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四章 玉器的辨别与收藏(1 / 3)

1.玉器收藏的入门术语

个人的生命短暂,文物的价值永恒。近年来,无论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文物研究都炙手可热意趣盎然,收藏与研究的人与日俱增,古人说“盛世好古”,真的有道理。概括起来,古旧玉器的价格取决于以下因素: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玉材价值,这几个因素综合平衡才能确定。而买古玉更要从质、色、形、工、体量、时代和稀有程度这几个方面综合评估价格合理度。

因为“收藏热”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已掀起了很久,所以各大城市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古玩城或古玩交易市场,但假货充斥泛滥成灾,爱好古董的人不仅得擦亮眼睛,还要阅读大量的图书专著并不断比较分析在实践中锻炼眼力才可以真正有所收获。1983年纽约苏富比拍卖行一只西周玉环镯以14850美圆成交,而一对春秋玉龙形佩中的一件就以23100美金易主,从此世界狂掀中国古玉浪潮,价格一路飙升,将来的升值趋势仍是有增无减。

古玩最令人头疼的到不是鉴定和辨别,而是它捉摸不透飘忽不定的价格:有文物商店的收购价、有玩家之间的销售价、有摊贩及走私者的“黑市价”、也有国际上拍卖公司的估价和成交价,所以痴狂此道的古玉迷必须不停上下求索苦心钻研,这是一个“厚积薄发”的爱好,但恐怕也正因行业中的扑朔迷离惊心动魄,古玉才充满了永远的吸引力和不可抗拒的魅力。

玉即美石也,被许多收藏者所钟爱,也因此被赋予了神秘色彩。人们在赏玉的同时,也会遇到一些充满实秘的行话术语。而对于初涉者来说,了解此类术语是必不可少的。

“开门”:

形容绝真无疑之古玉。无论沁色、雕工、包浆等均堪称一流。观者往往啧啧称奇又故作大惊失色状曰:“开门!开门!典型的老三代!若在230年前进献乾隆皇帝,必得赏黄马褂一袭!”

“洋油和鸡油”:

和田的白玉和黄玉扑克古以来即为玉之极品,王逸《玉论》中有“黄如蒸粟、白如截肪”的记载。黄玉大致可分为粟子黄、鸡油黄和秋葵黄几种,都是难得一见的珍宝。“截肪”二字民间称作“羊尾巴油”,就是羊脂玉了。很多人对黄玉已不作痴心妄想,于是在羊脂白玉上便以次充好,近年在港台地区甚至有“青羊脂”的荒诞说法,或求售高价、或炫耀吹嘘,都是掩耳盗铃的行径。

“粗大明”:

许多收藏者认为明代的玉器制作粗糙,故得其名。事实不然,就像“汉八刀”并不代表汉代玉器只用八刀一样,“粗大明”特指明代玉器的粗犷风格。相比之下,清代玉器确实细腻精巧,但却没有一位像明朝陆子冈那样名震中外的琢玉大师。没有明代玉雕工艺的奠基,怎能凭空出现清代玉雕的“集古今之大成”?

“鸡骨白”:

古玉在碱性土壤中出土,多有石灰沁,呈矾白色。石灰沁有轻重不同,于是古人按色调将其分为鱼肚白、鸡骨白、象牙白、雪花白等等。古人又不知土壤的酸碱之分,只认为是“地火”所致,于是仿造鸡骨白时,便用火烧玉,这在民国时期是很成功的。当代制作鸡骨白就先进多了,可以用电焊、微波沪,所以作伪者往往牟获暴利。至于以后是否会用等离子甚至原子能呢?似乎可以想像的出来。

“老玉挂红,价值连城”:

这里的“红”其实特指血沁,但古玉有无血沁历来争论颇激。

依笔者推测,人死入土后血凝肉腐,如何会浸入玉·造成古玉带有红色沁斑的原因很多,例如朱砂(辰砂)沁、铁沁或者仔儿玉固有的红色玉皮子,都有可能鱼目混珠。藏家一定要细心分辨,切莫被古董商人混淆视听。

“满堂富贵”:

商代的玉器铭文和甲骨文类似,例如“卢方皆入戈五”。汉代玉器铭款主要有刚卯、印玺和刻有制作时间甚至制作者姓名的玉剑璲、玉人等零星器物。明清时才有大量的铭文玉器涌入世俗——从御制诗到吉祥话,婴儿的长命锁上也减地浮雕出“福禄祯祥”的祈语。

