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24章 迎难拼干,巨力回天(1 / 2)

谁若在惊涛骇浪中抛却双桨,谁就会被水吞没;只有以必胜之志,在波峰浪谷间迎难拼进,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刘延魁就属于后者。

1993年9月,区卫生局党委为重建业务停顿、百废待举的双港卫生院领导班子,决定招聘正在市内进修学习、时年38岁的刘延魁等3人竞争院长。条件是:局下放权、责、利;写出治院方案;聘任3年后,干好了局任命,否则回原单位,局不在安排。第一轮,另两个同志就打了退堂鼓,刘延魁只身前往。

他到双港卫生院一看,不仅大吃一惊,这哪像个卫生院啊:低矮的破旧平房,围着个脏乱不堪的大院,院里的芦苇和蒿草有一人多高,草丛中,肮脏的泄水沟里,活跃着蛤蟆、泥鳅、小鱼和蛇,令人生厌、作呕……由于地势低洼,雨天积水深达60厘米;科室里,阴暗潮湿,门窗残破,窗上多处堵着硬纸板,仅存的几块玻璃满是污垢,连阳光都透不过来;陈旧、破损的诊桌上,没有起码的资料和处方笺,有的是厚厚的尘土;尘封的药架上,药品寥寥,仅有台老式的心电图机;全院各项工作,尤其是妇保、儿保等最基本的职能工作无人负责;职工消极,有的坐在家里混工资,有的到港田集团或滨江商厦去打工,勉强上班者,来后也是打牌或睡觉;因经营太差,应诊者甚少,故入不敷出,一看帐,叫人寒心,这个年收入最多不过6万元的小单位,竟亏损9万多元——要收拾这样一个人心散漫、工作瘫痪的烂摊子,谈何容易!对刘延魁来说,这可真是像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写的“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啊!

刘延魁的走马上任,引起众人关注。有的朋友好心劝他:“延魁呀,不行别干了,那个地方不好弄!”还有的人说:“只要你到这儿来了,就陷到了腰深,如果你还呆在这儿,就会陷过脖颈儿!”更多的人是在观望他下步棋怎么走。

面对这积重难返的困境和职工们等、靠、要的惰性,刘延魁决心重整旗鼓,背水一战:“不把这卫生院搞好,我誓不离开!”

他用他在区多次获奖的书法,郑重写下并挂在墙上:“院兴我荣,院衰我耻!”

他认为:“千头万绪抓人头,抓人先抓精气神。‘精气神’的核心是什么?是昂扬斗志,是艰苦奋斗!”

没有资金,他就动员、组织和带领大家清理院容:割除杂草,抽去积水,平整院子,墁上地砖——不论干什么活,他都是风风火火地勇打猛冲!别人看他浑身泥土、满脸汗水地忙这忙那,劝他休息一会,他却风趣地说:“我在农村当了十年队长,没有我干不了的力气活;这算得了什么,不过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儿!”

他这坦诚的俏皮话,把在场者都逗笑了,这开怀的笑声驱走了疲劳,活跃了气氛,鼓舞了士气。在他拼命苦干的感召下,年近古稀的原朱副院长,凌晨3时到诊室搞卫生,当刘院长早7时进屋时,只见朱老满头满身都是灰尘、蛛网……刘延魁又向亲友借来钱,修葺、粉刷了房屋,购置了必备药品。经历一个多月紧锣密鼓地全面整饬,于当年10月28日复诊开业——职工们看到了曙光,欢呼雀跃;区、镇领导喜出望外,充分肯定!

复诊后的创业更加艰辛。在一没钱、二没信誉、三没社会地位的窘境中,工作起来困难多多。有这样一个事例,为让职工喝热水和吃热饭,院里生了个炉子,有一次煤不够了,职工到旁边的单位去借,却被无情地拒绝说:“把煤借给你们,你们还得起吗!”这个职工只能忍气吞声地悻悻而归,他回来一学说,一个个心旌摇曳,议论纷纷,善于言传身教的刘延魁,借此告诫大家:“我们不要生气,要争气!只有摽起膀子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地拼干、创新,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医疗质量,才能博得群众信任,提高社会地位,增加经济效益!”

他语重心长的一席话,使在场者都颔首心服地取得了共识。紧接着,就打了一场改善医疗环境的人民战争。

刘延魁来后第二年的夏季,一下雨,不仅低洼的院里积水一尺多深,室内的雨水也有半尺,他勇率全体医护人员,挽起裤腿赤着脚,挥动铁锨打坝、排水,既保护了药品不受损,也能正常应诊。

这年10月,局、镇领导决定翻建该院,以改变现有的医疗环境。翻建本身就是伤神耗力之事,对该院来说更是一波三折。在为期9个月的翻建中,光是繁杂的搬迁临时办公地点,就达4次,而每次都是精明强干的刘院长带领职工自己动手。别人不会骑三轮车,他就一趟一趟地运送物品,从未向任何单位伸过一次手,要过一个人。1995年7月15日,450平米的两层新门诊楼交付使用,全院荡漾着从未有过的欢波笑浪……

情系群众,深入社区

大家梦寐以求的新楼是建成了,但如何管理和应诊,以充分调动全体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并使患者感到方便和满意,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