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准确、及时与便捷(1 / 3)

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获得信息,传播信息已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没有报刊、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你无法想像如何生活。而表达并传递信息、新闻的文字形式便是消息或通讯。没有消息、通讯这样的特别文体,那报刊、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也就失去生命。生活在现代,现代的生活就逼着你学会写消息和通讯,让世界及时准确地展现在大家眼前。

写作导引

我们每天在报纸和网络上接受的信息,其中相当大的数量来自消息和通讯。

消息和通讯同属于新闻。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准确地、及时地、便捷地传播信息。

消息,是以简明的文字,在“第一时间”里报道在“第一现场”所发生的新闻事实。一些重要新闻的传播,都是首选消息这种体裁。

消息,篇幅可长可短,可以短到一句话,如电视或网页上的滚动新闻、报纸上的简讯,也可以长到几百字、一千来字。

消息写作,在采访掌握新闻事实的前提之下,要注意材料的提炼、概括,把握住要点,运用简练、准确的语言,将事件叙述得具体、清楚。

消息写作相当灵活,内容要看需要而定。短的消息可以只写中心事实的最新情况,不必交代背景。较长的消息,就要求完整地报道事实的基本情况;要提供典型材料,但不必加以描述。背景交代务求简明,如果不言自明,也可以省略。不发议论,依靠事实本身来说明问题(解释因果、意义等)。

《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很能体现上面所说的这些特点,它的中心事件突出,材料典型:下跪赎罪;背景交代清楚,未作渲染;事件的意义,是通过新闻人物自己的话和别人的评价表现出来的。

消息常采用倒金字塔式结构,就是按材料的重要程度挨次往下写,将最为重要的放在最前面,较次的、再次的,一点点顺下来。仍以《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为例,我们不妨从最后一段开始删削,我们可以看出,在任何一段停下来,所剩下来的部分仍然是完整的,直到最后仅剩下开头的导语。

有时人们不能满足于消息提供的简明的报道,希望了解得更为仔细、具体,于是就由通讯来满足读者的要求。

将通讯和消息作个比较,就可以看出两者不同之处:消息是传递简明的信息,让人感知;而通讯是把信息写成一个新闻故事,让人身同感受,有进一步的理解。

通讯重要的特点是故事性。这就要求:第一,注意揭示事件的发展过程,把故事写得生动具体。以报道1945年日本投降这个新闻事实为例,最短的消息“日本投降了”,只有五个字。而通讯《落日》从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前人们汇聚到密苏里号写起,描述了会场布置状况、签字仪式的过程,一直写到仪式结束,将各方面人物的活动和精神状态都表现出来了。第二,要注意“再现”形象。材料在通讯之中,要再现或还原为各种形象: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情景形象,而不能用简略的叙述一带而过。第三,注意写人。不管通讯的内容是什么,都要把聚焦点放在表现人上,因为一切事情都是人的行为构成的。通讯中的人物,有的虽然是一闪而过,由于着力表现人物的个性,留给读者的印象可能仍然是深刻的。比如《落日》中写重光葵签字的情景,写了一些细节——“除手套,执投降书看了约一分钟,才从衣袋里取出一支自来水笔,在两份投降书上分别签了字”来表现。这样,一个法西斯军人和政客老奸巨猾、不甘心失败、强作镇静、面临失败不得不屈服的心态,一下子透露出来了。第四,可以采取多种表现手法(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来写。

题目一:驻足历史遗迹,倾听历史回声

本题要求写一篇咏史的诗歌或散文。题目的要求很明确,就是要你结合自己周围的历史资源,把自己面对这些历史资源时的独特的遐想和感悟表达出来。

在我们的周围,确实有着许许多多丰富的历史资源。南京作为“六朝古都”,中山陵“天下为公”的豪放,秦淮河“桨声灯影”的婉约自不必说,镇江的北固山上,留下了辛弃疾“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诗句;扬州的瘦西湖畔,姜白石吟出了“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的无奈;苏州的虎丘剑池,更流传着“干将”、“莫邪”的神奇传说……

面对这些历史遗迹,我们会有怎样的感慨呢?罗丹曾经说过,在我们的身边,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这里套用他的话来说,我们有没有发现一些值得思考、遐想、感悟的东西呢?

