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二章 中国陶瓷的历史(1 / 3)

1.陶器的发明

中国陶瓷是中国先民的伟大发明。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便出现了。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这一“土与火”的艺术不断丰富、成熟、推陈出新。到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出现了原始瓷器。又经过千余年的创造积累,东汉时期,首先由浙江地区的制瓷工匠“点土成金”,创烧出成熟的青瓷器。此后历代各具风格多姿多彩的瓷器迭出不穷,美不胜收。中国陶瓷经历了从陶到瓷,陶、瓷齐驱的发展历程,被喻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凡是用陶土和瓷土(高岭土)的无机混合物作原料、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方法制成的器皿统称为陶瓷。自古以来,专门从事制作陶器和瓷器的手工业称为陶瓷手工业。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人们把粘土加水混和后,制成各种器物,干燥后经火焙烧,产生质的变化,形成陶器。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新篇章,具有重大的划时代的意义。陶器的出现,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开端。陶器的发明,也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在人类发展史上开辟了新纪元。

陶器究竟是怎样发明的,目前还缺乏可靠的材料予以详尽地说明。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的注引中指出:“古奎是九世纪最早提出陶器发明的第一个人,即人们将粘土涂于可以燃烧的容器上以防火,其后,他们发现只是粘土一种可以达到这种目的。因此,制陶术便出现于世界之上了”。思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进一步指出:“可以证明,在许多地方,也许是一切地方,陶器的制造都是由于在编制的或木制的容器上涂上粘土使之能够耐火而产生的。在这样做时,人们不久便发现,成型的粘土不要内部的容器,也可以用于这个目的”。陶器的发明并不是某一个地区或某一个部落古代先民的专利品,它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任何一个古代农业部落和人群,都能各自独立创造出来。

陶器的产生是和农业经济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一般是先有了农业,然后才出现了陶器。在人类进入新石时代,由于农业和牧畜业的出现,开始了定居、半定居的生活。特别是农业的发生和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比较可靠而稳定的可供食用的谷物。谷物都是颗粒状的淀汾物质,不像野兽的肉体便于在火上烧烤食用。同时,剩余的食物需要储藏起来。正因为如此,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定居生活的需要,人们对于烹调、盛放和储存食物及汲水器皿的需要越来越迫切。从而促使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创造出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陶器。陶器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生产斗争中辛勤劳动的结果。从民族学和考古学上都可以得到充分的物证。

2.陶瓷的发展

陶器出现的具体年代,目前尚难确知,根据考古发掘材料估计,约在8~9千年以前新石器时代开始出现,几千年来一直是人类的主要生活用具。这时的陶器由于烧造工艺的不同,还出现了红陶、灰陶和黑陶等不同品种的陶器。与此同时,人们为防止陶器经火烧或水浸泡断裂,而在泥土中羼入砂子,烧制成泥质夹砂灰陶和夹砂红陶。此类陶器多用于烹调器、汲水器和大型容器。故又有泥质陶和夹砂陶之分。

中国陶器生产的历史十分悠久,在河北省徐水县的南庄头遗址发现了10000多年生的陶器;江苏省溧水县回峰山的神仙洞遗址出土了距今11000年左右的陶片。我国距今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已出现大量红陶、灰陶、黑陶、白陶、彩陶、彩绘陶。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红陶、灰陶、磨光黑陶、彩绘陶以及各类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陶塑艺术品、建筑陶构件大量生产。

3.新石器时期

(一)新时期时代的特征

1.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约公元前6000~公元前2000年)

我国新石器时代陶器分布相当广泛,南北各地均有大量文物资料出土。主要分布区域有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东南沿海及北方地区等。黄河、长江中上游地区以彩陶闻名,下游地区以工艺精致的白陶和黑陶著称,东南沿海地区以印纹硬陶为代表,北方地区则以富有民族特色的造型称奇。

(1)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

磁山文化的陶器,以敞口、深腹罐、小口、双儿罐,敞口、圜底钵或三足钵为主,并有一些平底盘、椭圆型盂、三足鼎、杯和靴形支架等。器表多饰绳纹与篾纹。并有划纹与波折纹,偶尔也有简单的彩陶。

