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三章 玉的相关知识(1 / 3)

1.玉的形成

和阗美玉,历代所宝。作为世界软玉之王,和阗玉在中华8000余年的玉文化史上占据统治地位。本文从纯地质学角度对和田玉的形成予以分析,试图揭开长期蒙在和阗玉上的神秘面纱,使更多玩家从更科学的角度认识此种来自我美丽故乡的珍贵特产。由于本人非理科出身,有错漏之处,还请方家多多指摘。

和阗玉产自昆仑山——阿尔金山脉,形成于2亿5千万年前的古生代晚期。是由中酸性侵入岩侵蚀交代白云石大理岩而形成的。提及其形成,就不能不对和田玉产区的远古时代的地质演化作一大致的介绍。按先后可划分为如下几个重要时期:

1.白云岩沉积阶段

在中元古代晚期(距今约十几亿年),在塔里木古陆南缘,也就是今天昆仑山脉北缘所在的位置,曾经是一片浅海地带,那里有大量的碳酸盐沉积,其中含镁质的白云岩为成玉的主要物质来源之一。

2.白云岩区域变质阶段

在元古代末期震旦纪,塔里木运动造成全区强烈的褶皱断裂活动,从而最终形成了塔里木大陆。在广泛的区域变质作用中,白云岩变质为白云石大理岩。此后,该地区的陆块隆起,成为我国最早露出海面的陆地之一,其上也没有原层沉积物覆盖。

3.白云岩交代蚀变阶段

在2亿多年前的古生代晚期的石炭纪晚期至二叠纪晚期,一次世界性的地壳运动发生了,被称为“华力西运动”。华力西晚期,在塔里木大陆的南缘,古陆块的陆缘地块和活动带中间地块中有强烈的断裂活动和岩浆活动,沿断裂带有中酸性侵入岩侵入白云石大理岩。在侵入体顶部残留的白云石大理岩捕掳体或舌状体与岩浆侵入体和热液接触交代后,形成透辉石化、镁橄榄石化和透闪石化蚀变,成为成玉的物质条件之一。

4.成玉阶段

华力西晚期侵入体派生的浅成中酸性岩脉侵入到白云石大理岩蚀变带时,再次发生接触交代作用,在适当的地质条件(300—350摄氏度左右,2.5千巴以下和一定的扭压应力)下,和阗玉最终形成。

以上四个阶段可概括如下:

(1)中元古代晚期陆缘海沉积/沉积白云岩(成玉物质来源之一)

(2)元古代末期塔里木运动,区域变质作用/白云岩变质为白云石大理岩(成玉物质结构改造)

(3)华力西晚期中酸性侵入活动,接触交代作用/形成白云石大理岩蚀变带(成玉物质基础)

(4)华力西晚期侵入体派生中酸性岩脉接触交代作用/和阗玉形成

和阗玉形成的特点

与世界其它软玉一样,和阗玉的组成矿石为透闪石,但和阗玉有其独特的有序分布:靠近侵入岩一侧为青玉,随着氧化亚铁含量的减少,依次过渡为青白玉和白玉。而世界其它软玉多呈绿色,还没有发现能达到和阗白色软玉级别的。

其他玉的形成与阗玉的形成是一样的。

2.玉器的种类

由于玉的种类繁杂,在矿物学、历史学及考古学上各有不同的分类,以及中国对“石之美者”的理解,除矿物学外玉的分类不仅繁杂而模糊,其种类也随之不胜枚举。

为解决这种分类混乱的情况,社会上曾提出过各种具体的分类方式,如将“玉”定义为矿物学的解释,而将“玉石”作为包容蛇纹石、岫岩玉、蓝田玉等其他传统上被认为是玉的矿物归类於此。或者将软玉划分出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软玉依然是透闪石、阳起石等物质为主的矿物,而广义上的软玉则是文化传统上所有被认为是玉的矿物集合。也有将软玉只定义为新疆的和田玉,其它皆为“传统玉材”,不一而足。

但准确而具有代表意义的分类除矿物学外上没有一个明确的共识,《中国大百科全书》定义是将“玉”作为“玉石”的简称,而“玉”的分类以矿物学定义为准。

因此,最广义上的“玉”包括:硬玉(翡翠)、软玉(阳起石、透闪石)、软玉(文化分类)、岫岩玉、蓝田玉、青海玉、俄罗斯玉、新疆碧玉(天山碧玉)、和田玉、青白玉、羊脂玉;依照颜色划分也有白玉、青玉、碧玉、黄玉、墨玉的分类方式。南阳玉(南阳玉)、酒泉玉、汉白玉(大理石)、灵壁玉、猫眼石、绿松石、青金石、珊瑚、玛瑙、其他宝石。