2.玉器做伪方法

宋代,随着金石考据学的兴起,研究古玉的学者日益增多,同时由于陈设古器之风盛行,因而古玉市场迅速扩大,伪制古玉渐而成为专业。

宋以后,伪制古玉之风绵延不断,到清代时,清帝乾隆雅好古物,尽其能事搜集古器,仿古拟古,推动了好古之癖和制伪之风。尤其是二十世纪初,随着现代考古学的兴起和帝国主义对中国文物的疯狂掠夺,一大批制造伪古玉的匠人应运而生。北京、天津、广州等地的古玩收藏家和古玩店,大都招聘高手玉工,不惜工本制造假古玉。这些玉工所制器物,一般以真器为本,依样画葫芦,因而造型、纹饰上几能乱真。由于上述原因,传世品中假古玉的数量相当大。

鉴别古玉真伪及年代,要掌握各时代玉器的纹饰、造型、工艺特点和沁色情况,还要了解古玉做伪的方法,尤其是假沁色的染制方法。王心瑶在《玉纪补》中记载了下列几种玉器做旧方法和所制玉器的颜色特征:

1.把玉件用火烧烤,使其颜色发白,如古玉中的鸡骨白色。这种方法制成的玉器,王心瑶称为“伪石灰古”,同真石灰古比较,它上面有火烧的细裂纹,真的上面没有。

2.把活羊腿割开,植入小件玉器,用线缝好,几年后取出,玉上有血色细纹,如同传世旧玉上的红丝沁,以冒充传世古玉,这种方法做的旧玉,称为“羊玉”。同真传世古比较,“羊玉”显得干涩,“不如真者温静”。

3.将狗杀死,乘狗血未凝,将玉器放入其腹中,缝好埋入地下,数年后取出,玉表面产生土花、血斑,称之为“狗玉”。这种玉器上带有新玉的颜色和雕琢之痕。

4.用质地松软的玉(石性较大的玉或玉皮),制成器物,然后用乌梅水煮,时间长了玉质松软处被乌梅水搜空,然后再用提油法上色,冒充“水坑古”,称为“梅玉”。这种玉器的沁色造作不自然。

5.把玉器用浓灰水加乌梅水煮,乘热把玉取出,置于风雪中冷冻,则玉纹冻裂,裂纹细如发丝,用以冒充古玉中的牛毛纹。这种玉器称为“风玉”。

6.将玉器用铁屑拌之,然后用热醋淬之,放置十几天后埋于地下,数月后取出。经过埋藏,玉为铁屑所蚀出现桔皮纹,纹中铁锈为深红色并有土斑,宛如古玉,这种做旧方法为乾隆无锡阿叩所传,所以又称为“叩锈”。

7.用“硵提“之法上色,使颜色透入玉里,灰煮不退,与真色无异,只是天阴时颜色较鲜,天晴时颜色混浊。

以上几种玉器做旧方法,在近代流传的很广泛,根据王心瑶所讲的伪古玉特征去观察,传世玉器中确有这类作品。

王心瑶和陈性所记只是部分作假方法,许多制造假沁色的方法是秘而不传的,因为方法一但泄露,所制假古玉就容易被识破。据了解,解放前北京一些小玉作常用油炸、火烤等方法做旧玉沁色,还用以下两种简单方法染玉:一是用雪茄水浸泡,使玉表面有淡赭色沁;二是把制好的玉件埋于茅坑下,使玉被粪尿经年浸泡,表面产生一层白雾,以充水浸。

伪造旧玉方法还能举出一些,清代宫廷中也有一些经过染旧。总之,制造假沁色是伪制古玉的关键环节,识别玉器的沁色是鉴定古玉的重要依据,所以掌握识别玉器假沁色的方法,是鉴别玉器年代及真伪的必要条件。

仿造古玉器的方法极多,从大的方面来说可以分为“古玉后作”和“新玉仿古”。

一、古玉后作包括“古玉改作”和“古玉后雕”。

1.古玉改作

古玉改作不易被识破,且能以次充好,因此被作伪者经常使用。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古玉大件,器形完整者总是凤毛麟角,出于各种目的,改作者尽量按原来器物的造型及纹饰改作成零星小件,或对残器进行补整,对容易暴露庐山真面目的斧凿之痕,重点进行染色、褪光。如一块已经破碎的玉壁,玉贾认为如果照原样出售,大多无人间津或即使有人愿意收置,买方也不可能出高价,于是,往往根据其残破情况改作,如缺一半则将尚存的改作璜,如缺一小部分,则改为玦,如里口残缺则磨去一层改为瑗,若是外边残缺,则磨去一层改为环。至于补整也不少见,如一件系壁破碎了,则截取完整部分而以颜色相仿的玉甚至是金银补之,这种方法,在爱玉成癖,嗜古成风的中国很早就曾屡屡发现。