深秋,站在姑苏城外天平山下,万张鲜红的枫叶掩映下的范仲淹祠堂前、高义园牌坊旁,相信你会油然想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不朽名句,你会对范仲淹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宠辱偕忘,把酒临风的忧国忧民且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格外景仰。那么,就把这份感悟,这份体会真真切切地表达出来。

表达的方法可以是多样的。你可以由眼前的景和物,自然联想到历史上范仲淹心系百姓,心忧天下的品行,从而写出一篇咏史的美文;你也可以调动自己的积累和对范仲淹斯人斯事的崇敬,追忆范公的历史功绩,表达对范公不尽的思念之情;甚至可以借讴歌范公“先忧后乐”的思想来鞭挞当今社会上一些人的贪图享乐,玩物丧志。

同样一段历史,一处遗迹,当你驻足在前,俯身倾听的时候,你的思绪一定会是多元的,发散的,这时,你应该冷静下来,细细整理,把自己最有感触和感悟的梳理一下,然后诉诸语言,表达出来。这时候,你的文章就有了一种思想的厚重感,有了一种深度,表现力也就增强了。

亲爱的同学,你的周围有这样的历史资源吗?当你驻足这些历史遗迹,倾听历史回声的时候,会有些怎样的遐想和感悟呢?赶快拿起笔来,把你的遐想和感悟表达出来吧!

下面提供一篇随堂作文作参考:

金陵余韵

是一片高大得隐天蔽日的城墙。

还是一条冗长未尽的羊肠小道。

或是一条蜿蜒流淌几个世纪也未曾停下的河流。

这些都是拼图缺失了的成分与碎片。

背后是一座被时光冲刷得愈发垂老苍劲的城市。

从古代起。牢不可破。

墙角的缝隙。撒下的星零的细碎的光。婆娑的被风摇曳着的树影。卡在石头和泥土之间的墨绿暗黑的青苔和野草。那一大块湿漉漉的墙壁和泛着湿漉漉的苔藓味道的雾样回忆,和从城市立起来的那天起不曾中断过的历史画面。

一幅幅。就这样掠过去。不曾遗漏。

——是谁也不能够遗忘的喜、怒、哀、伤。

过往烟云中那么多零碎的事情:孙权经过拼杀最终在这里建起吴国,三国总是弥漫着浓稠的硝烟,直到几千年后也不曾淡薄;还有盛世繁荣的明太祖统治的大明朝,即便少不了明争和暗斗,仍然成为不可一世的光辉往事;再经过几百年间兴衰叵测的历史轮回,最终指引着孙中山来到这里建立起“中华民国”。还有它作为六朝古都难以避免的血腥、安乐、战争和太平。金陵、秣陵、石头城、建业、建康、白下、应天……南京,就这样在古老的年代传承中,在这片土地上,永远地,深深地扎下根去。

头顶是蓝得深不可测的天空,收容了几千年来所发生过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语言,每一次枪声,每一场殊死的搏斗,每一声痛苦的呻吟,辗转在城市的上空,凝华成为不可散去的浓重烟云,成为谁也不敢、不想去挖掘的属于这座城市的巨大伤口,在滑过了那么多岁月后,结出了生硬的血痂。紧接着的是汩汩流淌的新鲜血液,是横贯在巨龙体内气管中不可拔除的阻塞,每一次呼吸,每一声怒吼,都浸透看这种气味——来自,并且只来自南京。

谁知道这些法国梧桐已经生长了多少个朝夕;谁注意过那些低矮的平房几时建起又何时坍塌;谁发现在那里如何又平添了一座高挺的大厦。这些属于时代脚步不断前进所出现的移步换景的景色,随着时光在地平线下淡去,也逐时隐退……

这是一座城市。

没有细节。

只有那些无法被淡忘的染上血色的历史,才足以蒙上那一层神秘却带有酸涩痛楚的面纱。

硝烟啊,战火啊,无数次点亮了金陵黑幕般深邃的夜空;

明争啊,暗斗啊,持续了几千年后最终被宁静和平取代;

古木啊,城墙啊,阅尽了人间沧桑,依然傲然挺立在城市中,面向曙光;

还有那一丝弥漫的烟尘,风沙,灰土,砾石。周转着盘旋着,汇成一条指向未来的巨大标识,站立在时光的十字路口,永远而又绝望地看着自己的伤疤。

题目二:个性思考,独到见解

诚如题目所言,历史是不能说“假如”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历史事件作个性化的思考。南宋诗人谢枋得在其《文章轨范》中说,“凡学文,初要放胆,终要小心,由粗入细,由俗入雅,由繁入简,由豪荡入纯粹。”由此,他主张初学写作者要写“放胆文”。这里的“放胆”,就是要鼓励自己提出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观点。

当然,这种个性化的思考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胡思乱想,它必须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经过对史料较为细致的研究和分析。