我国已发现玉石共121种,其中:软玉、硬玉和蛋白石9种,南阳玉及其它玉39种,印章石17种,石英岩质玉15种,蛇纹石质玉18种,彩玉23种。

硬玉

硬玉也称翡翠,属辉石类,单斜晶系、完全解理。主要组成物为矽酸铝钠(NaAlSi2O6,宝石矿中含有超过50%以上的矽酸铝钠才被视为翡翠),出产於高温低压下生成的变质岩层中。往往伴生在蓝闪石、白云母、硬柱石(二水钙长石)、霰石和石英。莫氏硬度在6.5~7之间,比重在3.25~3.35之间。翡翠的颜色因含有的铬元素质量分数不同而显白或绿色。一般以白色泛绿种类最为常见,以翠绿色为贵。因而在硬玉传入中国後,被冠以“翡翠”(翡为红色羽毛,翠为绿色羽毛)之名。翡翠的流行史没有软玉长,其出产地也主要集中於缅甸(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翡翠出产国)、日本新潟县以及北陆沿海。危地马拉、美国、俄罗斯也有少量出产。

翡翠的价值通过颜色(所谓“正、阳、浓、和”)、透明度(“水头”)质地和重量来评判。翡翠制品的价格一般不受年代久远的影响,这一点与软玉有所不同。

翡翠的原料依照出产方式分为“老坑”和“新坑”等等说法,其中人们将长期受自然界雪水浸泡的翡翠原石称为“老坑翡翠”,这样的翡翠外观一般是偏绿色,据称有水亮斑的光泽。因而受到人们的欢迎。现在人们可以通过强酸浸泡或者镭射蚀刻来填充一些颜色,使品种较差的翡翠在外观上变得与高档翡翠类似,现在翡翠在市场上通常以字母A、B、C为标识分辨翡翠制品的质地。其中A货翡翠意为未经过化学处理,颜色、结果自然的天然翡翠。而其他类别的翡翠则或多或少有人工添加的成分。

软玉

角闪石、阳起石类软玉,英文中也称Nephrite,苏联化学家曾将软玉命名为“中国玉”。软玉(文化分类)的大部分在国际通用标准上并不被认为是玉,而是其他的矿物。但在少数国家(如中国),它们依然被当作玉的一个类别而交易。作为国际上通用的软玉透闪石、阳起石类标准而言,纯度和质地较高的是产自新疆和田的玉石,此外,社会上也流行所谓“中国四大名玉”(和田玉、绿松石、岫岩玉、南阳玉),而其中真正属於矿物学上软玉的只有和田玉和透闪石质的岫岩玉。

软玉的化学成分是钙镁矽酸盐(Ca2Mg5(OH)2(Si4O11)2),单斜晶系。颜色由透闪石和阳起石的成份决定。透闪石主要是白、灰二色,阳起石颜色则根据其含铁量与铁元素的氧化程度而在深绿—红棕—黑色的范围内波动。依照软玉石质的颜色,也有数个亚种:纯白色具有油脂光泽的羊脂玉;泛白色的白玉、青白玉、青玉、碧玉、黄玉和墨玉以及较为稀少的糖玉等。

产於新疆的和田玉是纯度较高的一类软玉。一般具有玻璃—油脂光泽,矿物比重在2.80~3.10之间。莫氏硬度在6~6.5之间,颜色因含有的矿物成分不同而呈现纯白—雾状黑等各种颜色,也因此没有固定的解理态。和田玉具有玉石中最犟的韧性而不易破损。

岫玉

岫岩玉,简称岫玉,因产辽宁省岫岩县而得名。这种玉石的主要品种表面看来,同新疆的青玉或碧玉有些相似,但组成的矿物和硬度则不同。组成岫玉的主要矿物是蛇纹石。成分中常含有二价铁、三价铁,还混有锰、铝、镍、钴等杂质,这些混入物使岫岩玉具有各种颜色。岫玉的颜色有白、黄、淡黄、粉红、浅绿、绿、翠绿、暗绿、褐绿及其它杂色。其中常以绿色调为主,颜色介于青玉和碧玉之间。组成岫玉的蛇纹石矿物,通常占85%以上,常见少量方解石、透闪石等其它矿物。透闪石的混入,可增大岫玉的硬度。