2.古玉后雕

指利用未成器形或器形不规整、雕琢不精的古玉进行加工。将素面的或一面有纹饰一面素面的古玉器,重新切磋,雕琢纹饰。素面的玉斧、玉圭、玉璧、玉璜乃至玉琮等古玉器是被较多选用的器物。利用新发现的古玉,或加工粗糙的古玉仿造古玉器,据调查,有时高达伪制器的十分之一。

二、新玉仿古

新玉仿古与古玉后作的区别,顾名思义,一为新玉,一为古玉。新玉仿古也可以分为二种,我们称之为“新玉臆古”和“新玉摹古”。

1.新玉臆古

宋代开仿古之先河,所仿古玉似古非古,有时甚至是不伦不类。这在考古资料严重缺乏,断代知识刚开始积累的宋代,确实是难免的。后代仿古者,包括宫廷仿制,也往往采用宋元时代的考古图录如《考古图》、《古玉图谱》等摹绘的许多古玉形状;纹饰仿制。如根据宋聂崇义的《三礼图》中的玉壁图仿造古壁:刻若干株蒲草的所谓蒲纹玉壁,琢几棵稻穗的所谓谷纹壁,此类“杰作”早已贻笑大方。由于此类图录缺乏考古依据,许多又是“拍脑袋”发明,一些稍有考古知识者就能明辨,但是由于时代久远,器物本身已成了研究仿古玉器的重要资料,也不乏研究保存价值。由于这些仿古玉器是主观臆造(创造)的产物,我们称之为新玉臆古。

2.新玉摹古

新玉摹古是完全根据出土玉器的形制、纹饰用新玉摹仿制作的仿古玉器。在这类赝品中尤以宫廷玉匠精心仿制的玉器最难识别。因此,必须更认真谨慎地对待。清朝宫廷对汉代玉器的鉴定和认识极负盛名,所仿古玉器也以这一时期为多。仿造者从器形纹饰乃至雕琢技术都刻意模仿,甚至能逼真地模仿出汉代玉佩上的游丝跳刀方法,线条若断若续,往往使一些有经验的鉴定者也受骗上当。

三、常见人工染色法

未经入土的传世古玉极为罕见,入土古玉因为长年受地气、矿物质等的侵入浸染,许多玉质颜色发生迹化,出现了斑、水银沁等土锈斑沁,这种颜色变化叫“沁色”。沁色虽然本身是一种瑕疵,是一种缺陷,但也是一种经历沧海桑田的外观标志,自然也成了鉴定家辨别是否为古玉器的重要依据。

在嗜古者眼里,沁色是美妙的。在他们那里沁色名称繁多。色如甘栗,名曰“对黄”;色如蜜蜡,名曰“老对黄”;受水银沁而色黑的称为“纯漆黑”,受血沁深者为“酱紫斑”,浅者名“枣皮红”,其他如丹顶红、金韶颜、紫灵芝、梨花白、蛾眉篱、牛毛纹、鹏鸽斑、石榴子等形象生动,而“梅花数点”、“银湾浮萍”、“长虹贯日”、“太白经天”、“金星绕月”、“玉带缠绕”、“孤雁宿滩”、“苍龙浴海”等,不仅诗意盎然,而且传神达意呢!

嗜古者对沁色的多寡也有专门的雅称:“受一色沁者,名曰纯一不杂;受二色沁者,名曰黑白分明;受三色沁者,名曰三光照耀,俗称三元及第,又曰桃园结义;受四色沁者,誉为四维生辉,又名福禄寿喜;受五色沁者,美称五星聚魁,又称五福呈祥;多至十色以上,名曰群仙上寿,又称万福攸同”。据说曾有谚语曰:“玉得五色沁,胜得十万金”。如此注重沁色怎不令逐利之徒怦然心动!