那么,怎样才能透过繁杂的历史资料和前人的论述,提出自己不同于前人而又十分独到的见解呢?我想,最主要的是,我们在研究一段史料时,或在读一本前人的论著时,不但要看它的结论是什么,而且要检查它立论的依据是什么。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兰克曾经说过:“人们在使用他的著作之前,必须先问问,他的材料是不是原始的;如果是抄来的,那就要问是用什么方式抄的,收集这些材料时用的是什么调查方法。”经过这样的追问和思考,你的见解一定会是比较新颖和独到的。

在经过认真阅读,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后,要写好读史札记,还必须注意紧扣历史事件(不拘泥于题目所述的那些历史事件),因为这是你的立论所依,分析所据。文章开头一般要引述历史事件的有关内容,作必要的交代,行文要紧扣历史事件进行阐发,还要注意与现实的联系。联系现实既是以现实生活中的事来印证读史所得的观点,也是以读史所得的观点来分析解决现实问题。

题目三:小组漫谈,相互启发

这是一个小组交流式的作文题。题目的重点是“选择有报道价值的”。这里,首先有一个洞察力的问题。要在周围诸事中选择出有报道价值的事来,你必须要有非常敏锐的洞察力,能迅速找准突破口进行及时的采访,并完成消息或通讯的写作。

消息或通讯都属新闻文体。陆定一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中说,“新闻的本源是真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在后。”这句话点明了新闻的特点。

当然,“新闻的本源是真实”并不是说只要是真实的,什么都要记录下来,所谓“有闻必录”。在报道周围发生的事实的时候,要对事实加以选择,选择人们普遍关心的、新鲜的、重要的事实。

下面提供一篇学生作文作参考:

奋力拼搏 精彩纷呈

我校高一年级排球比赛圆满结束

本报讯 5月11日下午,历时5天的高一年级排球比赛落下了帷幕。冠军、亚军、季军分别花落高一(6)班、高一(1)班、高一(12)班。

此次比赛以班级为单位举行,共有高一年级15支参赛队伍。首轮经过抽签,有一个班级轮空可以直接进入第二轮。剩余队伍则与抽到的队伍进行淘汰赛。淘汰赛赛制为三局两胜,先胜15球取得当局比赛胜利。5月8日,14进7比赛全部结束。加上首轮轮空的14班,8强诞生。5月9日,比赛更加激烈,经过4场激烈的角逐,12班、1班、10班、6班脱颖而出。

5月10日,进入半决赛,12班对阵6班,10班对阵1班,精彩纷呈,6班最终以15∶13、 15∶14、 15∶10战胜12班,1班以15∶14、 15∶13、 15∶14险胜10班,进入总决赛。

5月11日,6班依靠顽强的斗志以15∶14、 15∶10、 15∶11战胜了1班,获得此次比赛的冠军。12班也以15∶12、 15∶9、 15∶11战胜10班,获得季军。

本次排球比赛,进一步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增进了班级之间的友谊。

喝彩与诊断

一、点评示例

生命的瞬间

逆境中的心灵选择那是生命的瞬间。

点评栏

历史的长河流淌着无数的生命瞬间,卧薪尝胆的勾践、自刎乌江的项羽、风波亭上的岳飞……生命的瞬间会照亮历史长河。

从历史切入,引出对中国古代史曾经产生重大影响的三个重要人物。

当西施到达吴国的时候,勾践也回到了越国,面对着败国被侮的深仇,他没有选择逃避,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在那一刻选择了卧薪尝胆、以图东山再起的雄愿。正是这心灵的选择成就了生命瞬间的变化,几年后他灭了吴国,使曾经让他受侮的吴宫变成了沼泽。勾践的选择是明智的,是催人奋进的,成功也成了必然。而在囚车上的夫差,神情黯然,眼光呆滞木然地望着故国,没有怨恨,更没有闪烁灵动的仇火,而只有深深的疲惫。他选择了放弃,选择了退出竞争,失败并被淘汰也是必然。

简析勾践与夫差选择的差异和结果。

“力拔山兮气盖世!”垓下的军营中,项羽没有忘记他曾经的破釜沉舟,没有忘记他的荥阳大捷,没有忘记他是亡秦的霸王。虞姬为了不拖累项羽,也香销剑锋,那一刻西楚霸王选择的是“我要赢”,随后仗剑指挥二十八骑,突围垓下,来到乌江岸边,岸边正有船只等着他,他完全可以马上将追兵抛得远远的。但,在那一刻,他停了下来,狂澜奔腾的乌江浪涛引出了他的疲惫,使他成就了万世的传说:“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英雄的绝唱!也许要是有垓下的霸气和胆略,历史可能就要改写了,但项羽选择了疲惫,选择了抛弃所有烦恼,所以他丢掉了历史上更高的地位。