岫玉的五质非常细腻,半透明至不透明,蜡状至油脂光泽。硬度2.5~5.5,比重2.5~2.8.蛇纹石矿物的平均折光率1.54~1.55.蛇纹石是镁质碳酸盐岩、镁质基性宕、超基性岩的交代蚀变矿物,也可与滑石、绿泥石等共生。

岫玉玉质同翡翠和软玉极易区分,主要是光泽(老带油脂光泽)和硬度的不同。

岫玉广泛产生接触变质的镁质大理岩中,我国很多地区具备这种地质环境,所以其产地相当广泛。目前已知有下述不同产地和以产地为名所划分的品种:

岫玉绿色,半透明至不透明,产地在辽宁省岫岩县瓦沟。化学成份是:二氧化硅43.80%,氧化镁42.10%,氧化钙0.56%,氧化铝0.006%,三氧化二铁0.64%,水11.81%,杂质12.85%。硬度4.8~5.5,比重2.61.产于古老地层白云石大理岩中。

在我国江苏、浙江一带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玉器中,经鉴定发现其中有岫玉(郑建:《江苏省吴县新石器遗址出土的古玉研究》)。殷墟妇好墓中有四十余件玉器,“其中多数与现在辽宁岫岩玉接近,少数与河南南阳玉接近,极个别与新疆和阗(田)玉相似。”(夏湘蓉、李仲均、王根元:《中国古代矿业开发史》第428页)。由此可见岫玉的开采史至少有三四千年历史了。

南方玉开采史不详,因产于广东省信宜县泗流地区,故又称“信宜玉”。玉质大多数由蛇纹石组成,并含有少量金云母、滑石、方解石、透闪石、绿泥石、绿帘石等。因含杂质多,颜色常与岫玉不同,色调暗绿至褐绿。同时产出的地质条件与岫玉也有差别,它产于云母片岩和条带状混合片麻岩组成的地层中,玉石矿体下面常有0.2~5.5米厚的滑石层。

祁连玉产祁连山,玉色暗绿,带有较多的黑色脏点,岫玉和南方玉没有这一特点。

京黄玉淡黄色,也由蛇纹石组成,因产北京十三陵老君堂接触变质大理岩中而得名。本世纪60年代发现,历史上是否开采过,情况不明。因产量过少,现已停采。

安绿石也是蛇纹石玉质,因首次发现于吉林集安县的绿水河而得名。产于蛇纹石化大理岩古老的地层中。玉质较纯,细腻光洁,苹果绿至墨绿色,微透明至半透明。

与岫玉相似的蛇纹石玉石还有不少产地和品种。因此,当我们鉴别新石器时代以来属于这类玉质的玉器时,切不可轻易断定玉质的来源。1977年,南京博物院在江苏吴县草鞋山、张陵山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玉器中,经鉴定有一件玉管为蛇纹石玉石,就不是辽宁产生的岫玉,玉料可能是江苏镇江的产物。

蓝田玉

蓝田美玉历史悠久,古之有名,《周礼》注曰:蓝田以其出美玉而故名《汉书-地理志》“蓝田山,出美玉”。弘景曰:“好玉出蓝田。”时珍曰:“西蜀山墨玉,蓝田出美玉。”

蓝田玉产于蓝田县境内的秦岭山脉中,它质地细密,光泽温润,色彩斑斓,绚丽多彩,呈现有山水鸟兽,花草树木千姿百态等自然景观图案。自秦始皇命丞相李斯用蓝田玉作:“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传国玉玺后,名气大整。汉,唐等十几个在长安建都的皇帝都大量开采蓝田玉。被誉为“玉种蓝田”。

古人认为:“玉是自然界的精华,能够和神灵相通”。在《诗经》里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佩之可以“养性怡情,祛邪避瘟”。“医治疾病”。并且还有象征权力,财富,贵贱等神秘色彩。多少年来蓝田玉在佛门作为信息物,具有安神,镇静避邪降妖之功效,深受佛门宠爱。

在医学方面,蓝田玉充分显示出它的物理作用。中医学古籍称:“玉乃石之美者,味甘性平无毒,人吮含玉石,能升津止渴,除胃中之热,平烦懑之气,润心肺,助声喉,养毛发”。“久服轻身长寿”。“面身瘢痕,真玉日日磨之,久则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食玉”,“枕玉”之风盛起,尔后朝朝代代养发不离玉,杨贵妃含玉镇暑,慈禧太后持玉拂面。