裴李岗文化的陶器也以直口或敛口深腹罐,小口、双耳壶,敞口、圜底钵、三足钵和碗为主,部分双耳壶的底部有加圈足或三锥状足的,并有一些三足鼎和瓢形器。器表纹饰以簚纹或划纹较多,很少见绳纹。

(2)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仰韶文化陶器

仰韶文化陶器是承袭各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河老官台文化陶器发展而来,但器类和数量明显增多,其特征是:胎质比较纯净、细腻,陶泥经过淘洗,表面磨制光滑,虽以手制为主,但已出现慢轮修正迹象。火候一般较高,陶色以红色者居多,并有一些棕陶、橙黄陶、灰陶和少量白陶。器表以素面与磨光较多,并有一些划纹、弦纹、附加堆纹、拍印的绳纹和蓝纹等装饰。部分细泥质陶器表面实有陶衣,并有用黑、白、红等颜色彩绘的图案花纹的彩陶器。

仰韶文化常见的陶器有:

炊器:有大口或口微敛的深圆腹、平底砂质罐,小口、深圆腹、圜底、三足砂质罐形鼎,大口、浅腹或折腹圜底、三足盆形鼎,小口、扁圆形腹或扁折腹、圜底、三足釜,敞口、深圆腹、平底、镂空甑和带有火门的平底、盆形陶灶。

饮食器:有泥质大口、圜底或平底钵,大口、鼓腹或斜壁平底碗,大口、浅盘高柄豆,大口或直口、深腹陶盂和直口或敞口陶杯。

盛储器:有大口、深腹或浅腹、略鼓或折腹、平底盆,大口或敛口、深腹、平底罐,小口、深圆腹、平底瓮,小口、深腹或加双耳尖底瓶和大口或小口微敛、深腹、平底或尖底缸等。部分陶钵、陶盆和陶罐的上部饰有彩绘,另有带握手的陶器盖、筒形细腰陶器座、白陶器与硬陶器。

(3)马家窑文化陶器

马家窑文化的陶器,以砂质河泥质红陶为主。但泥质陶的胎质细腻,器表多经磨光,并多系手制,彩陶最为发达。彩绘多用黑彩在泥质红陶或橙黄陶的颈部与上腹部,绘制出颜色鲜艳、线条流畅的图案花纹装饰。在砂质红陶器表还有施用划纹、三角纹、绳纹和附加堆纹,表明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已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具有代表性的陶器是彩陶,有小口圆腹瓮(又称彩陶罐)、双耳彩陶罐和彩陶钵,其炊器为大口、深腹、平底砂质罐;食器如敞口微敛、浅腹、平底盆,敞口、喇叭形座豆,大口、平底碗和敞口、浅腹、平底钵;盛储器有小口、短颈、圆腹或双耳、平底瓮,小口、长颈、圆腹、平底壶,小口、长颈、深腹陶瓶等,另有陶杯与陶盂,其中多数陶瓮器表饰有彩绘图案。

根据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纹样还可以区分为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

马家窑类西彩陶:制作精细,以黑色彩绘较多。彩陶纹样有条带纹、圆点纹、弧纹、波纹、方格纹、垂幛纹、线纹、人面纹、蛙纹和舞蹈纹等。

半山类型彩陶也以黑彩为主,但兼有少量红彩,构图复杂,纹样有螺旋纹、菱形纹、圆圈纹、葫芦形纹、三角纹、编织纹、连弧纹、网纹和锯齿纹等。

马厂类型彩陶纹样较粗糙,有在红色陶衣上面施用红、黑二色绘制的彩陶。纹饰有人形纹、目形纹、云雷纹、三角纹、方框纹与蛙纹等。

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发展迅速、成熟,与黄河流域争奇斗艳,平行延贯又交流融合。成为当时我国陶器文化的主体部分。

长江流域的早期文化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另有仙人洞遗址、彭头山文化、石头皂市遗址。河姆渡文化年代为西元前5000至前3000年左右,因1973年首次发现於浙江馀姚河姆渡而得名,生产泥质陶、夹炭黑陶和夹砂陶,全部为手制;多饰以刻划花纹或绘黑、白、红、褐彩,少数有镂空装饰;还有一些动物形象雕塑作品,造型朴实,拙稚感人。

