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22章 《邹忌讽齐王纳谏》可商榷处(2 / 2)

至于“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的成效,乃是当时的齐国本来就有如此实力。史载,齐威王精选郡守,加强边防,以田忌为司马,以孙膑为军事,取得桂陵战役和马陵战役的辉煌胜利,终于击败强大的魏国,称雄诸侯。强盛的实事与清明的宣传交响感应,邹忌的讽谏难道是他导演的一场政治作秀?

综上所述,问题的要害不在进谏的多寡。邹忌之所以能得出客观而又正确的认识,依靠的不是引谏。他连问三人,如出一辙;而恰恰是一面铜镜,使他在比较中看清了自我。这告诉我们,把“比较”的实践托付给别人,自己只查问个结果,是断断不可靠的。只有身体力行,去看一番、做一番、比一番,才能得出最贴近实际的结论。

其实,齐威王尚有另一历史事例值得学习。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齐国境内有即墨、阿城两域。即墨大夫勤理政务,开垦荒地,人民富饶,但不听信阿谀奉承之言,遭来毁谤;阿城大夫反其道而行之,却美名远扬。

正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齐威王亲自深入各地明察暗访,多方调查了解,发现竟然是阿城大夫用贿赂手段买通人情,结交近臣。于是,齐威王对确有功绩的即墨大夫“封之万家”,对阿城大夫及因受了贿赂而隐瞒实情的大臣“皆并烹之”。此后,“群臣耸惧,莫敢饰非,务尽其情。”只怕这才是“齐国大治,强于天下。”的真正原因。

相比表彰奖励的引谏作为,齐威王在这里用了雷霆手段,该赏就赏,该罚就罚,一次处置明确了两种导向:真心做事者昌,违心利己者亡。那些私我、畏惧我、有求于我的近人,看似以“我”为中心,其实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对于“损公利己”之恶不用负激励,便不能传递正能量。

现如今,有些领导干部习惯于在衙门里“被汇报”,却不愿、不敢到基层群众中去“接地气”。周围的人说什么,就信以为真。殊不知近人也有近人的算盘。最近听说习近平总书记走访农村,有想看“真贫”之语。一个“真”字,令人感慨万千。焦裕禄同志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领导干部就是要经常性地深入群众,了解真实情况,辅助全局决策,这样就会更少梗阻,更多畅通,更少胡作非为,更多欢声笑语。往长远讲,这对“近人”也是一种真正的震慑:别捧我、别蒙我,你们说的不算。

所以,《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个好案例。但问题的关键是要自己去深入调查研究,自己去参照比较,而实现的路径则是要找到那面可相形见绌的“铜镜”。对共产党人来说,邹忌的这面铜镜,就是群众。真正走进群众,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政于民,不搞花架子、不走过场,这面货真价实的铜镜必然会告诉你真正的答案。

再者,我们为群众办事,落实党的建设工作,更应该要抓铁有痕、求真务实。如果流于空转,看似欢天喜地,其实自娱自乐、面目可憎。更何况,“吃自己嚼过的馍也没味道。”深入基层、集思广益、解决问题,是一项不可偏废的长期性工作,绝不是一两次教育、活动所能替代的。要避免这些问题,却还是要找那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