假设同一个人不同的选择及其结果,体现作者的观点。

风波亭上,岳飞心中悲愤至极,他多想一脚踹开侍卫,只要他一声令下,几十万大军就可直取临安,但他没有,他想起了母亲的刺字,“精忠报国”凝聚了他多少的期望和抱负!仰天长啸,轰然倒下,心中仍是直捣黄龙。岳飞选择了无奈,选择了历史的宿命,选择了精忠报国,使他的生命的瞬间发出耀眼的光芒,那是一种凄美,更是一种壮丽。

展示英雄被害前的心理活动,衬出人物的悲剧。

每个人都会遇到心灵需要做出选择的事情,选择东山再起,还是彻底放弃;选择奋进,还是选择气馁,生命的瞬间都会折射出不同的光彩。让心灵的天平永远倾向执著奋斗,让生命的瞬间永远呈现美丽与壮观。

点出自己对史实的深入思考和感悟。

“总评” 本文从历史史实入手,选择了三个对中国历史曾经产生重大影响的重要人物——勾践、项羽、岳飞进行评说,展现了作者极富见地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者很好地占有了材料,对三个历史人物及其所经历的历史史实谙熟于心,运用自如,同时又紧扣自己的观点,做到了观点和材料的高度统一。分析起来精辟到位,深入浅出,体现了其敏锐的洞察力和良好的思辨能力。结尾的简短议论,是水到渠成,十分具有震撼力。

由此可见,在撰写读史(书)札记时,充分搜集和占有资料,确保观点和材料的统一显得多么重要。

荆轲的悲剧

公元前224年某月某日,荆轲告别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的道路。数日后,秦王大殿上演绎了千古流传的一幕:荆轲刺秦王。

点评栏

点出史实。

此事的结局令后世的许多人心有不甘,他们常常说,如果荆轲成功刺杀了秦王又该如何如何。如他们所想,荆轲掷出的匕首刺中了秦王,秦王当场毙命,荆轲全身而退,完成了一个英雄神话,秦国从此一蹶不振,以后一切的历史,都将因此而改变。

然而这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首先,荆轲的死是必然的。因为他的刺秦行动不管成功与否,都会使他成为秦国的公敌,人人得而诛之。而秦的强大,不可能因为秦王的死而即刻改变。自秦孝公时商鞅变法,历经六代帝王辛苦经营,正所谓厚积薄发,即使没有始皇,也能够完成统一大业,这只是时间问题。

分析有失偏颇。

更何况刺秦这个行动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燕太子丹好不容易从赵国跑回来,不好好操练士卒,以待强秦,却想着走歪门邪道,指望能靠刺杀秦王来保全自己。试问荆轲有几许能耐,能挡得住秦国的良弓劲弩,只好徒作历史的牺牲品。

荆轲刺秦王的失败不是荆轲的失败,而是个人英雄主义的失败。自公元前770年起至荆轲时代,已经过了五百多年的战乱,诸侯割据一方,兼有游侠四处游荡,以维护“正义”,然而这种混乱的局面已经为天下人所厌恶,天下一统就成了民心所向。韩非子曾指出:“游侠以武乱政。”故而荆轲之类虽为英雄,却终被淘汰,以换得天下的太平。

把荆轲刺秦的举动归结为“个人英雄主义”不尽合理。

荆轲与秦王的战斗,是英雄与枭雄的战斗。英雄不过是一种精神,所以只能作为历史的点缀,而枭雄更看重一些实际的东西,胸怀大志,且懂得舍弃,所以才能驾驭历史。

只有枭雄才能成就历史,而英雄,只能成就悲剧——荆轲的悲剧。

结论更是显得较为武断。难道英雄不能成就历史吗?

“总评” 文章由荆轲刺秦的历史传说得出自己论述的观点——“只有枭雄才能成就历史,而英雄,只能成就悲剧”,这个观点有失偏颇。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观点,整篇文章的分析论证过于偏激,显得相当武断,尽管作者拥有了较多的材料,对材料的分析也较为全面。

所以说观点的正确是第一位的,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分析论证才会合理。否则就会使自己的分析论述过于绝对化,从而失去了客观公正。

二、点评尝试

在历史中叹息的臣

幽幽余香

我就这样,坐在他身旁,听他叹息。

点评栏

叹息那一个多世纪前被硝烟模糊得面目全非的战役中,20年的惨淡经营灰飞烟灭;叹息那被铁蹄践踏得破碎的事实中无助的妥协与后退;叹息他百年归老后,仍止不住的唾骂,洗不净的千古恶名。