中期文化有大溪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以马家浜文化为代表。马家滨文化因1959年首次发现於浙江省的嘉兴县的马家滨而得名,用碳——14测定,其年代约在西元前4090年——前3100年左右。马家浜文化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有少量泥质红陶、灰陶、黑陶和黑衣陶;器表素面磨光或饰弦纹,绳纹,划纹,附加堆纹及镂孔;器型有盘、盆、罐、杯、瓶、尊、豆、釜、鼎等。

晚期文化有屈家岭文化、良渚文化、山背文化、石家河文化。其中良渚文化最为出众其分布区域为浙江、江苏部分地区,因1936年最先发现於浙江馀杭良渚而得名,据碳——14测定,约在西元前2750年——前1890年左右。良渚陶器种类较多,有夹砂黑陶、泥质灰胎黑陶,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采用轮制成型,器型有豆、盘、圈足壶、贯耳壶、尊、罐、缸、鼎等。均规整匀称;常用纹饰有凹凸弦纹、刻划纹、锥刺纹、竹节纹、镂孔。

2.西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西南地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自治区,四川的陶器文化较为发达,云南、西藏颇有类似,具一定水准,贵州比较零星。

云南的白羊村文化多产夹砂褐陶,陶质疏松,胎壁较厚。均为手制,采用泥条盘筑法,制陶工具有陶垫,骨抿、陶支架、石印模等。器形独特,有罐、钵、缸、带流器等,肩、腹部常饰以变化丰富的划纹、绳纹、点线纹、剔刺纹、乳钉纹、附加堆纹、印纹(篦齿纹、圆圈纹、斜方格纹)、线纹等。

西藏在建国以後才发现新石器时代陶器文化的遗址,主要是粗、细夹砂陶,陶色有红、黑、灰三种,均为手制,采用泥条盘筑法,手捏法或模制法,制作较粗糙。器形简朴,只有罐、盆、碗、盘等。纹饰种类极少,多为绳纹或几何形划纹。

3.东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东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文化范围,包括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和广西诸省,基本上可分为早、晚两个阶段。

早期文化的遗址有江西万年仙人洞,广东英德青塘,冠山滑岩洞和广西桂林甑皮岩、马兰嘴山,杯较山、石尾山、海角山等处。以绳纹粗红陶为主要代表,质地较粗松,具有明显的原始特徵。纹饰除了绳纹,还有划纹,篦点纹,见齿纹,指甲纹和篮纹等。

晚期文化较早期为丰富,质料种类增加了泥质红陶,灰陶和黑陶;纹饰种类增加了颇具特色的几何印纹,绳纹迅速衰落,但大量素面陶依然为主要品种。工艺上仍为手制,器表留有慢轮修整的痕迹,器形也开始变化多样起来。

4.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北方地区的陶器文化,统称为“细石器文化”,它的遗址遍布我国的东北、内蒙古自治区、宁夏、甘肃等地,由於陶器的发展受当时经济生活的影响和限制,因此,在农业经济较发达的地区,陶器数量和品种都较为丰富多样,在渔猎畜牧经济为主的地区较为稀少寥落。

其早期文化包括兴隆洼文化、新乐文化、小珠山文化、赵宝沟文化、左家山文化,以兴隆洼文化为典型。兴隆洼文化以1982年发现的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命名,此时期的陶器均为手制,只有夹砂陶,陶色主要为灰褐,黄褐,陶质疏松,胎质较厚,火候较低。典型器形为筒形罐,也有钵、罐等。多饰以数种纹饰组成的复合纹,戳印坑点纹等,有交叉纹、网格纹。竖压横排之字形线纹。

中期文化以红山文化为代表,发现於内蒙古赤峰红山,其陶器种类较多,有夹砂陶和泥质陶,制作较粗糙。泥质陶为红色,多作容器,夹砂陶为深褐色,多作炊煮器。装饰极具特色,有压纹、划纹。附加堆纹和彩绘,以“之”字形线纹尤为突出。器形多样,有盆、钵、罐、甕等。

晚期以小河沿文化为代表,还有北沟文化、阿善文化、纹器文化。小河沿文化以夹砂陶为主,少量泥质陶,陶色种类分褐、红、灰三种,器形有甕、罐、尊、器座、钵、豆、盘、猪、狗等头饰、纺轮等。制作粗糙,很不规整。器表多施拍印的菱形细绳纹和斜方格纹,器底有编织纹,其彩陶花纹与大汶口文化颇有相似。