为了提高古玉售价,更为了便于仿制古玉,历代作伪者除利用玉皮鱼目混珠外,还炮制出了一系列对玉染色造假的方法,这种种方法不仅如今仍被广泛运用,而且还被不断推陈出新。因为作伪者深知,形象仿制得再好,如果不能有效地掩盖赝品的新琢痕迹,一旦败露岂不功亏一篑·更何况人工染色还能掩去玉质的瑕斑,以劣充优。

烧、烤、煮、炸是人工染色的主要方法,但要使玉色酷肖古玉器尤其是获得需要染成的颜色,便常常要综合使用这些染色法,下面这些手法是较为常见的:

1.提油法

用火把油烧至90℃左右,用绳子系在玉上吊着,使其一部分浸在油中煎炸,几天后煎炸处有了颜色,再煎其他部位。煎的时间或多或少,部位或大或小,这样可使颜色深浅不同。只是此等古法耗时长,今人都已舍弃不用,而大都用火熏之,使玉的表面挂有黑斑一层,即足可欺世。2.酸蚀法

将仿古玉器放入强酸之中,使玉器表面出现高低不平现象,有的经过强酸腐蚀后呈现鸡骨白色,有的再按需要染色。

3.褪光法

褪光法原是“盘玉”者常用之法。古玉有一种特有的温润柔和的光泽,即使战国或明代呈现玻璃光的玉器仍自然柔和。仿古玉器即使是古玉新雕,刀琢之痕,仍“贼光四溢”,于是,作伪者往往将仿古玉器放入糠麸中磨擦,在磨擦中利用糠麸的油脂,均匀褪光,使新玉产生古玉般柔和滋润的光泽。

4.造斑法

古玉质上的红色斑,俗称血沁,有些爱好者认为有这种红色的玉器最为名贵。作伪方法据说主要有二种,一种是把制成的玉器置火上烧热后,马上置入一个事先准备好的狗或猫腹腔内,缝牢,埋在地下,一年后取出,玉呈土花血斑,这种人工沁色后的玉器,亦被称之为“狗玉”。二是把玉器置火中烧,趁热抹上红色颜料和蜡,再热再涂,至玉质呈现枣红色为止。

5.造黑斑法

造黑斑方法不少,主要有二种,一是将玉器用水煮松,置于铁网上,用火慢烤并不时地抹上蜡油,至黑斑出现方为告成;二是用旧棉花泡湿后包玉,用小火烧烤,烧到火红时再用.水浇,再烧,再浇,一直到黑色入骨方休。造黑斑者,一般求颜色的深浅不一,并且尽力避免玉器通体发黑。

6.伪造血沁法

伪造血沁的方法很多,一种是将仿制之玉放在火中烧成红色,再将活犬或刚死的犬腹部开一个深口,趁玉器正热时放入犬腹中,然后将犬埋在地下,几年后取出,形成的红斑血沁和真的一样,此谓“狗玉”或“狗肚玉”。也有将玉放进割开的活羊腿里,再把伤口缝好,几年后取出,玉上自然也带上了血沁,此谓“羊玉”或“羊腿玉”。还有的用猪血与黄土和成泥,放在大缸中,然后将玉埋在里面,时间一久,玉上就有土咬、黄土锈、血沁等痕迹。

以上是用动物血伪造古玉上的血沁。此外还有其他办法,如将仿古玉放在火中烧之,等热时取出,抹上血竭或其他红色颜料,凉后再烧、再抹,如此反复多次,直到颜色沁入玉中。或用血竭、紫草、透骨草各数两,和玉一起放入罐内,罐中加水后煮之,几天以后颜色就沁入玉中。只是这种玉的表面会有浮光,必须用错草将玉的表面错去一层,再涂上川白蜡,把玩数日,才与古玉带血沁者相似。还有的用血竭一两,蜜陀僧一两,硵砂数分,和在一起研成细末,放在罐内,再放满脂油,靠在火旁。另把玉器放在杏干水里煮几小时,捞出后放在油罐内,用微火煮之,几十天以后,颜色沁入玉内,再抹去浮光,上一层川白蜡,就成功了。

不过,在今天的作伪者看来,以上古法未免过于麻烦,所以他们并不如法炮制,最简单的办法是将仿玉放在红色颜料水中浸泡或烧煮一段时间,颜色就会沁入玉内形成“血沁”。

7.伪造牛毛纹法

将玉放在乌梅的泥灰水中煮上一天,然后取出,趁热放在风雪中过一夜,或放在冰箱冷库里冻一天,玉就会呈现像头发丝细的冻裂纹痕;再把茜草汁加上少许朱砂,用竹枝点燃烧烤,或是把玉放在乌木屑或红木屑里煨烤,红色牛毛纹就出来了,此谓“风玉”。