现代科学分析认为:玉石含有多种对人体极为有用的多种化学成份和微量元素,如铁,锌,镁,铜,硒,铬,锰,钙,钾,硅,钠等。据医学测定,蓝田玉盛夏可以消暑,冬寒可以将火,对高血压患者有明显的降压安脑,清血镇定之自然疗效,可以调节中枢神经,健脑益智争强记忆,无任何副作用。在玉石饰品佩戴过程中,通过与皮肤长期接触,摩擦,浸润可以使微量元素进入人体,起到保健免疫作用。玉石的物理特性,有蓄光电磁等作用,白天吸收光,晚上放光,具有较强的电子衍射力,所释放的生物电能对人体各脏器起到谐振,刺激经络,调节保护作用。

自古言传到现代科学研究都证明了玉石的无比珍贵。古有“玉存山间草木润,玉在尔身多保健”,“黄金有价玉无价”之说。由于基础差,开采困难,工具落后,加工粗糙,开采量很小享有的人更少。随着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玉石开采,加工逐渐扩大,使用的人也逐渐的多起来了,特别三高血压,头火重,火眼,耳鸣,失眠神经衰弱等病人,枕上玉枕,有明显疗效,成了不可离开之物。玉座垫是防治坐瘢疮,痔疮的最佳保健品,也是家庭,宾馆,会议室观赏的高级装饰品。玉镯,玉耳环,玉项链,护身玉既是保健品又是女士的装饰品,因此自古以来一直是世人珍藏和馈赠亲友的佳品。蓝玉石这一无价之宝其作用和能量是不可估量的。

南阳玉

南阳玉因产河南省南阳而得名,又因矿区在南阳的独山,故又称“南阳玉”。

南阳玉色泽鲜艳,质地比较细腻,光泽好,硬度高,可同翡翠媲美。德国人曾称其为“南阳翡翠”,苏联地质学家基也夫林科曾把南阳玉归属于翡翠类型的玉石矿床。据河南地质工作者近几年的研究,探明南阳玉是一种蚀变斜长岩,组成矿物除斜长石外,还有黝帘石、绿帘石、透闪石、绢云母、黑云母和榍石等。经过显微镜鉴定,玉质含有多种蚀变矿物,蚀变作用以黝帘石化、绿帘石化和透闪石化为主。由于玉石中含各种金属杂质电素离子),所以玉质的颜色有多种色调,以绿、白、杂色为主,也见有紫、蓝、黄等色。

据文字记载,南阳玉在汉代已开采是无疑问的。近来考古出土的资料将南阳玉的开采推到商晚期以前。1952年李济在《殷墟有刃石器图说》中指出,殷墟有刃石器凡四百四十四件,其中有玉器七件,而这七件玉器的质料全是南阳玉。《安阳殷墟五号墓的发掘报告》中也指出,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的七百余件玉器,其中四十余件标本经初步鉴定,“其多数与现代辽宁岫岩玉接近,少数与河南南阳玉接近,极个别的与新疆和阗(田)玉相似。”(《考古学报》1977年第2期)而1983年10月在四川成都“宝石讲座和学术交流会”上,河南省地质局在宣读关于南阳玉的一篇论文中说,在南阳县黄山出土一件南阳玉玉铲,经鉴定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产物,距今有六千多年的历史,可知南阳玉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被采用了。

常见玉石的质料特征

玉石的特征可以从色泽、硬度、透明度几个方面来考察。

和阗玉:色泽以白为主,许多因含不同的金属元素而呈黄、绿、青、黑等色。硬度为摩氏6.0~6.5.玉质柔嫩、细腻、温润,众多不透明,少数半透明,多呈油脂或腊状光泽。

岫田玉:颜色以绿为主,含杂质呈白、黄、红等色。硬度较低,介于摩氏2.5~5.5之间,结构紧密。多为半透明至不透明,少数透明,一般呈玻璃或油脂光泽。

南阳玉:南阳玉因含有多种蚀变矿物,因此有多种颜色,以黄、白、杂色居多,另有紫、蓝、黄等色。硬度为6~6.5,多数不透明或半透明,呈玻璃光泽,因其光泽好而被誉为“南阳翡翠”。

