的第一个夜晚。第二天上午,霍尔顿给一个名叫萨莉·海斯的姑娘打电话约会。其实霍尔顿并不很喜欢她,但由于他感到非常寂寞,因而还是希望她能给他做伴。下午他带着萨莉看剧、滑冰、喝咖啡,他抨击周围人们的循规蹈矩,建议她与他一同出逃到乡村去生活。萨莉对此表示不以为然,最后两人不欢而散。接着,霍尔顿与一位老同学因话不投机而吵了一架,又独自一人在酒吧喝得烂醉。霍尔顿很想见见妹妹菲比。这天晚上便偷偷溜回家,恰好这晚父母不在家。他与菲比轻松愉快地闲聊起来,感到很高兴。霍尔顿来到他以前的一位老师家过夜。半夜,他发现老师在抚摸他的头发,以为这是同性恋的表示,便冲了出去,在车站候车室里度过了后半夜。最后他还是回到父母身边,被送进了精神病院。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借霍尔顿的所作所为,反映了本世纪五十年代美国青年的思想情绪和精神状态。孤独感,是现代西方人、特别是现代西方青年的一种强烈的感受。霍尔顿就是一个孤独者,他否定现存的生活方式和传统的价值观念,渴望找到一个思想上与他相通的人。但是,他周围的人都是那么因循守旧、保守古板,与他天真而桀骜不驯的性格是那么格格不入,最后他只能离开现存环境给人们设计的生活轨道,而被送进精神病院,到那儿去寻求避世之所。在美国,《麦田里的守望者》不仅受到文学界和广大读者的好评,同时也被社会学家看作是“美国社会是‘孤独的人群’的社会”这一理论的具体说明,盖因为人们在这里得到了感情上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