5.新石器时代原始陶器的造型

原始人在制造陶器时,像其它艺术一样,最初可能是取诸人类的形体或人体的某一部分构造成型,如人的头盖骨就是一个形状完好的现成饮器样品。

远古曾经存在过食人之风,人的头盖骨当作饮水用的碗已有实例发现。可能从旧石器时代起,人的头盖骨就曾经是人们用来饮水的杯子。因此,模仿人的头盖骨的形状制作陶碗、陶钵、陶盒等饮器,就十分有可能。事实上,一些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碗、钵、盆一类的陶器器皿,如半坡遗址发掘出土的陶钵、庙底沟遗址发掘出土的陶碗,就很有可能是模仿人的头盖骨的造型而制作的。

模拟人物的形体而制作的陶器发现较少,但作为器盖特别是盖钮造型的却多有发现,布局和构思富有想象力,造型别具一格。甘肃东乡出土的两件马家窑文化彩陶盖钮,以人头表现,脸部除清楚地画出五官外,还描绘有条纹;青海乐都柳湾出土的另一件马家窑型人头形器皿彩陶壶,人像较为抽象、夸张和粗拙;陕西洛南出土的一件仰韶文化红陶人头壶,人像清晰、比例对称,达到了很高的雕塑水平,与器皿的搭配也显得十分和谐圆润。

几何造型

我国各原始文化的陶器皿以几何形陶器皿最普遍,其中常见的有罐、钵、盆、壶、杯、碗、器盖等,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的陶工已具有较高的造型艺术水平。他们已能得心应手地根据各类器皿的不同用途和当时人们的审美要求,运用对称、均衡法则,对各种几何形器皿进行精心设计。如鼎要塑成釜形、罐形,或盆形;又如豆要塑成钵形抑或盆形、盘形等。每一类器物的细部亦进行相应设计。如口沿,作平沿,或卷沿,还是折沿;口,或敛或侈,或敞或直;颈,或长或短,或粗或细;肩,或环或折;腹,或鼓或扁,或曲或直,下腹或收或放;底,或平或凹,或环或尖;足,大小、高矮,作三足、四足、圈足等;耳、把或钮的形状、大小及所置部位等。同时,器身的转折或各部位的交接处以弧线或凹凸起伏处理,从而使各种器皿以其独特的形式和魅力引发人们的美感。

以葫芦为主的植物形造型

植物形陶器,系指陶匠师模拟某种植物形体而创作的器皿。从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陶器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器皿外形成葫芦形。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先民,除了用人的头盖骨制作饮水器皿外,很可能也曾经利用自然形态的葫芦果壳,作为饮器使用。由于葫芦实用和美观,进而便模拟葫芦的外形做成各种器皿造型。根据民族学的资料推断,凡是远古生长过葫芦的地方,那里的原始先民,在使用陶质器皿之前,都曾使用过天然容器——葫芦,而葫芦容器则无疑成为后起的陶容器的模型。

动物形造型

动物形陶器,系指陶匠师根据某种动物形体或某种动物形体中最富特征的部分,与某一类器皿造型巧妙结合而创作的日用陶器。史前时代,人与动物的关系极为密切,在制陶时,取诸动物的形体而作为陶器的造型是很普遍的,也是很容易理解的。但从已经发现的动物形的陶器造型来看,这种模仿已经不是机械的,而是能动的,加入了作者的取材、提炼、集中、突出的创造性思想。

原始社会各种陶器的创造正是在求得实用的基础之上,注意到造型的美观。初级阶段不外是模仿自然物的形状,并在不断地创造过程中逐步发展,使其更加美观。尤其是陶塑的动物形象,显示出原始艺术家敏锐的观察能力与雕塑技巧。

当时的器皿除采用模仿动物整体形象的造型外,也有攫取动物的局部,作为器盖和盖钮。如半坡型的鸟头形盖钮和兽形盖钮。而屈家岭文化的两件螺旋型陶器盖和江苏大墩子出土的螺蛳形带流陶壶,则明显是按螺蛳的形象创作的。