蓝田玉:颜色呈黄中带绿,颜色分布不均,常呈云雾状或斑点状。硬度约为摩氏4.多数不透明,略呈玻璃光泽或油脂光泽。

翡翠:常见的绿色为主,还有白、褐、红等色。硬度高达摩氏6.75~7,质地细腻坚韧,多数不透明,极少数半透明或透明,呈夺目的玻璃光泽。

玛瑙:是一种以隐晶质石英(玉髓)为主的,具有明显纹带花纹的矿物。纯者呈白色。因含其他杂质而呈灰、绿、褐、蓝等色。色多且杂,一般呈现纹带状分布,硬度很高,达摩氏6.5~7,多为不透明或半透明,呈玻璃光泽。

水晶:纯者无色,含杂质呈白、绿、黄、蓝、紫等色,硬度摩氏为7,透明呈玻璃光泽。

莹石:纯者无色,含杂质呈白、绿、黄、紫等色,硬度摩氏为4,透明呈玻璃状。

绿松石:多呈绿色和蓝色,硬度为摩氏6,不透明,呈油脂状至蜡状光泽。

红宝石:即刚玉,颜色以红蓝居多,硬度多达9,多数为透明或介乎不透明与半透明之间,呈玻璃光泽。

3.玉的特征

(1)颜色

玉石的颜色是玉石对不同波长的可见光进行选择性吸收的结果。玉石往往具有漂亮的颜色,有的单色绚丽,有的斑斓耀眼,以其自然之美,逗人喜爱。

单一颜色的玉石往往特别艳丽,例如绿松石的娇蓝色,珊瑚的嫩红色,青金石的深蓝色,芙蓉石的粉红色。具有多种颜色的玉石也不少,如翡翠,玛瑙,岫玉等。多色玉石的颜色变化很大,很复杂,且各有自己的特点,有的呈浸染状,自里向外或自外向里颜色变浅。有的颜色如团团飘絮,朵朵飞云,由集中到分散,丝丝缕缕,浓淡相间;还有的玉石颜色呈有规律的变化,脉络分明,随玉石的构成而变化,呈带状,同心环状,例如孔雀石。

在一块玉石上,有时颜色多种,分布不一,形态相差很大,从工艺利用到观察上看,也常含有杂色,影响美观,其中特别不好看的颜色就称为脏色,脏色对玉石的颜色有坏的影响,在工艺使用中是剔去的对象。衡量玉石中的脏色,依颜色的色相种类和多色相各种颜色的对比来确定,且依不同玉石的特点而定。例如,绿松石本色是娇艳的蓝色,有褐黄色就是有脏色,而绿松石中龟背纹黑色线就不是脏色。因为黑色似描染的花纹,形成漂亮的自然图案,对绿松石没有坏影响,所以不称为脏色。但如果黑线形成黑一片,压过了天蓝色,黑色就成了脏色。因此玉石中的各种颜色的对比是确定什么是脏色的关键,对比中有碍其美观者就是脏色,否则就不是脏色。又如翡翠中的黑一般被认为是脏色,而玛瑙中的黑就不一定被认为是脏色,就是因料的不同对脏色的认识不同。

在五光十色的玉石中,颜色是至关重要的,颜色变化的微小差别,可以成倍地影响到玉石的价值,因此,它是玉石极为重要的物性。

首先,它决定了是否为玉石。

其次,它决定了是否成为珍贵的玉石。每一种玉石按颜色可以分成很多种,各种颜色的价值相差很悬殊,其中,最艳色的价值最高,极好的可以高到使人瞠目。

玉石颜色的利用首先要求是色正,色纯,色浓。色正就能艳,色纯就无瑕,色浓就鲜亮,几点相辅相成。人们喜欢艳丽的首饰,玉石的艳色就是人们追求高质量首饰的标准。颜色一般的,就应用于玉器,如深绿色的碧玉,淡颜色的翡翠等。

从用玉石做玉器来说,对颜色的利用也有好坏之分。想要把颜色用得正确,首先要分清玉石上哪些好颜色应当保留,哪些是脏色应当除掉,对藏于内部的好颜色,一定要使它露在外面,在用色上,要把旺色用于最显眼的部位,不好的颜色宁可使产品小一些也要去掉它,用错了不行,用对了可以提高产品的艺术价值。我国有着制作玉石产品的丰富经验,创作了很多非常出色的用色恰当绝妙的作品,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如玛瑙《五鹅》,它有着红红的脑门,黑黑的眼珠,雪白的身子,这件作品圆满地达到了巧用颜色的效果,成为玉器中难得的俏色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