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正文 第24章 刷新你的职业思维——成为企业永远青睐的人(2)(1 / 3)

第一,你的工作性质、内容符合你的职业兴趣,注意,只是符合,而非就是!能够激发你的工作热情和职业志趣,比如你立志从事媒体行业,你所在的单位是一家不错的广告公司,如此,便首先有一定的方向一致性,并且你个人的能力,包括通用能力、专业知识和技能等,能够满足工作需要、达到工作标准,也就是能够胜任工作,而工作本身反过来也能够为你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提供有效平台。

第二,此份工作能够为你提供一定的可持续发展空间,或者能够为你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某一个阶段的积累。也就是说,如果你现在的工作是适合的,那么,它应该让你看到工作的未来,看到自己事业发展的前景。也许这个工作不是你的终极目标,没关系,只要它能够让你明确在这个工作上,能得到锻炼机会和提升范围,就足够了。而你也应该清楚,这个工作是自己职业不断成功的重要的有机组成。

和以上两点相比,薪水待遇只是次要的问题,因为无论在哪里工作,总要有与你选择的行业与职位想匹配的标准工资,高和低往往也只是在小范围内波动。

判断自己的职业状态还有一个简单的原则:一定要先弄清楚自己在职场上喜欢做什么,再来谈自己的兴趣是什么。

不要简单地把兴趣等同于喜欢做并且做得来的事,很多时候,我们自己喜欢做什么样的工作,跟兴趣是无关的。一个不为兴趣工作的人,其实也可以很快乐,关键只在于自己有没有乐在工作之中。

兴趣是一回事,工作又是另一回事,快乐则又异于前两个概念。它们就像三个天然移动的圆圈,彼此可以重叠、有交集,但也可以不重叠、没有交集。所以,你必须很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是因为工作不快乐,才想要到私人兴趣里寻求快乐。因为一个不知道如何在公众领域里快乐工作的人,一旦把私人兴趣变成了工作,那么,很可能兴趣将成为一种负担,这种负担如果不知如何苦中作乐的话,也会渐渐演化成想逃避的事。

只有懂得享受工作的人,才知道如何把兴趣变成工作,因为兴趣本来就是自己爱做的事,那当然工作起来要快乐得多。在美国西雅图的渔市里,有一家全球知名的帕克鲜鱼公司,里面员工都带着微笑在卖鱼。他们一边卖鱼,一边扔鱼、耍宝,再一边结账,不同公司的鱼在品质上都差不多,但很多顾客都冲着这欢乐的气氛来买鱼。

我们不禁反思:在这家鱼铺里的每个员工,都是为兴趣工作吗?每个人生来就爱卖鱼吗?显然并非如此,只是他们都能够选择用兴趣的态度来对待工作,结果自然是比普通人工作出色的。

这里还存在着另一个悖论:工作是必须首先符合公众和市场标准的,而兴趣则是首先符合你个人喜好的,因此,有时兴趣一旦变成工作,可就不再那么悠闲惬意,可以乐在兴趣、享受兴趣了。假如你的兴趣在于看电影,一旦将电影变成你的职业,除了欣赏电影的乐趣,你必须忍受电影制作过程中,漫长而繁杂的各种工作,它们很多时候甚至是十分无聊的事,所以才有很多演员从来不看与自己有关的电影。

根据一些专业机构的调查数据显示,在随机的回答中,有超过五成的学生认为,所学的专业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的,并确定将来朝这个专业发展;而职业跟踪调查显示,有超过八成的人成功的职业和当初的兴趣并无直接关联,也就是说,职业成功和兴趣爱好很难说有着正比关系。

学业是不需要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社会行为,兴趣能够让这种行为获得更多扩展;事业是一种需要承担社会责任的社会行为,它的成功,并不取决于兴趣,更多的是,依赖于外部环境,兴趣在其间,仅起调和剂的调料作用。

对此话题,美国著名的心理学教授霍兰德提出了一个职业兴趣理论,将人的兴趣类型划分为六种,并用一个六边形来表示它们之间相邻或者相对的关系:

人们通常倾向选择与自我兴趣类型匹配的职业环境,如具有现实型兴趣的人希望在现实型的职业环境中工作,可以最好地发挥个人的潜能。但职业选择中,个体并非一定要选择与自己兴趣完全对应的职业环境。一则因为个体本身常是多种兴趣类型的综合体,单一类型显著突出的情况不多,因此评价个体的兴趣类型时也时常以其在六大类型中得分居前三位的类型组合而成;二则因为影响职业选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完全依据兴趣类型,还要参照社会的职业需求及获得职业的现实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