器物形造型

半坡时的船形陶壶,造型优美,是原始艺术中的精品,比较典型的是陕西宝鸡北首岭出土的属于半坡晚期类型的船形陶壶。一般认为,该陶壶的腹部是一条船体的形状,而且船体上绘有渔网纹作为装饰,因而断定是一条渔舟。在距北首岭较远的新石器时代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过六支木桨和两件以独木舟为原型的陶舟。而居住在浙江杭州水田畈、吴兴钱山漾等地的良渚文化居民,在他们的遗址里,也发现了长两米的木桨,表明当时确实已有了船。从同地发现的其它木器的加工现象推测,人们大约是用火烧的方法,把独木剜成小舟的。

生活需要造型

考古发掘证明,新石器时代较早期的器皿种类不多,造型较粗,附件很少甚至没有,器形较接近自然的原始形态。此后,随着生产的发展和进步,造型能力的提高,人们根据当时生活的需要,在原有器皿造型的基础上,逐渐摆脱对具体形象的模拟,开始进行独立的创造。

器盖的应用,既卫生又便于密闭加热和储藏;钮的装置便于拿取;没有把手的容器,装了刚煮熟的食品,显然要烫手,装上把手传热慢,给使用带来了方便;加高器足,是为了适应当时席地而坐、食用方便而设计的。为了便于炊煮,在罐、钵之类器物上加三足,衍变为鼎,开始可能是实足,而后改为空足,使之加大受热面,缩短炊煮时间。屈家岭文化的居民,把一种造型形式,分别运用于几种不同用途的器物上,如利用碗、鼎和豆的体部,按照不同需要,附加高矮不同的圈足或三足,创造性地做成用途各异的各种器皿。从大汶口早、中、晚三期出土陶器来看,器皿造型逐渐趋向规整美观,实用性逐渐增强。如高足大镂孔豆的圈足容易破碎,在中晚期便被淘汰了,而细柄豆代之兴起。中晚期罐、鼎等器皿,口沿逐渐加宽,既增强了牢固度,又加强了实用性。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器形制日益多样,造型日益完善,制作趋向精致,这些都表明了当时生产的进步、文化的提高、造型能力的加强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新石器时代前后大约经历了三千年至五千年之久,原始先民的陶器造型,也经历了由粗拙到精致的漫长发展过程。作为原始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原始陶器的造型,是一代代原始先民智慧和劳动的结晶,体现着实用和美观两方面的完美结合。这些陶器的制作经验,对以后历代的器皿造型,发挥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我们现今日常生活中所用的各种器皿,其基本形大部分也是从那时流传下来的,甚至有些式样至今没有改变,可见先民们在器皿造型方面卓越的艺术创造才能。

6.新石器时代陶器的种类

陶器的主要成分是硅和铝的无机盐类,它们无毒、无味,是制作生活用具的良好原料。考古工作者根据陶器的颜色,把陶器分为多种陶系,如分为灰陶、红陶、彩陶、彩绘陶、黑陶以及印纹硬陶等。陶器本身有一定的颜色,是由于原料中含有呈色金属元素的关系,也是由于人们掌握了在烧成后期控制各种火焰的技术所取得的结果。如果烧窑后期烧还原焰(指燃烧时令其供氧不足,燃烧不完全,使金属氧化物还原为金属或低价氧化物),原料中铁的氧化物大部分转化为二价铁,成FeO,还原比值很高,陶器就成灰或灰黑色,是为灰陶。如果是烧氧化焰(指燃烧时供氧充足,可完全燃烧,温度高,具有氧化作用),陶土中的铁大部分转化为三价铁,成Fe2O3,还原比值低,陶器就成为红色,是为红陶。如果以金属铁、锰等矿物质与泥土配成彩料,在红陶和灰陶上施以彩绘,经800℃~900℃高温烧成,其彩绘永不褪落,就成为彩陶。如果是在烧成的陶器上画彩,彩绘颜色附着在陶器表面,一旦受潮或经水浸泡,颜色会变成淡色或褪落,这就是彩绘陶。彩陶同彩绘陶的区别就在于颜料是否经过火烧和褪色与否。黑陶就是黑色的陶器,其胎体上有大量的炭微粒。黑陶是在烧窑后期用燃烧不充分的黑烟熏炙,再经打磨光亮制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