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一节 各级学校全面发展(2 / 3)

国有民营模式的幼儿园吸引了大批有教学经验的的幼儿教师,迫使私立幼儿园提高待遇,以稳定师资,同时,市场化的运作又调控、降低了私立幼儿园的收费,促使私立幼儿园重新洗牌,一批条件差、管理弱、规模小的幼儿园被淘汰出局,幼儿园办学体制创新初见成效。至2005年,全市共有幼儿园321所,其中公办、国有民营幼儿园11所,省级示范性幼儿园3所,金华市A级幼儿园5所,金华市示范性乡镇中心幼儿园3所,市级示范性幼儿园14所,义乌市一级幼儿园36所,二级64所。

2008年,市教育局贯彻《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幼儿园等级评定和对民办幼儿园重新审核的通知》精神,倡导以国有民营为主导的幼儿园办学体制,实施园长公派,教师聘用制管理模式。到2008年,全市有幼儿园282所,其中公办及国有民营12所,省级示范性幼儿园3所,入园率99.65%。金华市示范性乡镇中心幼儿园4所,市级示范性幼儿园14所,义乌市一级43所,二级63所。幼儿入园率均为99.65%。以公办、国有民营为主的骨干幼儿园作用的不断增强,全市基本完成了幼儿园的布局调整。

自义乌撤县建市后的短短20年时间内,义乌的幼儿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跃式发展,从幼儿园数量远远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到基本实现了规模化、规范化、现代化,其中最重要的成功经验就是制度创新,实行多元化办学。

二、义务教育全面提升

义乌“撤县建市”后,为了更扎实地推进《义务教育法》,义乌市从自身实际出发,提出全市实施八年制义务教育,作为向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过渡。为此,全市小学一律实施五年制;实行小学毕业会考制度,取消升学考试,小学五、六年级学生毕业后全部升入初中。

1990年,为加快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步伐,全市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继续调整学校布局,解决完小村校过于分散、班额下降、师资与经费浪费等问题。次年,全市开展撤并小学和精简教师工作。全市有小学534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5%,在校巩固率达97.6%,94.5%的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全市有31个乡镇普及了八年制义务教育。

1992年,市政府出台《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落实八年制义务教育,制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规划,基本普及初中教育。市政府加大财政拨款力度,进行城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城区初中形成城南、镇中、城北“三足鼎立”,初中学校逐渐向中心镇与城区集聚,基本缓解了城区入学难的问题。

之后,义乌进一步贯彻《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全市八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率创历史最高纪录,学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100%。在完成城区布局的同时,全年撤并村校占原有学校数的三分之一,全市小学数压缩到337所;开展创办几个自然村的学生集中到1所村校的联校和寄宿制小学,减少代课教师数量;初中也撤消了部分校点,调整至39所,小学毕业升初中入学率提高到了97.7%,初中入学率达95%以上。至1993年,全市基本实现了八年制义务教育。

为全面贯彻全国、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四级教育工作精神,进一步巩固基础教育,义乌市进一步要求普通高中停办初中,单班小学向完小集中,乡镇中心学校小学、初中分设,为此,全市又在1994年撤并了部分小学和小学附设初中点。

至此,义乌市以调整布局、压缩数量、提高质量的方式基本完成了为全面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而做的准备。表面看起来,这一阶段的义乌教育并没有实现大幅度的发展,事实上,这一阶段的工作为以后实现质的飞跃打下了紧实的基础,它是一个高速发展的预热阶段。

为了高标准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义乌创办了一批高规格、高水平、高质量的初中,并充分发挥它们示范初中学校的示范带头作用,帮助、指导薄弱城镇、农村的初中建设,逐步实现初中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师资素质优良化、办学条件标准化的目标。在“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验收与教育强市的创建中,义乌加大投入,加快初中学校的布局调整,发挥规模优势,提高办学效益。1995年10月,义乌市顺利通过全省“两基”评估验收,正常学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100%,小学升学率达97.26%,全市小学无流失生,全面普及了小学教育。

1996年,市教委提出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争创基础教育十强县市的目标。开始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制订《义乌市中小学等级目标管理暂行办法》,推行中小学等级目标管理制度,开展省、市示范性学校、特色学校,城镇、农村甲类、乙类学校及教育强镇的评估,把等级达标成绩作为学校年度考核的依据。通过这项工作,又在前几年撤并的基础上撤并小学24所,小学升初中比例达到99%,单设初中增至42所。

义乌市因为在加强初中办学条件标准化、现代化,学校布局合理化方面建设卓有成效,基础教育综合水平在1997年列居全省第二,被省教委确定为全省首批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实验县市,并获得全省“两基”工作先进县市称号。

围绕推进素质教育,义乌市教委在1998年制订了《义乌市中小学布局调整计划》,进行第二轮布局调整,建立寄宿制学校,提出高中向城区和卫星镇集聚,初中向建制镇集聚,小学向乡镇和中心村集聚的“三集聚”整体布局调整方针,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全市进一步将小学数量调整压缩为133所,同时,创办了义乌第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东塘实验学校。

1999年,义乌市完成了“五·三”学制向“六·三”学制的过渡,全面实现了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目标。全市通过开展创建省级教育强市、教育强镇评估,加大布局调整力度,农村学校向乡镇所在地和中心村集聚,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因此,义乌市通过了浙江省首批“教育强县(市)”的评估验收。

为了实施“强基础,创特色,现代化”的整体教育发展思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义乌市小学在2000年全面停止招收五年制一年级新生,示范性小学率先按各类示范性小学标准配备计算机,基本完成全市示范性小学的教育网基础建设工作。全市小学计算机拥有量为80名小学生一台。保联、实验等12所小学以及东塘、开发区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成为首批义乌市实施“素质教育示范学校”。同时全市初级中学由1996年的42所调整到32所,城市和乡镇各占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