8.伪造鸡骨白法

将新玉用炭火煨烤,在炭火未冷却时用凉水泼在玉上,玉取出后与受地火影响的古玉相似,呈鸡骨白颜色。只是这种伪造出的“古玉”由于经过火烧,没有了玉的温润透明的光泽,已同朽烂枯石一样,毫无灵气。

9.伪造陈墨黑法

用新玉制成器件后,用黑色的乌木屑或暗红色的红木屑煨烤,将石膏粉贴在想保留原有玉质的部位,其他地方都能沁上颜色,只有贴石膏的部位颜色进不去,其效果与受水银沁的古玉相似。

10.伪造黄土锈法

用胶水均匀涂在玉器上,然后埋在黄土中,使玉器表面沾满黄土斑。埋的时间愈久,所生黄土锈亦愈真。当前坊间地摊上尤多此类“古玉”,乍一看它们黄土斑斑,非常像刚挖掘出来的“土古”,有些形制很大,初入门者极易上当。

11.伪造土蚀法

一般出土古玉经过长时间的水土侵蚀,总会有局部被腐蚀的现象。现代作伪者为求速效,往往用硝酸浇于玉上,使其很快腐蚀。由于所浇部位不一,便会形成局部被蚀的效果。

12.叩锈法

此为古代伪造土锈的办法。相传乾隆年间,无锡阿叩作毛坯玉器,用铁屑绊之,再用热醋淬之,然后放在潮湿的地里。十几天后再埋入人来人往的大街下,过几个月后取出来,则玉为铁屑所浸蚀,遍体桔皮纹,纹中的铁锈呈深红色。用水煮后颜色会变暗,且有土斑,其中灰土不容易退去,极似古玉。

还有以下几种方法

1.煨火:将玉器用火烧烤,使玉色变为灰白,极似古玉中的“鸡骨白”。古玩家又称之为“伪古灰古”。凡是煨火,其上必有火烧后形成的细裂纹,真鸡骨白则无。

2.羊玉:用色泽好的美玉琢制成古器,植入活羊腿中,用线缝合,数年后取出,会在玉上呈现血纹理,如同传世古玉,但仔细观察将会发现不如真者温静。

3.狗玉:将狗杀死,让狗血瘀结体内,把玉器放入狗腹内,缝合埋入大路下,过数年后取出,玉上会生出土花斑纹,形同古玉,但是破绽也很明显,即带有新玉的颜色和雕琢痕迹。

4.梅玉:以质地松软、质量较差的玉,制成器物,用浓度高的乌梅水煮,松软处会被子乌梅水淘空,呈现出像水冲后的痕迹,然后用提油法上色,冒充“水坑古”。人们称这种作伪产品叫梅玉。

5.风玉:用浓灰水和乌梅水煮玉后,乘热取出,放在风雪之中,时间约一个昼夜刚玉纹冻裂,玉质坚硬者,裂纹细若毫发,因其冒充古玉牛毛纹有曲折,粗细不匀,伪者则不然。

9.死玉:玉埋入土中,如与金相近,时间长了会受其克制、黑滞干枯,易被入误认为是水银沁。

3.古玉器的工艺

新石器时代的玉器处于发生阶段,这是从总的历史发展的角度上来看的。但那时有的玉器琢工,如北阴阳营出土的玛瑙杯,不仅光亮平整,而且磨工也很细腻。说明在相当长的新石器时代里,技法也在不断地进步,并为商周玉器的制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商代玉器刀工简洁有力,直道多,弯道少;粗线条多,细线条少;明纹多,阳纹少。穿孔外大里小,出现了所谓的“马蹄眼”。商代玉器上的“双钩线”(并列的阴刻双线条),是玉工在玉琢工艺技术史上的一大成就。

周代琢工制作技巧的精细程度超过以往。琢制线条虽然与商代大致相同,但弯线条增多。造型设计、加工修整和抛光大有长进,器物日趋美观。

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开始选用水沙(解玉沙),工具也进一步发展、定型,从开片、做花到上光已有一套工作程序。技法显得比商周时更细致复杂,规格也比较严整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